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为反恐需要,连续签署3个国家安全法案,要求采用生物学特征识别技术加强身份认证。无独有偶,去年6月,国际民航组织要求将个人生物学特征加入护照中,以便在进入各国边境时进行身份认证。那么,生物学特征身份认证究竟是什么呢?所谓生物学特征身份认证,是指以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手形、指纹、掌纹、虹膜、视网膜、脸像等)或行为特征(声音、笔迹、步态、按键力度等)为依据,采用扫描、传感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和模式识别,从而实现个人身份的确认和证明。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学特征身份认证技术已被认为是21世纪的…  相似文献   

2.
王亭 《教育技术导刊》2017,16(7):170-173
目前,基于指纹的模糊金库方案在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但是指纹是人体皮肤表面的特征,很容易被盗,所以很多人开始考虑使用手指静脉。手指静脉是人体手指皮肤里静脉血管的纹路特征,不容易泄露,但与指纹相比,手指静脉的特征点较少,在密钥信息比较短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在密钥比较长的情况下,其可靠性很低,而且单一生物特征的系统在生活及商业中的缺陷也不断暴露,如模板安全性等。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指静脉与手指折痕数据层融合的模糊金库方案。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模板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指纹是以往人们常用的个体标记。一个人的指纹就是他身份的证明。因此,指纹常常被用于签订契约、侦破案件等方面。近100年来,指纹技术的发展确实使刑侦工作面貌一新。但是不可否认,用指纹破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很多案发现场,罪犯总是设法使自己不留下指纹。不过,由于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的个  相似文献   

4.
机场使用了一些新方法来应对恐怖威胁。通过识别指纹、手掌和视网膜等来辨认身份将能提高安全度。这些叫做人体测量或者生物统计的技术正在从科幻电影走入实际生活中。许多人,例如机场工作人员都将与这种技术发生关联。人体测量技术在机场的主要应用是控制人员进入“专用区”。机场的这部分一般人不能进入的区域主要包括停机坪,在安全方面自然是很“敏感”的。人体测量技术的作用在于准确地辨别获准进入其中的人员。指纹辨别技术将会得到最快发展。这种方法要求先将指纹登记在案。将手指放在一台阅读器上,指纹就会被输入到一个形象处理软件…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12):36-39
提出一个有效的基于指纹特征和手指静脉特征的身份认证方案.在采集同一手指的指纹图像和静脉图像后,分别提取其指纹特征和静脉特征.对于指纹图像,提取其纹线端点和交叉点的位置与方向组成指纹特征向量.对于手指静脉图像,用局部二进制(LBP)提取其有区分性的特征.进行身份识别时,分别将手指指纹特征和静脉特征进行匹配,然后根据两种特征的匹配分数进行非线性融合,得到最终的匹配结果,以达到认证目的.  相似文献   

6.
人脸识别的原理 “人脸识别”,听起来是不是和“指纹识别”很像?事实上,这两者同属于“生物识别技术”,目的是让机器通过人体的一部分不易改变的特征,判断出人的身份.指纹识别的判断特征是指纹,而人脸识别,自然就是脸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指纹识别中,机器可以通过对比指纹图案,判断人的身份,可人脸,机器要如何对比判断...  相似文献   

7.
周文婷 《科学启蒙》2023,(Z2):70-71
<正>一天,一位顽皮的同学在使用妈妈的手机时,不小心将手机里的指纹解锁设置成自己的指纹,于是,妈妈拿回手机的时候发现自己怎么也打不开手机了。每个人都有指纹,可为什么手机只有用“主人”的指纹才能解锁呢?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各不相同,重复率极小,因此,指纹又被称为“人体身份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指纹的更多奥秘吧。  相似文献   

8.
知识点滴     
终身不变的个人档案指纹人有各自的指纹,受创后新长出的皮肤纹路依然不变,开将伴随人的终身。唇印它与指纹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齿印牙齿对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县有特别的作用,于齿不仅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而且能够保留原来矛齿上的  相似文献   

9.
指纹据称,世界上无指纹的人仅有20名,除此之外的50多亿人均有各自的指纹。人体新长出的皮肤纹路依然不变,这种指纹并将伴随人的终身。居印它与指纹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表面看来,唇印线条单纯、简明,实际上当涂上口红而将其印在纸上时,便会发现它的粗细长短等不同之处。就是说,每个人的唇印都不一样,并且有遗传性。齿印牙齿对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具有特别的作用。牙齿不仅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可比骨头保存的时间更长,而且能够保留原来牙齿上的各种痕迹。同时,每个人的上下牙齿排列都不一样,咬东西留下的齿印也不相同。眼底1984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身份识别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急需一种更加方便、有效、安全的身份识别技术,这就是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本文就对计算机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计算机实现过程以及安全性等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相信很多同学都研究过自己的指纹,知道指纹有弓形、箕形、斗形,知道世界六十多亿人中.很难发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不过,你知道指纹是怎么形成的吗?知道指纹除了可以充当人体身份证用于破案以外,还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吗?  相似文献   

12.
绒熊 《少年月刊》2023,(11):32-33
<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指纹。指纹可以用来解锁手机,也可以开门禁,甚至可以用来寻人。指纹不仅能很好地区别不同的人,还非常容易获取,所以渐渐成了现代公民最常用的身份标记之一。那么,除了录身份信息,指纹还有什么用呢?皮肤如何感知环境在聊指纹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它的载体——皮肤。皮肤和黏膜几乎包裹了我们全身,承包了除视觉和听觉外的大部分感觉——疼痛、冷热和温柔的抚摸。可你知道皮肤是如何做到的吗?早在20世纪,就有科学家用青蛙破解了这个谜题。  相似文献   

13.
休想骗过我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将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收集并进行处理,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形成。科学家将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常见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掌纹、虹膜、脸相、声音、笔迹等。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近年来在考试中出现的身份验证问题,利用指纹终身唯一的特性,结合IC卡技术,采用带有考生指纹信息的IC卡准考证,建立基于指纹特征匹配的IC卡考试身份验证管理系统,考场现场进行指纹考试身份验证,可以保证报名者与考生身份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传统可见光成像在步态信息检测与身份识别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利用人体红外辐射成像及身份认证的新方法。首先将人体自身辐射的红外光转换为红外热图像,然后分割人体目标并将目标轮廓归一化,同时将轮廓序列叠加以获取红外信息能量图,再对其进行小波分解;提取红外信息能量图分解后的边界矩参数及骨架特征参数,以此作为特征参量输入支持向量机进行身份识别,正确识别率(PCR)为78%~91%,且识别效果不受人体携带外物(如背包、抱球)的影响,仅受衣着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基于人体红外辐射的身份识别有利于人体目标检测与精确描述。  相似文献   

16.
网上交易需要买卖双方验明正身,特别是网上进行的国际贸易更需要有效的技术来鉴定真伪。近来,美国一些电子商务公司开始应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身份核对,扫描使用者的指纹即是其中的一种。 在身份识别领域,人们最先使用的是“密码口令”,但其漏洞太多;后来又发展了数码证书和智能卡等,它们也不尽如人意。专家认为,由于指纹等的不可复制性,利用指纹等人类自身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定的生物识别技术,也许才是最可靠的鉴别手段。虽然可靠程度还有待验证,使用者是否感到舒服也需要实践,但近来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技术和应用上有…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是在观察了植物,寻访了小动物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等方法,亲自了解自己的身体,使他们从整体上对人的构造有个概略的了解。而本课“奇妙的指纹”则是对人体的局部进行较深人地观察。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每个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指纹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存在性实践是学生同自己的对话,它把课堂作为学生不断地表现与确认自己身份的场所,把学习效度高位定格于学生在特定场域中达到自我映射、自我反思和自我证明,实现"精神解放"和"文化再造",以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成长。历史概念因其抽象性和规律性,容易使课堂对话流于形式,以存在性实践课程设计理念引领历史概念教学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存在性实践是学生同自己的对话,它把课堂作为学生不断地表现与确认自己身份的场所,把学习效度高位定格于学生在特定场域中达到自我映射、自我反思和自我证明,实现精神解放和文化再造,以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成长。历史概念因其抽象性和规律性,容易使课堂对话流于形式,以存在性实践课程设计理念引领历史概念教学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江苏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在医学类专业中试点指纹采集技术,通过比对考生在报名确认期间和考试入场时采集的指纹特征码来确定考生的身份,从而减少考试中的替考代考现象,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本文研究了指纹验证技术在现有其他系统中的成熟应用,详细描述江苏省2013年指纹采集技术的应用过程,总结考试试点的反馈情况及其优缺点,并提出完善指纹验证技术建议,以期实现指纹验证技术在招生考试过程中的全面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