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吃过的馍嚼着也有味--新闻资源的再利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 ,这是焦裕禄的一句名言。其意是告诫人们要敢为人先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少新闻单位及记者也视“吃别人嚼过的馍”为大忌 ,强调“独”、“新” ,认为新闻必须是新鲜的 ,落在他人后面“鼓噪” ,不仅使新闻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甚至是件“丢面子”的事情。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的体会 ,以为吃别人或自己过去“嚼过的馍”也有味 ,关键在于你怎样吃 ,如何嚼。1998年5月 ,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一股招聘“村官”热 ,他们效仿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做法 ,实行干部竞聘上岗。许多媒体对此作出了肯定性的报道 ,有的中央级媒体…  相似文献   

2.
《民生周刊》2020,(2):7-7
虽说现在的年味儿淡了,那是因为人们有着更多的物质追求、精神追求,而不再仅仅靠过年几天来"弥补",但过年毕竟是每一位国人一年的期待。又到年关,大街小巷、村村镇镇,处处喜庆。从采购的年货,就能看出中国年喜庆的"进化"。关键词:粮票、肉票、布票在物资还是相对匮乏的年代,过年吃好、穿好是一家大小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3.
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人过年的餐桌上除了鱼肉鸡鸭外,点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汤圆、糕团、八宝饭都是上海人最喜欢的糕点。汤圆是一般上海家庭里过年时都要吃的东西,外形圆润、口味香糯,寓意着家庭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而蒸糕因为有糕的发声便讨上了步步登高的口彩;飘散着猪油香味的八宝饭更是让人回想起了当年自己动手拌饭的情景。在那个年代,春节里"吃"成了老百姓们最大的事。本地圆子和宁波汤圆江南地区盛产水稻,形成了上海人吃口偏糯的饮食习惯。汤圆、糕团和八宝饭等,都是上海人最喜欢的糕点品种。软糯而甜美的圆子,是大家过年最喜爱、也必吃的点心之一。  相似文献   

4.
站在牛的细尾巴尖上,来不及回头看刚刚过去的那一年,自己是否牛气冲天。瞄准百兽之王脑门正中那个霸气的王字,纵身一跃,双臂伸展,八面威风。既然要威风八面,当然少不了添置行头。中国人过年讲究一个新字,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要崭新的新,因为那象征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饭店往往都要声称自己有用宫廷秘方做的菜,即使是街头小摊也往往要把那圆溜溜的肉丸讲成是贡丸,把那黑不溜秋的黄酒说成是贡酒,以此招徕大众。而在电视里做的食品保健品广告,也每每挖空心思要和皇帝扯上关系,往往要让那假皇帝举起大拇指,连声赞叹,以此诱导大众。连武侠小说说到吃,也总以宫廷之菜为上,如《射雕英雄传》中写“九指神丐”——洪七公在皇宫大梁上连蹲三个月,吃那皇宫里的佳肴,临死前还不忘宫廷鸳鸯五珍烩。  相似文献   

6.
澡堂     
有钱没钱,洗澡过年。这是句老话。记得小时候,每逢年前,我母亲就念叨,并吆喝我们哥几个去单位澡堂洗澡。孩子出去了,家里清静,她好收拾过年的吃食。那时候,不理解这话,现在想来,此话也是。有钱,怎么过年都可以,别说洗澡了。没钱,那无论如何都要洗澡,洗去一年的晦气,祈望来年发财。  相似文献   

7.
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张欣开出的年夜饭菜单,与寻常百姓家大同小异:她的先生潘石屹即使在过年也要吃甘肃老家的羊肉泡馍和面筋。  相似文献   

8.
腊月二十八下午,公公打来电话说:“过年的肉、菜都买齐了,你跟勇啥时候回来?”此时正在为春节前最后一篇新闻稿忙碌的我,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又要过年了!孤身一人的公公在望眼欲穿地盼儿归来呵。于是,我开夜车赶完了那篇稿子。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前,咱多数老百姓的日子也就是个温饱.大年三十的餐桌上有碗炖肉,有只鸡,再做条鱼,真就很不错了.如今则大不一样了,别说是鸡鸭鱼肉,就是各类高档海鲜、珍奇野味也不是什么新鲜物件了.自己家做的吃腻了,或请厨师来家里烹调,或到饭店点好菜叫回家吃.在家吃完了还得刷锅洗碗,挺烦的,干脆举家出动到饭店去吃.加上国人爱面子,好攀比,别人在饭店包了桌儿,自己家要不去,见面立刻矮人半头.于是川鲁苏粤挨着吃,八大菜系轮着尝.如今也有一些饭店打着宫廷菜的招牌,但那不过是仨瓜俩枣儿,是不是当年那滋味儿,谁也说不清楚.好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着当年清朝皇帝的膳单,皇帝过年吃什么,怎么吃,记得一清二楚,可供大家"品尝",不过白纸黑字,只能是"精神会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饭店往往都要声称自己有用宫廷秘方做的菜,即使是街头小摊也往往要把那圆溜溜的肉丸讲成是贡丸,把那黑不溜秋的黄酒说成是贡酒,以此招徕大众.而在电视里做的食品保健品广告,也每每挖空心思要和皇帝扯上关系,往往要让那假皇帝举起大拇指,连声赞叹,以此诱导大众.连武侠小说说到吃,也总以宫廷之菜为上,如<射雕英雄传>中写"九指神丐"--洪七公在皇宫大梁上连蹲三个月,吃那皇宫里的佳肴,临死前还不忘宫廷鸳鸯五珍烩.确实,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帝王与权臣贵族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最好的美食总是首先出现在帝王与贵族的豪华筵席上.中国的宫廷御膳,称为天厨,代表了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降生     
我老妈的肚子一天天大了,但大又不是很大,好多人都说不够大,又讲孩子一定很小. 我只知道那里面的妹妹是个很顽皮的娃娃,因为她特别爱动、爱转,我妈常吃饭吃一半,摸着肚子说又在转了,我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那肚皮果然在动,好像里面的妹妹在翻身、打拳.  相似文献   

12.
每个叫得上名堂的节日我都会打个电话回家,不是良心发现给爹妈请安,实在是流着口水满心的向往,每每头一句话就直奔主题:你们又在吃什么了呀?!而且越是到了年节的时候,这种冒牌的寒暄就越发频繁起来。就此我要感谢我爹妈这么些年来对我在饮食上的悉心栽培:温暖了我耶幼小的脾胃,同时也杜绝了我那忘本的心——唯有美食不相忘。  相似文献   

13.
正有句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这个意思很明白,但仅仅有这点意思那简直不算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吃人一棵胡萝卜所蒙受的耻辱哪怕用一棵老山参也难清洗。举个例子来说,那年我像傻瓜一样混进首都北京后,恨不得见到动物就要点头哈腰表示友善,但北京动物的凶猛程度是地球上有名的,哪怕是一条浑身污垢的野狗,也比外省的狗要神气许多。那猖狂的吠声里毫不掩饰地透露出京狗的优越感,狗尚如此,何况人乎?话说那一年,在一家又脏又破的似乎是纯种老北京人开的冷面馆子里,苍蝇横飞,一头眼角生眵的狗趴在所谓的柜台边上,很不友好地看着我,好像我不是来吃饭,而是来抢劫。我诚惶诚恐地把  相似文献   

14.
乾隆皇帝过年李文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年,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前一夜即除夕,人称为“大年三十儿”。老北京过年有守岁、吃年饭、拜年、送对于(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走亲戚等等习俗。家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在那特有的胡同文化的氛围中,京味十足。正所谓王安石《...  相似文献   

15.
有两位读者在评报栏前边看边对话; 甲:“编辑记者的文学水平够高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差错?”乙:“谁吃饭不掉几个饭粒?编辑、记者也是人不是神,一点差错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对话有贬也有谅解,但确实值得办报人深思。“吃饭掉饭粒”“吃馍掉馍花”,跟“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是一个意思,这是对“差错”的一种开脱和自谅,这种差错难免论也是影响报纸编校质量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年味     
又到年关了,但是,熟人碰到一起或聚在一起,都会感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虽说过年时,亲人们照例都要从四面八方急匆匆赶回老家,团聚在父母周围过年,但那种气氛,总缺少一些年味儿。年过完后,让人记忆和回味的东西也不多。过年,给人例行公事之感。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藏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如今有的已被淘汰了,而一直沿袭至今的有以下几种: 特殊的信息符号馍章。绝大部分藏区,尤其是农区,每家每户都有一枚有别于其它门户的馍章。所谓馍章,就是戳在烧馍上的印章。印章上刻有“时轮”、“花益”(极细的纹路)等吉祥图案。要给离开村寨在山上劳动的亲人报告家中情况,只要托顺路人带一个烧馍就行。馍章在烧馍上印得深,表达了“家中安然无恙”的信息;馍章在烧馍上印的浅,表达了“家中虽有些小毛病,但无须操心”的信息;如果馍上无印章,则表达了“家里出了大事,即刻返回”的信息。实物。以实物作信息符号,至今仍在藏区流行。男女青年恋爱时,若女方向男方赠送彩色靴带,则传达了倾爱男方的信息;男方“抢”了女方的头帕,则传达了男方爱慕女方的信息;媳妇归娘家时,若男方在媳妇乘骑的马上拴有扫帚,传达了“扫地出门”的信息;赠送哈达,表达了“尊重敬慕”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漫话过年     
东北人过年,总的风格,大抵是传统与现代、粗犷与精细、严谨与自由相结合的。但是,东北各地的过年仍有各自的不同、各自的讲究。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的张广才岭那一带,所谓的山区。山区的年与平原的年,或多或少也有些区别,与辽吉两省区别就更大了。比如说辽宁人大年三十儿有吃高粱米饭的。黑龙江人绝不,过年了嘛,怎么能吃高粱米饭呢?  相似文献   

19.
鲁迅过年     
鲁迅过年,既有和常人相同的一面,更有和大家不同的地方。和常人相同,是说鲁迅也要休息,也要娱乐。每当春节到来,他也不免要“游厂甸”、“逛书市”、“添菜饮酒”,走访师友。1928年和1929年的春节期间,他还同许广平、柔石、周建人等去观赏电影。但是,他的过年,又确有和大  相似文献   

20.
彭学名 《大观周刊》2006,(43):19-19
“糯米、糯米团团,火烧龙船,有人买米,掼下海底……。”这里所说的糯米团应该就是我们儿时记忆中的米花团吧。小时候吃个米花团对我们来说算是一种侈望,那甜甜的味道、香香的感觉、红红的底衬、黄黄的福字.要过年过节才能吃到。若干年过去了,米花团已经荡出了我们的生活.似乎已成了久远的记忆,然而.我们惊喜地发现.昆明市晋宁县的“三庄村”留住了米花团的香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