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股东优先购买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问题,我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中规定:“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但该规定不尽全面,只是片面提到可以优先购买。《公司法》顽行后,针对《公司法》的司法解释和立法修改并不多,使得在有限公司股权转让过程中,因优先购买权产生的纠纷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理论框架下,建立了一个控股股东对企业投资行为选择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在不存在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与企业的投资规模无关;存在控股股东私有收益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攫取私有收益时的成本越小,对控股股东的监督程度越弱或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越差时,控股股东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其攫取私有收益的动机越小,过度投资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3.
在投资回报率与风险承担系数相一致基础上的资本多数决定原则构成的公司议事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力地保障了公司经营决策的高效运行。然而,它使得大股东有机会凭借手中表决权的优势操纵公司的运营,而置中小股东的意志于不顾,从而严重挫伤中小股东的投资热情,中小股东由于其固有的弱势地位,尤其需要强有力的保护。从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救济三方面,结合程序法和实体法来设置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空间,加强和完善这一方面的立法,以利于畅通社会闲置资金的投资渠道,促进股东多元化和引导投资者关注公司运营,从而健全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隐名股东隐名的方式不同,可将隐名股东分为协议隐名股东和非协议隐名股东。协议隐名股东即借名股东,又分为信托人身份的借名股东和委托人身份的借名股东;非协议隐名股东包括冒名股东和假名股东。冒名股东和假名股东应作为公司股东承担相应的出资义务和责任;信托人身份的借名股东不应作为公司股东承担相应的出资义务和责任;委托人身份的借名股东在特殊情况下即借名股东行使介入权或第三人选择借名股东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时,应作为公司股东承担相应的出资义务和责任。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未对隐名股东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适用于全国的、统一的关于公司法的司法解释,系统地、具体地对隐名股东问题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5.
股东账簿查阅权是股东维护个人、公司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影响了该权利的实现。为了使股东的账簿查阅权得到有效的行使,应进一步明确查阅权主体,确定"正当目的"的判断标准,并对权利行使中的程序问题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6.
教育、制度、监督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事实证明,绝对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有效遏制腐败,不仅要靠制度,而且要靠监督。因此,监督是高校预防腐败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公司股东滥用法人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侵害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若适用不当会对市场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在与之相关的规定上还存在欠缺,应该逐渐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也谈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综合价值管理,受法规制约最多,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最直接。企业应把财务管理作为中心,充分发挥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和制约力大的特点和作用。目前,财务总监制度是财务管理的主流体系。在我国,要从法律环境建设、行业自律监督、队伍素质提升、制度实施推进等方面加强财务总监工作。  相似文献   

9.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强化了股东对董事等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内部监督和制衡,对维护公司及股东利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了防范少数股东滥用代表诉讼,各国立法对提起代表诉讼股东的主体资格、前置程序、诉讼费用担保与计算、提诉股东的权利和责任等作了严格的规定.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尚存缺陷,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崔蓓 《职大学报》2006,(1):90-91
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其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根源所在,所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管理者权责不对等、小股东利益遭到损害、公司非真正的独立法人、监督不利、国有股非流通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12—2021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297家国有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非国有股东持股对国有上市企业审计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有效减少国有企业的审计费用与审计报告时滞。此外,相对于息税前利润为负的企业,非国有股东持股对上市国有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对盈利的国有企业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从未有人从股东角度进行过非财务指标披露程度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从股东角度出发,对股东所关注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对企业非财务指标信息,企业除应当进行法定性披露和习惯性披露外,还应当根据本企业股东特点和本企业股东对非财务指标关注的需要以及关注程度的差异对股东所关注的非财务指标信息进行科学、恰当的自愿性详细披露,以满足本企业股东关注相关信息的需要。对不同类别股东披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的非财务指标,企业应当特别需要加强披露。  相似文献   

13.
使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发现,境外股东在中国股市充当了一定“调节器”的角色,即:当股价波动剧烈时,境外股东增持可以降低波动;当股票交易不活跃时,境外股东增持又能活跃市场。同时,境外股东持股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境外股东持股市盈率、资产负债率相对高和基金持股相对少而波动性较大的企业时,境外股东持股能降低股价波动、股票收益率波动和系统风险;反之则会增加股市风险。应引导境外股东战略持股市盈率较高、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股价波动较大的上市公司,从而充分发挥其“调节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市场投资形式的多样化和主体的普遍化导致在股东资格认定上争议颇多。那么如何界定公司股东的资格,不仅是规范公司内部问题的一个分支,更重要的是市场的交易安全的保障。从股东资格认定标准着手,可以对隐名股东、冒名股东资格认定等特殊情形做具体阐述,并以《公司法解释(三)》第25、26条为依据,评析当下隐名股东实务问题的具体适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2013年修订了《公司法》,在此次资本制度改革中,确立了注册资本的完全认缴制.公司资本从有限制的认缴制变为无限制的认缴制,实质改变的只是股东出资义务的缴纳期限,以认缴制代替实缴制,并未否定股东的出资义务和责任.违反股东出资义务构成了股东瑕疵出资,股东瑕疵出资概念并未因完全认缴制的施行而被否定.股东瑕疵出资并不影响股东资格的获取,也不影响瑕疵股权的对外转让.此外,在完全认缴制下需要完善股东瑕疵出资民事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股东除名制度等救济机制以此来保护公司、公司其他股东以及债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16.
论公司法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股东与公司债权人是与公司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类利益群体,公司法对股东的权利与法律地位有着充分的规定,而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则缺乏积极、有效的手段。文章从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必要性入手,论述了我国《公司法》对债权人保护的现行制度,并对这一保护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7.
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治理机制是是一套保护在职业俱乐部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投资方(包括股东、管理者、球员等)的制度安排。股东、总经理、教练员和运动员等彼此的关系是俱乐部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本文认为俱乐部的治理机制具有以下特征:1)股东除了盈利外还愿意借助俱乐部获得社会影响,这使俱乐部股权结构相对集中;2)教练员风险和管理水平很高,其收入受到成绩影响很大;3)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矛盾普遍存在,一般依靠双方协商解决;4)运动员的薪酬差距很大,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运动员的薪酬结构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5)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培养是完善俱乐部治理机制的一大补充。  相似文献   

18.
现代公司法奉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治理原则.大多数股东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决策掌握在董事会和经理层手中,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公司法都规定了股东知情权制度.我国2005年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股东享有知情权及其受到侵害时的股东诉讼权,但是在股东知情权行使的条件以及股东知情权诉讼的程序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导致股东知情权保护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分析股东知情权的内容和理论依据以及我国在股东知情权规定方面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切实保护股东的知情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对加强石油工程监督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动勘探开发工程监督工作,对于把好勘探开发工程质量关、严格控制投资、有效降低成本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分重要。中石化监督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工程监督的效果。因此,加强石油工程监督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激励理论认为对员工进行合理的激励能够使员工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达到同时提高股东和员工利益的目的。增加价值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是最大化创造增加价值,企业将增加价值分配给员工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法实证研究了员工增加价值分配水平对企业增加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以最大化创造增加价值作为目标是合理的,企业分配给员工增加价值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