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资本增殖的内在逻辑规定,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这突出表现为日常生活异化。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以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为关键环节与力量凭借,是技术的资本化运作与资本的技术化运作协同演进、相互融合、交互强化的结果。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日常生活异化,在数字拜物教的形成中表征为“自然需要”“自由建构”“真实交往”与“科技承诺”的四重幻象。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我们仍须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继续深度反思与批判资本主义日常生活异化,探求对之加以扬弃的可能路径,克服其对实现人类美好生活造成的阻碍。  相似文献   

2.
凡尔赛文学在各大媒体上演了一场大众狂欢。“凡学”的鼻祖《小时代》体现了阿多诺所描述的文化工业本质,即拜物性、同一性和欺骗性。面对凡尔赛文学带来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狂欢,中国文化产业应该提高警惕,对其提出尖锐的批判,以此激发大众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受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丧失了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艺术技巧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雷同,没有艺术价值。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意识,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工业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统治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肇始于资产阶级革命,奠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人类社会在建立现代工业的基础上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经历了一个从接受、信奉到批判再到超越的思想演进过程。资本主义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资本逻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深刻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以“胸怀天下”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在“历史之变”中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科学扬弃和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术界始终逗留于“资本的现代史”视野去谈论解放、主体,一直无法寻找突破资本主义围城的出口,最终徘徊于资本逻辑派与劳动逻辑派两种话语之间。当然,这一困境也影响了汉语学术界的讨论。之所以如此,在于研究者遗忘了对“资本的形成史”的研究。通过厘清“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三重内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资本主义科学认识论起点、新社会制度创造历史前提,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分析的“资本的形成史”,着重强调了资本主义本质中的“分离”与“颠倒”,以及为如何瓦解资本主义提供出路的方向,这些内涵无疑为摆脱当下资本主义批判仅仅局限于“资本的现代史”的拜物教视野、实现从批判理论提升到解放理论的研究路向提供必要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大陆悄然兴起了一种哲学 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作为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后现代主义就犹如一阵狂飙,对现代社会、现代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进入 90 年代,后现代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受到了热烈的关注,遗憾的是此景不长,不少人认为“同一性的失效”、“元话语的消失”、“多元主义”等这些后现代话语在中国找不到它们生存的语境,他们纯属舶来品,在中国…  相似文献   

7.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开创了大众文化批判的新纪元,其中收录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集中体现了二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与"大众文化"不同,"文化工业"是对现代大众文化形式负面特征的描写,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品。"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恰以"大众"、"欺骗"、"启蒙"三个关键词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蒙蔽性和启蒙性,这在当代中国文化现象中仍有投射,颇具启示意义。然而,精英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论调也构成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局限,应予理性、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8.
董慧  赵航 《教学与研究》2022,(11):122-131
列斐伏尔将都市社会视为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阶样态,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建构了都市社会的三维图景:经济上,摒弃资本逻辑,形成差异空间;政治上,保障城市权利,寻求空间正义;文化上,克服异化状态,走向“总体的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如何推进、城市社会如何发展等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列斐伏尔所描绘的都市社会图景中获得批判性的理论借鉴,即以差异空间探索城市空间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以空间正义保障城市居民各方面诉求、以“总体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数字赋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共同体构建应确保人以全面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即遵循人本逻辑。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造就的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遮蔽了人的本质,使人在“抽象物”的统治下不断沦为单向度的人,进而在现代社会“失范”与“迷失”。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的逻辑在共同体构建中的复归,在主体向度上确立了人而非资本的主体性地位,在价值向度上明确了以人的解放而非资本增值为根本取向,在实践向度上确定了以增进共同性而非强化特殊性为总体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认为工业化大生产已经入侵文化领域,形成“文化工业”。工业为大众生产貌似艺术的商品,并且诱导大众产生对这个商品的虚假需要。当大众在消费“文化工业”制造的商品后,便得到相应的满足感,但这满足感并不是出于自身真实需要的满足,仅仅是为了让大众安于现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分析拓宽了资本主义批判的新维度,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对技术的评价不符合辩证法;对大众的态度过于消极;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难以解释新兴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样态的基本判断。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在生产流通领域广泛应用,平台消费成为主导型消费样态。从符号消费到平台消费两者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深层资本逻辑的继续和剥削样态新近演化的结果,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隐线,即加速逻辑。增殖而且是加速增殖是资本的“唯一生活本能”,刺激消费而且是加速刺激消费是资本增殖的内在需要。对社会消费样态的不同理论判断影响着对资本主义超越路径的探索。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径设计,而平台则成为当代左翼加速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基本技术“超信”,主张在当代资本主义技术速度的基础上再加速,以冲破资本主义外壳抵达后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深耕音乐领域,他的音乐思想是先锋、批判、否定的。阿多诺关注现代音乐的不协和特质,认为新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体系作品能够批判社会矛盾并呼唤变革力量;他强烈地批判流行音乐,指出流行音乐在技术发展、资本逻辑与极权统治之下沦为仅供消遣娱乐的商品,造成人的异化,使大众丧失对不合理社会的批判和反抗。阿多诺音乐思想和他的文化工业批判密切相关,在和本雅明的论争当中,阿多诺对大众流行文化呈现出否定性的态度,其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科学地诊断了虚拟化时代人之生存危机的具体形态与解放路径。克里斯蒂安·福克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引下,从政治经济学维度关照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从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维度关注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从马克思社会批判维度关怀现代人的精神出路。通过对劳动——权力——意识形态逻辑进行“净化与澄清”,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条进路拨开了数字现代性的迷雾,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依然不断生产着“单向度的人”,是“总体性异化”和“病态与不健全”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伍荣华 《文教资料》2012,(19):85-86
特奥多·W.阿尔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批评家”之一。阿尔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具有商品拜物教特征和自上而下的整合性特征,它已沦为资本主义社会操纵大众意识、扼杀个性和自由的工具。阿尔多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文化采取彻底的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以此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现实,可见否定的目的是救赎。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来看,资本逻辑呈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客体化过程。资本制造了人类对自然的奴役,生态危机是资本逻辑运行的必然结果。解决生态危机需要超越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转向生态文明,通过构建以系统性、整体性为视角的生态世界观、以良好生态为发展基础的生态良好观和以多样化、精神化为需求的生态幸福观推动人们重塑生态思维和生态价值,进而探求构建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虚无"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精神样态,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存在根源。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态虚无"萌生的源头所在,资本逻辑下的强制性生产和消费是"生态虚无"全面涌现并不断加剧的内在动力,资本主导下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态虚无"在全球蔓延的根本原因。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克服资本逻辑、合理安排物质生产,解放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化解"生态虚无"之道,这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直指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艺术领域的虚假与欺骗特性.在《文化批评与社会》《自由时间》等二战后发表的多篇文稿中,阿多诺在文化工业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并认为被文化工业组织好的自由是一种强迫性的自由,人们在这种强迫性自由中的活动不过是虚假活动.换言之,单纯的闲暇时间并非真正的自由时间.事实上,由文化工业批判到社会历史批判是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思考的一条明确路径,他对自由时间的思考同样意在克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异化状况.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无情揭露和批判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以社会批判理论而闻明于世。他们认为,“启蒙精神”虽然给人类带来文明与进步,推动了发达工业社会的进程。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启蒙精神”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必须对启蒙精神、科学技术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后殖民主义揭示出在西方文化霸权的背后,是跨国资本的霸权逻辑;跨国资本霸权遵循着资本扩张的逻辑,依靠不平等的国际劳动分工、依托跨国公司的触角进行霸权伸展.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揭露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的霸权相比,跨国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的霸权呈现什么样的扩张逻辑和变化逻辑?这些变化在抵抗资本霸权上导致了什么样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我们力图厘清这些问题,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霸权的考察和批判.  相似文献   

20.
法兰克福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曾在1964年写过一本书,正题为《单面人》,副题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在这本书中,主要阐述了他的单面社会理论.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富裕社会,但它是一个畸型的单面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得到满足之后,持异议和抗议的理由就似乎被消除,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思维能力,人就变成了由物支配的消极的工具.这样的社会就成了单面社会,人就变成了单面人.这本书所阐述的观点,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很大,特别在60年代的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曾奉为“行动的指南”,政治信仰的“圣经”.马尔库塞本人连同马克思和毛泽东一起被称为“三M”(Marx、Mao、Marecuse).当然,马尔库塞在书中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新材料,对我们认识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由于本书是一部“社会批判”的哲学论著,比较艰深、晦涩,十分难读.下面结合”单面人”中的论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对之处,请同行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