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浙江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整体不高、高校轻视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系统的阐述高校体育专业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法和措施,愿能进一步提高浙江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剖析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借助综合性高校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加强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及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创业能力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向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教育发展中,体育教育一直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既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指导,也要为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生活作息与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如何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技能满足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在全民倡导运动的发展背景下,更为突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张帆 《华章》2011,(29)
体育教育专业专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最终能否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首要条件和前提.本文分析了培养体育专业专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对体育教育专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进行了解构,详细分析了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科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安康学院体育学院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为制订与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陕南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工作者能力需求,以及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教学、指导、组织、训练、裁判能力是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已基本具备这五种能力,但仍需加强.结论 采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习实训环节以及制定体育教育专业能力测试内容、标准与方法等措施,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体操教学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相对忽视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培养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为此,在教学中应加强体操课程体育理念的培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需求增加,高校扩招规模进一步加大,体育教育专业的育人质量和学生的就业,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思考的课题。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策略: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拓宽与改造;二是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讨论我们看到:实施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应从转变教育思想、构建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营造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入手,切实可行地对高职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现状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的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校体育教育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若干对策,为我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现实意义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对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培养理念与学生现实诉求不符、课程培养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及其教学脱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路径尚需优化等问题,提出以育人为核心、重新确立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体育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融合为手段促进体育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合、以服务为己任构建多元协同的体育人才培养服务体系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54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树立大学生心理安全感进行了探讨。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受到性别、专业、生源、是否学生干部和年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专业和生源也在心理安全感上存在交互作用,而其他变量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危险性、紧急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的出现心理危机不可避免。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从关注问题学生、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四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管理体系、软环境建设和建立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队伍等五个方面着手,建立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丽霞 《高教论坛》2005,(1):145-149
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才。随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异常地重要。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积极地采取干预与治疗措施之外,更重要的应是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便实施防范。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我意识发展的滞后与心理调适的障碍,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历史等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找到切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女大学生成长环境与就业心理偏差——以理工专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理工专业女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就业心理偏差等方面分析了她们就业难的现实,以期找到相应的对策,促进理工专业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因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的休学、退学人数约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0%左右。大学生心理疾病已成为突出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针对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出发,高师院校可以从四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抓住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即领导重视;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干预网络系统;三是以心理咨询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四是激活各种教育载体,营造心理健康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方法单一和相关的软硬件不足等问题。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多年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表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突出,实施方式多样,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倡导朋辈心理辅导,并将其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大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使其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成因与矫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或多或少与心理落差有关,章从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现象、类型和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归纳出形成落差的较深层的个体和社会的相关因素,对心理落差的认识方法和心理疗法有较强的操作意义,通过综合分析和提供操作性建议,对大学生克服心理落差,争取早日成才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高等学校德育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等种种选择和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心理危机。地方院校学生往往对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感到不尽人意,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自卑心理具有普遍性。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影响以及我国高职院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加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据此提出调适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方法,主张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以此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