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档案价值鉴定需要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的指导,档案价值理论及其鉴定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必须扎根于档案价值鉴定实践的沃土。没有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指导的档案价值鉴定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是来自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不可能得到理性认定。因此,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与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共同发展。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不完善,特别是档案价值鉴定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理论体系尚未形成,难以有效地指导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实践,这是档案工作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把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的…  相似文献   

2.
鉴定工作是档案工作各环节中最难开展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难开展的原因很多,其中我国档案学中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发展的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鉴定理论的滞后,就使得鉴定理论不能指导档案鉴定工作的实践,因此,档案学界都在呼吁发展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本人也想就我国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一点认识,以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其价值鉴定是档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关注档案价值鉴定,提高鉴定水平,发展鉴定理论是新时期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保证,本文就目前档案价值鉴定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变现状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档案价值鉴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的价值及其鉴定始终是档案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专职档案科研工作者还是档案教育工作者或是档案实际工作者,都一直对它怀有浓厚的兴趣,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也因此而逐步向前发展.近年来,由于档案工作实践的迫切需要,档案学界再一次掀起了探讨、研究档案价值鉴定问题的热潮,各种见解、观点纷纷亮相,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本文拟就这一段时间档案价值鉴定研究中若干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欢迎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档案鉴定标准与档案法规及档案标准化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档案进馆工作的发展,推动了档案鉴定工作.探析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鉴定离不开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指导.档案鉴定标准在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的运用,以及档案法规对档案工作及档案鉴定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同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等都是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中外许多档案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在长期实践中,他们不断总结和探索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到目前为止,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这些理论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价值鉴定研究一直是档案学研究中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新世纪以来,随着张斌同志的博士论文<档案价值论>和<档案学通讯>"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与实践"系列论文等一批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刊出,有力地推动了这一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使人们对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有了更全面、理性的认识.笔者在学习这些新成果的同时,也触发了一些思考,在此略陈管见,或许对档案价值鉴定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何芬 《云南档案》2010,(3):27-29
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管理工作中一项最重要、最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难在何处?难就难在档案价值鉴定中充斥着一系列具有悖论色彩的矛盾现象。本文拟从这一悖论的视角,剖析了其中的矛盾现象,试图将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研究引向更深的层面,旨在帮助我们认清矛盾、步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惑,推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发展档案鉴定理论的思想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 《浙江档案》1998,(5):9-11
档案鉴定理论是档案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但多年来其发展却相对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所幸发展与完善档案鉴定理论的问题,目前已引起相当多的档案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想从发展档案鉴定理论的思想准备这一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此为这一理论的发展作些努力.  相似文献   

10.
档案价值理论是档案鉴定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档案工作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正因为档案具有价值,才使得档案工作在文明社会发展中绵延不断.  相似文献   

11.
USMARC的新版本新内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USMARC旧称LCMARC(1983年之前)。起初LCMARC是一供图书编目用的机读目录格式(格式中的标识为“BK”),之后又分别开发出其他六种不同出版物的机读目录格式,其标识分别为“SE”(连续出版物)、“AM”(档案与手稿)、“CF”(计算机文件)、“MP”(测绘制图资料)、“MU”(音乐)和“VM”(视觉资料)。自1980年起,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这七种机读目录格式(不含《机读规范记录格式》)合成一套活页文献,取名为《书目数据机读目录格式》(MARCFormatforBibliographicData)。1987年还发行了新版。前面两个…  相似文献   

12.
新机遇新转变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也是在这一年,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以下简称"工程")落成并开馆。这是历史赋予国家图书馆的新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实现新转变,谋划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充满流动性与矛盾的状况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博物馆组织与传统遗产管理的理念模式进行思考。新的社会的、行为的与政治的范示必须得到特别关注,同样,遗产与博物馆新的解说也必须得到特别关注。当代社会已经再次对这两个领域里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并与文化关口与新科技联系起来。在这样一个新的,行星际社会里,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保证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下去,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教育、住宿、健康、就业与休闲的机会。博物馆必须意识到这个新的社会—文化现实并调整自身,以成为个体与大众社会翻益之间进行冲突、争论与协商的例证。对于博物馆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保证所有的社会团体都能在伦理多样性中表达其特别的文亿模式与身份。这些趋势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影响:传统的博物馆必须成为信息式机构,提供的展品与服务能够满足以团体利益为基本的公众的要求;领土博物馆必须重新实现新博物馆学昀提议,以新的社会范示为基础,进而强调他们作为社会与政治交接地例证的作用。一种新的组织范示的实现依赖于简洁而分散的结构,呈细胞或网状,以及动态的运行方式。所有这些都根据协商与嗠务和展品的质量来进行。必须注意到虚拟博物馆。它综合了在博物馆、专业人员与公众之间进行调解的新动力。另外,还需要强调与博物馆组织与管理相关的伦理问题,以使博物馆能在全球亿的世界里实现他们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建秋 《新闻界》2008,(2):42-45
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与娱乐两种重要的功能,它们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又是娱乐游戏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新版Ei Village检索系统的新增功能及新增资源,重点叙述了新增功能“Tags+Groups”、“Blog this”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期对人们使用新版Ei Village检索系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AACR2的新版本新内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编目规则不能一成不变,它们必须为适应编目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自从AACR2 1988修订本出版后,其中的许多条款内容均作了修订和修改。本文扼要介绍其修订过程及内容,并对之做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新理念与新模式整合下的新馆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介绍了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情况,着重介绍新建筑环境下的新理念、新做法,期望能够对其他图书馆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新媒体的涌现、宽带上网的快速与普及,传统的广播受众出现了不断转移的现象,年轻人倾向于网络的互动与自主,各个国家广播受众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演变。在这样的传媒受众结构和社会人口结构之下,传统广播媒体如何向新版广播媒体过渡,从而以应变的姿态和行为增  相似文献   

20.
This special issue of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Measures tackles difficult questions relating to the empirical study of politically motivated selective exposure. In this brief response, I reflect on the state of the research area and attempt to bring these articles into conversation with one another and with the larger field. My essay is organized in terms of four broad themes: the debate over selective avoidance, the value of big data, the changing technological landscape, and the emphasis on boundary conditions. Collectively, the works in this issue raise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guidance for how scholars might answer them going forward. Coupled with innovative theorizing, these insights promise to advance our field in important 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