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国文学,在古典诗文里多的是鸟兽、虫鱼、草木,可以说是“独步”世界文坛的一大景观。当然,这又恐怕是缘于中国文学的“乳母”《诗》三百篇,她的破天荒第一声就发出了美妙动听的“关关”鸟鸣。孔夫子列举学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秋之清凉     
人间的四季,我实在说不出来应该与哪一个更钟情亲近些。单调的冬天有雪的晶莹,多情的春天有阳光融融,热情的夏季有绿叶繁茂。这落叶萧萧而下的秋,秋风秋雨秋月秋云让人万千情思而又不好言表,神领意会而言不能传,只好道一声,天凉好个秋,尽在其中了。都说秋天是诗人的日子,要不怎么那么多文人骚客在不断拿秋说事?按理说秋天应该是好季节,可这样的季节,一个个的都爱感伤。  相似文献   

3.
且将种菜论英雄语出清代诗人王苹之《秋怀诗十首》其一。诗曰:“秋声跋扈土垣东,促迫村庄万树红。雁群昏黄浮野水,虫吟惨淡讼酸风。诸山未醒重阳酒,乱帙平分一亩宫。细读农书闲把瓮,且将种菜论英雄。”这是一首吟咏秋天萧杀景象和退隐归耕的诗作。“秋声”二句,说秋风从西吹来,在墙东瑟瑟作响,十分嚣张,把村子里的树叶都催红了。“雁群”二句,写大雁归宿、秋虫哀鸣情景。酸风,出李贺《铜雀仙人辞汉歌》:“魏宫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讼酸风,秋虫哀鸣,象在控诉西风。“诸山”句,意谓重阳登高饮酒,醉眼看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四年秋天,我在一位离休老干部与几位同龄人合写的抗战时期的一段回忆录中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信息,即:电影《小兵张嘎》中张嘎的原形人物——燕秀峰,如今还健在,而且就在天津。这激起我采访他的念头。我找到了他所在的单位——天津市河西区宁波道中学,见到了他本人——“燕嘎子”。这是一个身材矮小、却显得机警干练的老头,一口浓重的任邱(白洋淀边)乡音。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境况,也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往事。我觉得在他的谈话中充溢着一种乐观的精神。他对自己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最终却落个学校勤杂工的结局这一点毫不介意。他因为负重伤与部队失掉联系而丢了三十八年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对我们摄影爱好者来说,秋天是色彩的季节:金色的庄稼、绯红的枫叶、蔚蓝的天空……秋天气候干爽、温度宜人,没有春天那恼人的雨水,是我们从事户外摄影创作的最佳季节。  相似文献   

6.
战国末,一阵秋风吹过,秋叶秋草黄落,宋玉不禁心为之动,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成为千古言秋之祖;数百年后,潘岳读之,发出"四时忽其代序,万物纷以回薄"(《秋兴赋》)的共鸣;又两百年后,刘勰读罢宋、潘,会心一笑,论之以"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进而悟出"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文心雕龙·物色》)——在这里,刘勰虽然谈的是创作状态,实际上未尝不是一种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作家创作中实现天人合一的从容境界,也是刘勰阅读中实现与作家心灵共振的从容心境;他便是这样由阅读中的心灵穿越,体悟到前人创作中的心物比兴,使间接的阅读感受与直接的生命体验冥合于心灵时空.  相似文献   

7.
当萧瑟秋风侵袭北京城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是风和日丽的春天。昆士兰大学新闻系的朱立教授对我们说:“你们的出访计划中,提出要考察澳大利亚社区新闻传播的状况,我们特地安排你们去农村,访问一家乡村报纸。这家报纸在离布里斯班市140多公里的图文巴,那里是我们系主任布鲁斯·格仑迪的家乡,他将亲自陪你们去。对了,图文巴在海拔3000多英尺的高原上,你们最好带上毛衣。” 11月6日中午12时正,布鲁斯·格仑迪教授驱车带我们向图文巴进发。高速公路两旁是牧草丰盛的牧场,星罗棋布的风车镶嵌其中,一群群英国奶牛、澳  相似文献   

8.
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过一年辛勤耕耘的法国作家们,在秋风送爽的十月迎来了他们收获的时刻.2012年10月25日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颁布,拉开了法国2012年度文学奖评选的序幕,随后进行了美第西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和勒诺多文学奖的评选,l1月14日评出了2012年的最后一个主要文学奖——联盟文学奖,法国2012年度文学奖的评选落下帷幕.至此,法国六个主要文学奖尘埃落定,各有得主.  相似文献   

9.
1976年秋天,著名诗人郭小川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历程。他生于1919年,逝世时才50多岁,令人惋惜。近读《人物》杂志1994年第4期金凤写的《诗人郭小川的秋天》一文,又一次勾起我对诗人的回忆:那是1964年2月24日,诗人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报告文学。诗人不讲诗,而讲报告文学,是何缘故?这里需要先交待一下背景。1962年秋,郭小川从中国作家协会调到人民R报当记者。1963年1月17日,以民日报门出他写的通讯怕银世界的黄金季节》。当时人们又把它列入报告文学的范畴。写林区工人的生产,帕银世界的黄金季节》并不是第一篇,但它一出…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传媒行业负重前行的当口,需要新锐力量有知而无畏的担当。这炎热的夏季,是一个青春沸腾、理想燃烧的季节。又到一年毕业季。目送着新一茬的年轻人离港远行,看着一群媒体新兵怀揣童话般的职业梦想,兴高采烈地走进传媒行业,我心中交织着依恋与祝福。  相似文献   

11.
送哥哥远行     
怀着一种伤痛不已的思念,心送哥踏上远去的征程。哥,你要远行!那里是极乐世界,那里有鸟语花香。纵然你有太多的不舍与挂牵,但只要少了肉之痛、体之苦;即使我们对你有再多的不舍,也不忍心将你困扰。哥,我们知道,以后人世间、  相似文献   

12.
在南方,当感觉到瑟瑟的凉意,秋便深了.秋像一个成熟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香.秋天里种种香气萦绕,令人迷醉. 秋天,最爱在田野上行走.田野上,一望无际的稻田在秋风中泛起金色的稻浪,空气中飘散着阵阵清新的稻香,那是成熟的味道,是丰收的味道.“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季稻香,一年丰收.村民们从屋墙上取下生锈的镰刀,“嚯嚯嚯”地磨亮,再叮叮地互敲一下,便奏响了秋收的序曲.勤劳的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挥舞着手中的镰刀,在一排排金色的稻浪里挥汗如雨,稻穗在镰刀的起起落落中,发出整齐有节奏的“沙沙”声.秋风一吹,稻香扑面而来,混合了泥土和植物的清香,沁入心脾,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13.
秋深柿红     
秋天是四季中最丰美富庶的季节。秋晖绚烂,层林尽染。乡野柿子,换上了红彤彤的妆,缀满了枝头,在淡霭中忽闪忽闪。稚嫩的歌谣伴着秋风传来:"一盏小灯笼,两盏小灯笼。树叶片片落,灯笼盏盏红……"几个身穿花衣、嘣嘣跳跳的小伙伴亮起清脆的歌喉,在柿树下玩耍戏闹,手里捧着的,是一个个圆溜溜、火红红的柿子。  相似文献   

14.
周末偶感     
周末访友,适逢其七岁女儿燕燕捧书诵读古诗.我不禁夸奖道:"进小学才几个月,就能朗朗成诵,聪明可喜."老友答道:"她哪里识多少字,这是本注音读物,每首诗句的上端都有汉语拼音,与其说她在读诗,倒不如说她在读拼音."正说间,忽听燕燕读道:"chuāng(窗)前明月光——""读错了."我打断她,纠正道,"应该念chuáng(床)前明月光."燕燕看看书.歪头对我说:"书上明明写的是chuāng(窗)嘛."我伸手拿  相似文献   

15.
陆劲 《新闻前哨》2005,(6):49-51
影视思维是一种结合形象与逻辑的创造思维。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对影视艺术基本思维的构建颇有可堪借鉴之处。王维《山居秋暝》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唐诗,四句话分别代表了影视艺术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此诗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影视艺术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诗经》名物研究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指出,读《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汉以来,《诗经》注疏汗牛充栋,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名物的训释。同时《诗绎》名物注释专书也不断问世,形成了《诗经》学研究史上一个特殊的领域。三国吴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我国第一部专言《诗经》名物的著作,至宋黎卞有《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有《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  相似文献   

17.
当萧瑟秋风侵袭北京城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是风和日丽的春天。昆士兰大学新闻系的朱立教授对我们说:“你们的出访计划中,提出要考察澳大利亚社区新闻传播的状况,我们特地安排你们去农村,访问一家乡村报纸。这家报纸在离布里斯班市140多公里的图文巴,那里是我们系主任布鲁斯·格仑迪的家乡,他将亲自陪你们去。对了,图文巴在海拔3000多英尺的高原上,你们最好带上毛衣。”  相似文献   

18.
在梅兰芳长达半个世纪的演剧生涯中,文人墨客为其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咏"梅"诗词,陆离眩目,鲜活立体,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咏梅诗词具有戏曲史、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文献汇编和综合研究是咏梅诗词的重要研究路径,它对拓展梅兰芳研究的学术空间具有积极意义。咏梅诗词既是古今咏伶诗的集大成呈现,又是传统咏剧诗词的终结点,还是古典男色文学的压轴戏。对于这一大批咏梅诗词,学术界从未有人试图去汇集、整理并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无疑是梅兰芳研究的新角度,也属亟待开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秋的思语     
老海 《兰台世界》2004,(9):58-58
柳叶开始飘落,在秋风中飒飒颤抖。树丛里的鸣虫也没力气再吟唱了。坐在暮色下的老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这萧条的景象,仿佛隐含着一切生命都在衰落。秋天,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人吟诵的主题,仰视远古,秋天好像充满着萧条的凄凉,忧愁悲伤。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把人世间的悲凉与秋天联系在一起。然而,独具慧眼的文人墨客还是有的。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对秋天,我从小就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在我的眼里,金色的秋天并不是孤独、悲凉的代表。秋天是个…  相似文献   

20.
文人花事     
文人自古恋花,大概是由于文人遭遇多如花草,从怜惜花之易落中可以感慨人生苦短,从叹息花之飘零中可以照见落拓人生,从花之落寞与繁闹的对比中可以体味人生哲理。因此文人不仅恋花,更把花草作为自己在大自然的化身,在其中寄予了数不尽的人生况味和心灵感悟。屈原大概算是"香草美人"象征的典型代表了,他在诗中说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张露无遗;又说自己"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对青春逝去、事业无成的恐惧跃然纸上。后世文人在此影响下,咏花诗层出不穷,无论是李白的芙蓉还是陶渊明的菊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