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问是一门艺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既要从宏观的策略上重视提问的艺术,也要从具体的操作上重视艺术的提问。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为例,从艺术的角度切入,论述课堂提问的艺术思考。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在"学导互动"模式下力求突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性,从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设想与实践,并对教学实践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历史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早已为世人瞩目.从五·四时期的诗剧《女神之再生》到建国后的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几乎每一部剧作的发表演出,都能引起那一时期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学术评论界的重视.几十年来,对郭沫若历史剧及其史剧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学史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给郭老的历史剧以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但是在读了几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些研究论著后,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十分不协调的现象:不论文学史家,还是评论研究者,在论述郭老建国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学体系日益完善,而且也要求高校教育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教学有效性,但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到位的方面,尽管已经步入了改革创新发展的轨道,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如何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符号矩阵看《寒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文本批评,以A.J.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sem iotic retangle)为语言学模型,分析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探求“符号矩阵”在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过程中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由内蒙古教育学院中文系牵头联合自治区十三所成人高校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一书,于一九八八年七月出版,是年底发行,经过半年多的教学使用,效果较好,受到欢迎。《中国当代文学》是从成人教育特点、对象出发,为解决成人高校急需教材,为广大教师  相似文献   

7.
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上升,使得我国文化产业也随之发展并被外国文学所接纳。当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在经过英语世界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过后,是否会出现含义偏差或是其它问题呢?本文针对英语世界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诸多困扰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学生不读文学作品的现象,要大胆引入影视文化资源和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要坚守文学立场,回到文本自身,采取文本细读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方法革新的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富有的现代性品格决定了该学科在高校教学改革中所处的领先位置。本文着重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改革的目标与 思路;改革教学内容,其中心环节是编写一部适应师专教学需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简明教程》;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电影史上,《城南旧事》毫无疑问是"文学与电影"这组图文叙事模式的经典范本.《城南旧事》开启了散文电影的先河.小说凭借着电影的东风,一跃成为备受读者喜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图像叙事的自身建构是不完整的,表意功能相当有限,它无法表达文字作品通过字里行间所要体现出来的"离别、寻找和成长"的三重复合...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文化热 ,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对沉寂的局面。文学的文化批评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阈 ,但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文本的细致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较为关注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化批评以深刻的回望与反省 ,而实现对文学的文化批评进行再批评 ,以期昭示科学研究之精神 ,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同为乡土题材小说的沈从文的《边城》与韦晕的《春汛》在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和两篇小说在地域色彩、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本质差异的分析,从文化、艺术和社会层面上进行典型性的比较解读。揭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拓荒者在中国文学的滋养中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东南亚华文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体系的存在架构。启示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应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华文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樊骏生前于文学兢兢业业的态度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进程与发展。《认识老舍》一文是樊骏剖析老舍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引经据典,研史究料,展现一个学者熟稔的文笔功底与谨严的求识理念。樊骏已逝,情怀留存,感悟析视先生的学术修养和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研习标尺,更鞭策我们严肃求知。  相似文献   

14.
无名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位传奇性作家,是"潜在写作"的最为典型的代表。无名氏研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是从零开始,随着对无名氏研究的不断推进,无名氏及其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无名氏也徐徐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无名氏研究包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和九十年代的研究及二十一世纪的无名氏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文学作品的学习在本课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提高文学作品解读的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影视材料。以教学需要为基础,对影视材料进行严格细致的遴选和剪辑,并配以相关背景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文字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影视材料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6.
玛拉沁夫——牧民的儿子,草原之骄子。他是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带头人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里颇有名声的第一代少数民族作家的主要代表。1951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开始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至今他已经有整整四十年的创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且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