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近代教会大学相伴而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在基督教“普世价值”的主导下,首先扮演着西学东渐的角色,但是面对中华文化强大的包摄力与自我认同,不断做出调整。主要表现在:馆藏文献不再以宗教书籍为主,门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出版学术书刊,服务乡村建设与研究;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推动民众教育;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中参与民族解放运动。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化”,体现了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的去“文化涵化”现象,其功能经历了由“传教士”到“教育家”再到“社会家”的演变过程,不失为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一个缩影。表6。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2.
1927年起,中国教会大学普遍实行由美国教会学校向中国私立学校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教会大学中国化变革的集中体现。东吴大学原是一所典型的美国教会大学,它向中国私立学校的转变经历了1927年前的酝酿准备、1927年上半年的动荡、1927年下半年换用中国籍校长和1929年在中国政府立案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大多数美国教会大学向中国私立学校转变的共同历程。东吴大学在1929年转变为一所中国私立学校,这种转变既非完全出于教会学校的主观愿望,也不单纯是非基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北伐战争的结果,而是在多年积累演化的渐进基础上,受中国社会压力催逼后突变而成。这种“渐进”与“突变”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全国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共性。  相似文献   

3.
近代基督新教入华伊始,就更多地关注礼会问题,教会教育即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教会教育不仅涵盖了幼稚闻、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而且涉及对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4.
张伯苓: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初的大学,主要有国立、教会、私立三种形式。办大学需要大最资金.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私立大学要比国立大学、教会大学难办得多。在这方面,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司徒雷登曾给张伯苓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创办私立大学,张伯苓是一个拓荒。”  相似文献   

5.
对于教会大学来说,发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及与其联动的“收回教育权运动”,是一场挣脱宗教控制走向中国化、本土化的变革.教会大学图书馆身处其中,必然会受到直接影响.我国学人从外籍人士手中接过图书馆的掌管治理权,使图书馆行政独立并直属校长,改变了以往重西轻中、种类单一的馆藏格局,开启了教会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作为“社会动物”最重要的“社会潜能”的培养关键期。它除了要完成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正确地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亦能“成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大学  相似文献   

7.
侯集体 《兰台世界》2007,(2S):62-6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化使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贺海丽 《大观周刊》2012,(21):149-149
奖励,顾名思义,就是奖赏、鼓励,它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有位教育学家曾说:“奖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正确的教育是不能不用奖励的。”确实如此,奖励对于内向、孤僻的学生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展示自己的信心与勇气:对于学生进行及时、恰到好处的奖励,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着重从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课程设置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教会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进行了考察论证。  相似文献   

10.
范启标 《兰台世界》2015,(5):131-132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着重从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课程设置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教会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进行了考察论证。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文化使者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初现中国。在兴办新学的热潮中,教会大学高速发展,其中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资格最老的教会大学,但在1925年6月,数百名爱国师生毅然脱离了圣约翰大学,组建了私立上海光华大学。光华大学的首任校长就是张寿镛先生。  相似文献   

13.
由章开沅主编的<教会大学在中国>丛书共7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通过7所著名教会大学在我国清末民初几十年的生命历程,正面展示了教会大学的历史.我们需要理智地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管过去一些学者怎样评价教会大学,但笔者赞同章开沅在本书序中所说的,"随着本土化进程的加速,教会大学的宗教功能逐渐减弱,教育功能日益增长,而且不断加强与社会联系并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们在教会和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思想文化上极力推行西方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他们针对中国女子教育空白的现实,在各地兴建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其中,1884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镇江银山门设立的女子学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女子学校。该校最初名为镇江女塾,又称镇江教会学堂,后更名为镇江崇实女中。它是近代以来长  相似文献   

15.
陈学英 《兰台世界》2013,(19):103-104
<正>教会大学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882年中国开始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至1950年,中国有14所教会大学[1]。教会大学的英语教育是整个近代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富有特色的部分。这些教会大学曾被当年来华背负宗教使命的传教士们认为是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6.
邱全波 《大观周刊》2012,(22):175-175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热爱礼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下面我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馆藏上海教会大学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教会在上海举办教育最初的动机是传教。由于直接传教收效甚微,促使传教士去寻找传教的其他更有效的途径。建立教会学校,就是欧美各国传教士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的传教手段。在一般教会学校得到较为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教会大学。开办高校的理由为:使上海的上等阶层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通过他们影响普通百姓等等。因此,早期的上海教会大学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所有学生,不管是否是教徒,都必须接受天主教或基督教教义和礼仪的严厉约束,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每年起码修习一门宗教课程,宗教课程是早期的沪江大学、圣…  相似文献   

18.
《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吴梓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中国基督教大学是西方传教士于19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代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特殊教育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基督宗教的在华传播、中西文化的融通交流以及中国社会的风云变迁。西方学人对此课题的涉足起步较早,而中国学者对  相似文献   

19.
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楔入中国社会与文化机体中的近代教会大学,以基督教的"全球价值"为核心,扮演着西学东渐的角色;同时它亦面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与民族主义的挑战,而不断作出调整,逐渐朝"中国化"方向发展。作为教会大学核心构成部分的图书馆,其功能经历了由"传播福音"到"世俗化"以服务教育学术再到"地域关怀"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不失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由章开沅主编的《教会大学在中国》丛书共7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通过7所著名教会大学在我国清末民初几十年的生命历程,正面展示了教会大学的历史。我们需要理智地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管过去一些学者怎样评价教会大学,但笔者赞同章开沅在本书序中所说的,"随着本土化进程的加速,教会大学的宗教功能逐渐减弱,教育功能日益增长,而且不断加强与社会联系并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