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玥 《作文与考试》2023,(29):30-32
<正>前几期,我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课本素材运用的方法,帮助同学们灵活地引用化用教材中的文本,让大家的考场作文锦上添花。同时,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是,教材中的作者资源不仅可用,而且可挖。这一讲,我们从课本中的作者出发,从素材积累和运用的角度疏浚水源,挖掘底蕴,打开素材运用的新视界,满足考生“定制”个性化素材积累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李兰 《作文与考试》2022,(Z3):146-149
<正>广泛的阅读会给写作带来丰富的素材,但是很多同学的困惑在于——读了以后在考场上经常忘记用,或者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还有的同学更困惑——我明明积累了那么多素材,也有意识运用了素材,但它们似乎并没有给我的写作增色提分。为了帮助同学们打破这些困境,接下来我们将会有一组“巧用素材法”探讨系列——关于如何“盘活”手上的现有素材,怎么让有限的素材实现效用最大化。今天我们一起来进入专题一的探讨——如何让一个素材适用于多个主题。  相似文献   

3.
张坤 《初中生》2008,(11):14-17
张老师:大家都知道,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要积累一定的素材,要学会找“米”下锅,这样在作文时才能左右逢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  相似文献   

4.
石玉国 《教师》2010,(2):91-91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慨:每次作文课,台下总是怨声四起,学生厌烦作文,害怕作文,可谓谈“文”色变。其实,这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注重语言素材积累。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了语言材料,就能根据构思完美、巧妙、生动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那么语言材料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5.
李杨 《天津教育》2023,(13):53-54
<正>南宋戴复古曾提出:“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这就是指在选择材料时要尽量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寻求新颖之处。如果说审题立意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素材的积累与使用则是解决用什么来展开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立意见解新颖独到,文章构思精巧,素材丰富且有个性色彩。一、高中语文教学作文素材的积累途径(一)现有的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依据我们在课堂学习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6,(Z2)
作文备考,我们往往强调积累,有时却忽略了对素材的分析和理解,以至于我们积累了很多素材,在写作过程中真正能运用的却比较少。这就是我们对素材的分析和把握不够充分的缘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则素材可以证明的观点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考场作文中,当多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学生自身生活积累语言的产物。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善于用眼睛挖掘写作素材;要持之以恒地勤记勤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生活中寻找“新鲜”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8.
<正>素材是议论文写作的枝叶。素材积累就是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归类整理和消化的过程;素材运用就是对自己平时积累的这些写作材料进行取舍,即在确立文章论点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论据材料证明观点。本篇具体谈谈议论文的素材积累和运用。方法指津一、积累写作素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夏云 《语文天地》2011,(7):11-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高中作文写作训练与考试中,我们只有“先利其器”,对写作素材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善其事”,写出优秀的作文来。随着教师对学生作文提出对素材重视的要求,学生平时也花费了一定的精力去进行素材积累,但是在对素材的运用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米”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做到“锅”中有米可“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之前,首先得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一、在农村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平常小事,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不仅如此,大自然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花草树木、虫鱼…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丰富而准确的写作素材可以让文章充实、新颖、有说服力,使文章增光添彩。而在写作素材多如牛毛的信息时代,原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写作困境似乎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在写作中面临的不再是简单的“无米下锅”的问题,而是在“有米”的情况下缺乏加工和盘活的能力。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改变原有单一的素材积累方法,借助思维导图,对写作素材进行提炼、整合和拓展,以此提升学生素材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要写好一篇作文,素材的积累必不可少,但有了素材,还需要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去。如何才能获得最经典最时鲜的素材?如何才能将这些素材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新意地加以整合运用?如何才能让你的文章在素材的使用上胜人一筹?从2011年1期开始,我们继续推出作文素材专项训练栏目,旨在针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素材积累难、选择难、运用难等问题进行专门训练,以期在素材积累与运用方面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让大家告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写出一篇篇锦绣文章。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写作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有了素材,就会产生写作欲望,有话想说,有情要抒,便可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写作素材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院引导学生在洞察缤纷世界,体味五彩人生中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名篇佳作中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应用剪报积累素材。通过观察思考,能透过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注视它的发展趋势,捕捉到刚刚蒙发的幼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通过阅读、剪贴,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积累写作素材,引发情思。  相似文献   

14.
要写好一篇作文,素材的积累必不可少,但有了素材,还需要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去。如何才能获得最经典最时鲜的素材?如何才能将这些素材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新意地加以整合运用?如何才能让你的文章在素材的使用上胜人一筹?从2011年1期开始,我们继续推出作文素材专项训练栏目,旨在针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素材积累难、选择难、运用难等问题进行专门训练,以期在  相似文献   

15.
要写好一篇作文,素材的积累必不可少,但有了素材,还需要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去。如何才能获得最经典最时鲜的素材?如何才能将这些素材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新意地加以整合运用?如何才能让你的文章在素材的使用上胜人一筹?从201 1年1期开始,我们继续推出作文素材专项训练栏目,旨在针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素材积累难、选择难、运用难等问题进行专门训练,以期在素材积累与运用方面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让大家告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写出一篇篇锦绣文章。  相似文献   

16.
专题策划:素材就该这样用 编者按:考生在备考时做好素材的“功课”.积累是前提,运用是关键。你首先得手中有“米”,才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还得用“兵”如神,方能在高考的战场上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17.
李丽芹 《辅导员》2009,(10):18-18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积累写作素材。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作文的“粮草”和“米”指什么呢?当然指写作素材。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以下两种途径积累写作素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愿与同行交流共勉。  相似文献   

1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作文比作“炊”的话,那么写作的素材就可以称得上是“米”了,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一些同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米”,但因不善“厨艺”,没能将“生米煮成熟饭”.更不用说酿造出什么“米酒”这样高难度的技术活了。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学生对作文大都是十分畏惧,认为“作文猛于虎也”,不想去也不愿去面对,不得不面对时,也仅仅是对老师的敷衍,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缺乏写作材料来源,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没有了源头的活水.哪来的“清如许的水渠”,想写好作文自然是难上加难。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苟子也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可见,古人就已经很重视积累了,要写好作文,积累写作素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作文素材备而难用、备而无用的现象非常普遍,细察之,问题在于积累的内容,更在于积累的过程。要破解这个难题,就要正视积累与应用的关系,为应用而积累,将积累的过程视为写作的过程。“广积深挖,因势而用”是达到高考作文素材“有备无患”的有效途径。通过换“位”思考,展现立体思维,利用“解剖”溯源,挖掘底层逻辑,想方设法在“知识”中识“见”。通过跨界组合、虚拟推演、织线成网、一材多能等多元途径,扎扎实实地在“过程”中蓄势。备好“知识”和“过程”,定能在考场作文中应用自如,写出有灵魂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