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识与识通     
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正式出现约两百年了.但是,在中国的大学实际落户还只有20年左右. 中国大学已有百年历史,通识教育却只有20年历史.这个落差表明,通识教育在中国真正扎根还不是很简单的事.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从注重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到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是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推行通识教育只有近20年的历史,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揭示通识教育的本质、探讨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来提高其效率和质量,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是基础,培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领导的重视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general education被译为"通识教育"前,中国虽没有"通识教育"这一语词,但"通识"已成习语,并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智慧,故学者以"通识"迻译general。"通识教育"引入后,一方面研究者试图对照其西方标准,探求中国近现代乃至古代教育实践中有无相应的成分;另一方面则又试图从中国教育的历史实践出发,寻绎本土通识教育的智慧,以企回馈西方general education,并希望能够以此弥补通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但由于缺乏本土"通识"语境的具体分析,对中国教育历史的种种挖掘都摆脱不了西方话语的牵引,最终仍然难免或各说各话、南辕北辙,或因陋就简、削足适履。中国传统"通识"没有严格且系统的标准,大率表现为洞察力和预见性,表现在"人情""世故"之中,既可入世以兴国救民,亦可出世以保身全节,要在一个"德"字;传统"通识"高企难行,似不可人人皆有,故多有流入神秘迷信者。  相似文献   

4.
陆信礼  李平 《文教资料》2011,(1):196-197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通识教育的开展来说,国外大学开始较早,我国通识教育的开展只有20多年。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此话题探讨颇多.这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开展必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此,作者从通识课教学的实践方面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自1995年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目前以国外及我国港台知名高校为范本,结合中国国情和校情,我国农科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转变教育理念,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桥梁;开展第二课堂等。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各自表述"的通识教育定义、通识课程质量差、通识教育中心定位不明等问题。因此,通识教育要想走出困境,还须在教育理念、课程的"系统化、规范化、核心化、精品化"建设、突出办学特色等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叙述通识教育在中国实施的过程,指出它是中国高等教育为摆脱计划经济时代过分专业化教育的束缚、面向社会、适应经济体制转轨而推行的一种改革。1995年起在全国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推动了这一改革进程,而国外的博雅教育和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促进了通识教育在大陆的实施。作者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做人和做事的正确态度与能力,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是开设通识课程。作者阐述了开设通识课程的原则、要求、做法以及教师的条件,叙述了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目前,高职教育已在中国大陆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通识教育如何在高职院校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目前的通识教育中,还存在诸如认识不到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基于此,通过研究课程设置方法的途径,就如何落实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下,各学科均面临调整之必要,历史教育也是如此。文章从通识历史教育的中国传统和欧美与中国港台各地实施的现状入手,讨论历史教学在通识教育体系中的必要地位与通行做法,并结合暨南大学四海书院人才培养之实际,提供必要的启示与借鉴:坚持以中国本位历史教学为中心,加强世界史和区域文明史的教学,注重历史与现实会通问题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100年前现代大学初创之时就提倡"造就通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在最近20年的积极探索中,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通识教育实践.由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在通识教育的本体论研究、本土化研究、实践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自1917年开始经过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几个阶段的探索和发展,至今仍没有一套成熟的权威的定论.但还是可以从诸多论述中归纳其概念为: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造就具有远大眼光、广闻博识和情操高尚的人才.在偏重专业教育的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机制的加重转型,高等教育上的不适应的问题目益引起广泛关注,对高校通识教育的研究日显重要.但是,任何照抄照搬的做法都是没有道理的,作为中国的高校通识教育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科学地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经验,并努力创新,从必要性、基本原则和必要条件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加以探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的密歇根大学自建校以来便继承和发展了"自由教育"思想,经过近200年的历史积淀,密歇根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通识教育的雏形期;塔潘课程改革时期;工业化时期的通识教育;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革新;通识教育的新探索。由此可以归纳出具有密歇根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追求普遍性知识;强调专业发展;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关注跨学科的发展;培养领袖与公民。密歇根大学的成功经验证实,大学应当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育改革主要通过课程来落实,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校教育新理念,已经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接受,通识教育的实施也必须由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这是一个由理想向现实转换的过程。因此高校要明确通识教育推行中存在的障碍,不仅要深入研究通识教育理念问题,还必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并与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有着复杂的关系。关于通识教育的实施,研究者们认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渠道、教学评价机制和制度因素等多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归因。关于深化大学通识教育的对策,研究者们提出了合理定位通识教育、改革通识课程、加强机构与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建议。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通识的本质,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深入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同时努力在国际化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认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形态,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然存在通识教育目标定位模糊,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失衡,通识教育教学方式单一,通识教育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因此,需要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指向,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教学方式,加强通识教育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依托。台湾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开展通识教育的地区,经历了萌芽、发展、普及与深化4个历史时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文章从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及通识教育课程评鉴4个方面,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大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延续了自由教育教人"做人"、关注人的发展的理念,而且还发扬了专业教育教人"做事"、为人提供谋生手段的优长.因具有这些特点,使通识教育成为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前的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和台湾各大学十几年、北京大学八年来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更印证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全面性的促进.为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在大学推行适合国情的通识教育;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应从中学就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认识与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如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理解混乱,对通识教育的普适性缺乏批判思考,对通识教育的昂贵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在实践上模式单一、重形式轻实质等.在反思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传统,结合现实国情,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大学理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无疑是一所大学办学的方向标,指导着学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比,通识课程与大学文化的关系的介绍,以及通识教育在国内外的现状的描述,可以显示出通识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历史考察,提出高等教育中的三种知识的分析框架,即通识性知识、学术性知识和职业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分析,发现三种知识在传统上处于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呈现三个特征,即通识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合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合一,通识教育与学术知识合一。换句话说,意识形态化的通识教育在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导作用,抑制了学术知识和职业知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德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课程体系的考察可以发现,尽管通识教育在德国教育思想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向世界输出了许多著名教育家,但其注重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取向违背了德国大学注重专业教育实践的功利取向,因而在“二战”前一直发挥着“隐性”功能.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占领军视“公民教育”为对战败国高等教育体系加以改造的工具,德国大学遂被迫接受通识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在经济全球化洪流中,在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标志性符号的背景下,德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各类大学勃然兴起.不过,德国固有的重视实践的传统与流行的通识教育思想间的张力揭示出其符号功能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