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媒介游戏论的观点终于找到其现实支撑。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媒介产业与游戏产业的融合形式包括:有形技术融合、无形内容融合、业务与市场的融合和从“竞争为主”过渡到“合作为主、双赢为目的”。这种融合目前集中体现在纸媒游戏、广电游戏和网络、手机游戏上。  相似文献   

2.
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具有微主体、强互动和微载体、强效果等特征,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着“去屏障化”、“去身体化”和“去中心化”等挑战,需要我们从深化理论研究、培养师资力量、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3.
鉴于媒介学与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媒介环境学在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上的相似性,德布雷对“媒介”的概念进行了拓展,提炼出“媒介”的四层含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学术名词——“媒介化”和“媒介域”。从媒介定义、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三个角度,对这两个领域的核心假设和关键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整个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加以阐释。媒介学在以下两个方面富有创见:首先,媒介学将“媒介”定义为由“设备—载体—方法”组成的系统,一反此前媒介环境学对物质载体和技术设备的过度关注,突显了媒介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属性;其次,为避免出现媒介环境学中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倾向,德布雷搭建了一个由传播工具和文化环境共同组成的分析框架——媒介域,用于分解和解读人类文明史,从而为弥合主体与客体、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对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媒介异化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组织和媒介从业人员在媒介生产实践中的异化、媒介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异化、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异化,并辅之以相关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三棱锥”型课堂教学观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包括主导点、知识点、媒介点连接构成备课面;主导点、主体点、知识点连接构成交流面;主导点、主体点、媒介点连接构成活动面;主体点、知识点、媒介点连接构成学习面。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教师媒介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微媒体平台信息的解读能力、应用能力、辨别能力等方面,因为思政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多以“00后”为主,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若教师坚持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文章分析了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现状,探讨了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媒介逻辑与政治逻辑高度交织的政治媒介化,使得“以传播为中心”的媒介逻辑正上升为建构社会现实的存在,孕育着新的治理体系。媒介化治理不同于媒介治理、信息治理、舆论治理和技术治理,而是蕴含了独特的价值和实践体系,推动治理模式的结构性再造和范式变迁。媒介化治理的价值内涵表现为媒介理念与治理观念共通的媒介化、治理工具与治理场景互嵌的媒介化、治理结构与治理效能共融的媒介化,从而在价值转向上体现出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媒介化治理强调“治”与“理”融合,植根于中国治理情境,通过发掘以“非对称治理结构”为前提、网络问政参政的“新群众路线”为价值取向、智能化技术运用为手段的媒介化治理本土资源,构建我国新型现代化治理体系,丰富治理理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大众化”(mass culture)的概念所隐含的化等级观念、精英主义立场手和研究价值取向以及“知识分子”的立法角色,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开拓化研究的视野。近来,这些趋势已在化研究的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被否定。正是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用“媒介化”概念来消解“大众化”概念。更重要的是,“媒介化”是一个更大的包容系统,即要求研究把化研读实践作为一种化现象纳入到“媒介化”中去,学会利用媒介使个人观点得以普遍传达,以建立真正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9.
目前“媒介文化”批评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拓展了“媒介文化”概念的内涵,提升了其学术观照的层次。二是全面认知“媒介文化”的功能,立体透视其多元影响。三是追溯“媒介文化”的源流演变,把握其发展趋向。整体观照“媒介文化”的研究现状,在以下几个层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第一,“媒介文化”的概念内涵应进一步明确界定一第二,要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科建设的细密化和扎实基础。第三,应该密切关注广大农村、农民和工人、市民与媒介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教学在信息媒介的应用上还存在教学媒介本质的“模糊化”、运用的“单一化”、安排的“割裂化”、形式的“机械化”、效果的“形式化”等六大问题.对此,文章认为,可通过增强课内外媒介运用的联动,构建高校教学的立体信息媒介网络,从而实现现代信息媒介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化运用.  相似文献   

11.
《四川教育》2014,(12):32-32
媒者,事物发生的诱因;介,中介体或工具.“媒介”,即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媒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媒介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是文化的媒介化.在课堂教学中,媒介是串联师生的“传输带”.教师通过媒介,把文本知识、育人任务通过浅显的方式、简便的形式进行解读、翻译,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为了保证这条“传输带”的通畅,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培育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有别传统视角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范式,从另一个侧面考察儿童与数字媒介的深层关系,借助田野调查并辅以问卷调查探究儿童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况和角色转变。结果显示,时代背景、家庭因素、朋辈规范等共同提供了儿童媒介使用行为劳动化转向的可能性;在资本生产与增值的“数字工厂”中,儿童以“媒介接触型劳工”和“身体参与型劳工”的角色生存,以不同的形式成为数字时代的童工。儿童之所以成为无意识的“数字童工”并进入商品化进程,源于数字产业隐蔽的内在运行机制:其一边制造成人世界对儿童媒介使用的同意,另一边通过营造“美丽新世界”对儿童媒介实践进行价值剥削与资本控制。儿童的劳工化应引发社会对技术宰制儿童现象的重视,通过帮助儿童脱离数字时代的资本陷阱以实现其健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媒介技术与教材的发展演进相伴相生,口传、抄本、印刷、电子与数字媒介时期的教材相继呈现不同的图景。媒介技术在教学观、功能观、知识观三个方面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教材的发展。教材演进的媒介技术图景和教材发展的媒介逻辑,为我们重新认识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提供了启示:媒介技术在感官、制度等层面驱动教材形态发展,推动制度变革,引领观念更新;对“苏格拉底之疑”媒介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掘,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并有效规避媒介技术的负面影响;要实现“媒介与教材”的深度融合,建设人性化、立体化的教材。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文学的基本走向是媒介化。媒介化不仅推动着新世纪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型,也推动着新世纪文学消费方式的转型。新世纪文学消费方式的转型有四种形态:一是从“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的变更;二是从“阅读消费”向“观看消费”的变迁;三是从“个性消费”向“类型消费”的变换;四是从“作品消费”向“符号消费”的变调。  相似文献   

15.
王炜  林丹 《中国德育》2023,(15):43-47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目前中国尚未处于如此荒诞的境地,但“泛娱乐化”的现象已经在不同程度显现,表现为娱乐价值的世俗化、娱乐内容的批量化以及娱乐形式的图像化。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道德发展造成诸多影响。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介作为“泛娱乐化”现象的技术支撑,成为“泛娱乐化”现象的推广者和传播者。立足现实,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介信息批判素养,培育媒介使用素养,普及媒介认知素养,是帮助其在“泛娱乐化”现象中具有理性认知和独立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跨媒介叙事以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过程的互动性,成为互联网环境中生命传播转型的必然选择。生命传播中的跨媒介叙事体现为四个维度:叙事过程社交化、叙事内核情感化、叙事逻辑游戏化、叙事效果数字化。跨媒介叙事在生命传播中的应用进一步凸显了互联网传播格局由传统的机构主体宏大叙事转向多元主体协作叙事,显示出传播格局由主体本位向关系本位转变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媒介大众化、市场化的浪潮汹涌而至,传媒改变一味重宣传、重教育的传统,“轻松”、“接近”、“实用”的社会新闻及都市新闻越来越成为报道的主要内容。新闻娱乐化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一种时尚。从受众地位、媒介角色、新闻内容的化归属三方面的转变需要可见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薛猛  高丰 《教育科学》2022,(4):59-66
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中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跨媒介阅读具有复杂性、真实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复杂性,即赋予语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真实性,即超越课堂的真实生活场景;融合性,即不同媒介之间形成交互的共生关系。跨媒介阅读在实现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存在着三重关系困境:一是跨媒介信息的复杂性与审美体验的发展性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二是跨媒介阅读的真实性给审美体验的精神超越带来挑战;三是跨媒介信息的融合性与个体审美体验的自主性之间存在矛盾。基于此,需要建构学习者共同体以应对跨媒介“复杂性”信息给审美体验带来的挑战;营造跨媒介阅读“真实”情境,激活学习者的审美体验动机和期待;凝聚多种教育合力,消除跨媒介阅读中“融合性”信息对学习者自主审美体验的迟滞。  相似文献   

19.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带来极大娱乐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人异化作用。反观游戏的本质精神,这种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游戏行为、消费行为、人格心理等方面;网络游戏媒介的虚拟特性、网络游戏的商业殖民、教育的游戏缺失等是异化产生的重要因素;构建游戏与现实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呼唤传统游戏精神的回归是消除异化的理智之策。  相似文献   

20.
论媒介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 ,媒介道德问题显得日趋突出。目前 ,我国传媒界存在媒介“喧嚣”、媒介“失语”、媒介滥情、媒介偏见、媒介虚假、媒介媚俗等几种道德问题 ,分析这些问题 ,目的是为了对症下药 ,发挥媒介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