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盼 《内江科技》2010,31(4):125-125
要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平顶山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看,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因素包括旅游产品、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环境等。实施政府主寻,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完善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开展工业旅游。联姻绿色生态农业等等措施,平顶山必将迈入全国首屈一指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相似文献   

2.
工业考古学的概念在诞生不久,由英国传播到美国,美国掀起了全国性的工业遗产保护的热潮,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文章主要介绍美国工业遗产保护体系萌芽及建立的过程,总结了美国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的组织机构、法律基础以及资金保障,分析了保护体系的人才培养与公众教育,最后总结了美国工业遗产保护体系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旅游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大连作为国内较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其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不少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影响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大连市旅游品牌建设体系构建对策。  相似文献   

4.
范文静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3,35(12):2376-2383
我国许多地质遗产旅游区均以观光旅游为核心产品,产品结构单一,旅游效益较低。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优化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系统分析了黄河石林遗产资源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分析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最后,提出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理念,并构建了农旅共融、工旅共融、科旅共融、文创旅游共融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可指导黄河石林地质遗产区的旅游业发展,推动地质遗产的科学管理与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24)
作为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范畴,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推动深度游的开展,并能够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增加阅历、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提高。因此对于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实属必不可缺。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的成功开发将吸引更多旅游者的到访,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将带来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辽宁的工业遗产资源,阐述了工业遗产资源所具有的旅游价值,并结合辽宁旅游现状,提出了开发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对策,对促进辽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盐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在体验型度假旅游产品兴起的背景下,游客感知对该类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运城盐湖景区游客的社会特征、消费行为偏好和对服务的感知和景区的感知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认为运城盐湖应该从挖掘景区盐文化内涵、丰富和完善产品及商品体系、做好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推动盐湖类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灵恩  钟林生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6,38(8):1452-1464
旅游消费属于典型的异地消费,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旅游消费也对旅游目的地乃至区域的资源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旅游消费的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是资源生态学和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系统性的研究不足,理论研究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已有文献和归纳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评述了旅游消费资源环境效应的相关研究进展和现状,重点从旅游消费体系的视角,系统阐述了旅游消费资源环境效应的分析框架和重点内容,并进一步归纳总结了旅游消费资源环境影响机理:①旅游消费的异地消费特征改变了区域原有的资源分配格局;②旅游消费内容的变化改变了区域资源供给结构和流动效率;③旅游消费驱动的资源异地供给增加了资源消费的环境影响;④旅游消费的突发性和集中性挑战着旅游目的地综合环境承载能力。最后,提出了现阶段旅游消费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9.
西藏旅游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且在推进西藏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下发展势头强劲。为了更好地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本文针对目前西藏旅游目的地营销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现状特点和问题,探讨基于位置服务(LBS)的社会化网络在西藏旅游目的营销系统中的应用,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基于位置服务(LBS)的社会化网络的基础上,着手分析其在西藏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多渠道和多主体构成的旅游地服务关系网中,契合是理解和预测旅游行为的关键,是目的地进行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策略。以消费领域(含休闲与旅游品牌领域)契合研究为基础,在回顾消费者契合的理论基础与识别多种契合概念关键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结合旅游学理论和目的地特征,界定旅游者契合的概念,识别和验证其维度和测量指标,并以凤凰古城为研究区域收集数据,检验契合测量指标。研究界定了旅游者契合,并构建了包括认同、注意、热情、专心致志、社会互动等5个维度、25个测项的旅游者契合指标体系。同时,研究证实了旅游者契合对目的地忠诚的正向影响,表明旅游者契合测量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旅游目的地领域契合的实证研究,完善了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概念体系,对目的地实施契合营销策略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朱丽红 《内江科技》2014,35(8):90-91
"品牌"意味着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有很好的商品质量、信誉度、知晓度和顾客忠诚度。在旅游业领域,基于"市场营销品牌之战"理念,许多旅游目的地都"试图给自己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品牌标记"。时下,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加上游客消费行为逐渐成熟,品牌化正成为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的核心任务。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大庆市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大庆市体育旅游品牌化深化发展提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崛起。文章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文化形象。并以旅游者亲身的旅游经历为基础研究讨论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的感知过程,并且借助目的地的角度深度的分析目的地文化形象的传播机制以及传播过程,了解目的地文化形象间的耦合关系,制定文化形象的测量方法。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的感知过程和目的地文化形象的测量了解过程来加深较大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策将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进一步突出。  相似文献   

13.
SWOT分析方法本是企业市场营销内部的分析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人才培养等。志愿者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关键部分,构建旅游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结合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背景,运用SWOT分析方法,科学、系统、清晰的说明桂林建设旅游志愿者服务体系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为其构建提供研究基础,最后得出其在旅游志愿者、游客、政府、企业、旅游目的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崛起。文章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文化形象。并以旅游者亲身的旅游经历为基础研究讨论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的感知过程,并且借助目的地的角度深度的分析目的地文化形象的传播机制以及传播过程,了解目的地文化形象间的耦合关系,制定文化形象的测量方法。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的感知过程和目的地文化形象的测量了解过程来加深较大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策将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进一步突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旅游社会学角度。以广东省乳源瑶族旅游发展为例.对旅游目的地传统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变迁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对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现代化的矛盾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内在发展的一致性.探讨基于传统民族文化开发的旅游发展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邹统钎  江璐虹  郭晓霞 《资源科学》2016,38(6):1003-1012
旅游枢纽的国内外研究经历了“交通枢纽-旅游枢纽基础理论-旅游枢纽”的阶段演变。旅游枢纽的发展源于交通枢纽,以交通枢纽为基础,以人的运输为主,提供旅游配套的信息服务,并整合了一般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旅游枢纽是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中介与桥梁,旅游目的地主要通过拥有的旅游资源形成吸引物,旅游枢纽则通过流经的客源取得控制力。旅游枢纽的聚散功能是实现对旅游流与地方旅游业控制的关键因素。根据国际旅游枢纽的主要功能与演变进程进行划分,国际旅游枢纽可以分为枢纽主导型和枢纽-目的地并存型。国际旅游枢纽的发展共同遵循四大规律:完善的交通枢纽网络是汇集旅游流的基础;航空枢纽在旅游枢纽中发挥主导作用;借助枢纽功能实现对周边旅游的控制力;目的地与枢纽功能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9)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记录城市发展的工业遗产逐渐被提上议程。本文通过挖掘河北井陉矿区工业遗产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通过对其工业遗产价值的分析,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背景下,井陉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琛  葛全胜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1,33(9):1806-1814
本文根据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模型,并以御道口森林草原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一致性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揭示了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正、负两方面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论表明,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态度更易倾向于正面感知,而对于社会文化和旅游环境的负面环境影响的感知则强于其正面环境影响感知,具体表现为:①发展旅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人收入,但也会加剧居民收入两极分化;②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及弘扬传统文化,但大量游客的涌入干扰了本地人的正常生活,减少了本地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机会;③旅游发展改善了城镇环境卫生状况,但草原退化加剧与发展旅游业有关。基于此,本文从关注多方利益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国内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目的地产品界定与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妍 《西藏科技》2009,(4):17-20
文章在对旅游目的地产品概念、基本属性、分类、特征等的分析基础上,就旅游目的地产品创新的特征、途径作了探讨。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创新途径要优化旅游目的地产业布局,实现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实施整合营销,创造品牌价值和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宁静  刘燕 《科教文汇》2012,(22):202-203
工业旅游是推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本文从工业旅游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资源分布、资源类型和供求市场等方面研究分析了河北省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了整合发展、多元开发、丰富内涵、完善信息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