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集体性知识”,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解释框架,更多是看问题的整体视角:从整体关照的角度,凝视精神产品生产方式对社会活动、对群体间的关系、对人的精神状况所形成的错综复杂与跌宕纵横;更多是一个过程:以某些特殊方式,诠释教育改革的不断阅读、重新发现、一再开始;更多具有方法意义:构成最一般的分析背景,是理论构想的来源与经验研究的实际范域。在这样的理解下,知识、集体、理论资源也更兼备丰厚与拓展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改革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教育改革的"诞生"存在诸多可能和诸多不确定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张力势必相互牵制、相互作用、相互弥补,导致许多可能研究与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必要用知识社会学"集体性知识"的解释框架进行阐释。中国社会是一个集体性很强的社会,在它身上所进行的诸多改革,似乎无法回避这种集体性。这种集体性具有原发的植根性,它与这个社会与之俱来,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性的"惯习";这种集体性又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且无时无刻不有某种能量从外界流向内里。中国教育改革的运作理路应该建立在以历史为根基的结构基础之上,且以国家需要为存在形态,以地方集体性知识为治理法则,以细致入微之变为学校效用游戏。  相似文献   

3.
现有关于中国教育知识困境的研究,忽视了各种中国教育知识困境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试图进行自我救赎,从而陷入"明希豪森困境",难以为中国教育知识生产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引入社会学的视角,加强对教育知识生产的具体解读,加大对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属性以及对实践群体参与教育知识生产问题的关注,对于摆脱"明希豪森困境",实现中国教育知识的困境的更深层次分析,都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室体现出私人性、公共性、统一性和权威性的九个一物质文化特征,并在其中发生着独特的集体性个人学习;集体性个人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室集体环境中借助师生语言和经验,通过观察模仿、实践或训练而导致的个体认知、行为和能力、倾向持久稳定变化的过程;集体性个人学习根据集体性和个人性相互关系表现出集体性个人、个人性集体、集体性集体和个体性个人四种学习类型;集体性个人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的持续进行。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浪潮。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盛、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以及道德教育改革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为我们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土壤,使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道德教育改革成为可能。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研究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作动矣系是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历史与现实则是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两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政策研究中文化视角兴起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社会政策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文化视角在社会政策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化视角在社会政策研究中的兴起,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学科本性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8.
教科书作为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而存在,科学性、真实性是其内容呈现的应然状态。然而一直以来,教科书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却饱受人们的关注和质疑:教科书内容是否真实,有多少"不真实"的知识内容存在,为什么存在"不真实",究竟该如何编写教科书等。将教科书知识作为特殊的社会知识形式,以知识社会学为理论支撑,试图解读教科书的"真实内容"。教科书知识作为特定语境下的知识,其真实性体现为一种社会共享性、"非中立性"的知识,由教科书产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化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知识的性质、存在形式及其功能等问题 ,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当代认知心理学在皮亚杰的图式论的基础上对知识作出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划分 ,并就二者的深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 ,给出了深刻独到的解释。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往经济形态的创新经济,在这一特定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实施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就应将教有创新放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地位上.  相似文献   

12.
研究运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 itespace,以教育技术学CSSC I期刊9329篇来源文献(2000-2009年)为数据,绘制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知识图谱,提取了具有知识拐点作用的7篇关键节点文献,并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知识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初步勾勒出我国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现有框架。  相似文献   

13.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表现为显性的(明晰的)和隐性的(模糊的)两种知识形态。这两种知识形态是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学校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转换和创新的能动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具体表现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等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并不是走投无路,更不是毫无价值,关键在于要有有效的实现形式.集体经济的内在价值在于个体通过集体得以更充分发展以及与集体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内在价值需要相应的形式,更是一个探索过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经历和正在经历“统”、“分”、“合”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需要产权相叠、利益相关、要素相加、收益相享、治理相适、主体相信、政府相持、头人相带等条件.不同条件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有所不同.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理论价值在于将思想从僵化思维中解放出来,创新集体,赋予集体经济以新的内容;实践价值在于改变集体经济的固化模式,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15.
朱龙 《数字教育》2020,(1):32-35
面向21世纪的教育需要创新,设计思维为教育中问题识别、分析和解决提供了一种实践框架,并逐渐在教育领域受到重视。本文在梳理设计思维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对设计思维框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结合文献梳理、案例分析与实践观察,分别从学习空间、课堂教学及学校教育三类场景阐述了设计思维应用路径,并结合设计思维应用案例进行剖析,以期为推进我国教育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在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容易导致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观"和"信息观"的倾向,而知识管理能实现资源建设中人、技术和过程的相互联系和平衡,借助于先进的知识管理技术建立起教育资源知识流,形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基于这一分析,笔者提出了一种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框架,在其中应用知识管理的技术和理论对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7.
知识蕴涵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育智价值、育德价值、育美价值等。它们以不同方式存在于同一知识之中。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于个体精神乃至身体的发展。确立多维、互补的知识价值观对于构建平衡、协调的课程体系。挖掘知识多方面的潜在价值。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知追踪是一种数据驱动的学习者建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导学、智能课堂编排等系统.尤其是2015年深度神经网络被引入认知追踪任务以来,认知追踪成为智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当前研究普遍存在的"重模型、轻数据"以及数据处理不一致等问题,本研究基于近六年国内外35篇有关认知追踪的论文,全面梳理和分析其中被高频使用的数据集,提出以学生、知识、问题三个对象及六类交互关系为核心的认知追踪概念框架,为深层次理解数据内涵和统一数据操作提供指导.本研究还运用该框架对数据集特征进行分类,围绕数据重复、数据顺序、支架题目、技能缺失以及多技能题目等关键问题进行数据一致性分析,特别是针对多技能题目,提出了基于多热编码的表示方法.本研究最后从五方面讨论了认知追踪及未来智能教育的发展趋势:从个体自主学习到多模式混合学习、从单一学习行为到多模态数据融合、从深度学习算法黑箱到可解释分析、从数据驱动到数据与知识联合驱动,以及从技术意识垄断回归教育价值本位,为拓展认知追踪研究边界、促进智能教育创新突破提供参考与指引.  相似文献   

19.
统编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凸显本土民俗知识,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民俗知识不仅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性遗产。研究语文教科书对本土民俗知识多样性、渐进性、体系性的编排原则,梳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和谐向善、顺应自然与自强不息、志存高远与担当责任等传统美德,彰显其文化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领悟力和传承力。  相似文献   

20.
统编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凸显本土民俗知识,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民俗知识不仅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性遗产。研究语文教科书对本土民俗知识多样性、渐进性、体系性的编排原则,梳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和谐向善、顺应自然与自强不息、志存高远与担当责任等传统美德,彰显其文化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领悟力和传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