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附着在工具性上。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达到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生变化的目的。因此学习语文重在对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附着在工具性上。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达到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生变化的目的。因此学习语文重在对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注重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新课改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这正是新课改下语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要以丰富学生审美为重点,把提高学生审美放在首位。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着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思考和实践,现拙于笔端,期许获取行家的教正。一、抓住语文学科课程的特色和优势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课程,语文教学实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可以绽放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靓丽奇葩。  相似文献   

5.
谢培 《小学语文》2013,(1):111-112
一、凸显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认识已经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出现了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现象,把教课文作为教学任务,语文课上成了知识介绍课、内容分析课、情感体验课,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强调了音乐要素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它的人文性,又要重视它的工具性,使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才能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理论看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也是一个生命的体验、表达、理解的循环过程。体验理论用于语文教学,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很好地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随之而来的语文教学的教改之风却让我们的教学陷入了新的误区,一味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准确解读"人文性"的内涵,厘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教学中的"动情"资源,唤起学生生命的体验,在师情、文情、生情的热烈碰撞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情感得到升华,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10.
邱永春 《考试周刊》2013,(54):29-30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落实到语文教学策略上,要通过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加强诵读教学、加强教学互动等方法,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是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融合,实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了“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却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惟一目的,课堂上很少进行,甚至不再进行“训练”,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与感悟、体验对立。正因为如此,课程实验中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重人文内涵的开掘,…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挖掘文本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人文情怀,真正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学需要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实施新课程,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有所偏颇,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或者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新课标和新课改所要求的。由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所以才呼唤加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其实人文性是各学科所共有的属性,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必须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力避顾此失彼,重此轻彼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这两个基本特点是辨证统一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寓掌握工具性于提升人文性之中,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双赢的效果。那么,新课程下如何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教学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7.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充满童真童趣,充满灵性和人文因子。教学理念不单单是技能训练,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师生对话不是颐指气使,而是平等和谐,学习方式不是单项灌注,而是情境体验。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把人文性提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语文学科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主义的教育: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从个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关注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和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个体的独特体验,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为此,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运用“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在工具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在整合中渗透人文精神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材的组合更加趋于科学化。师生可结合实…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教育呼唤人文关怀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它的人文性要远远大于其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内在灵魂,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外在作用.因此,重视人文关怀理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