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小小说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英译方面的理论研究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结合微型小说简练、留白的创作特征,译者在对其进行英译时应心系隐含读者,在迎合读者期待视野、保持文本内容的召唤性的前提下对文本中存在的意义空白进行创造性的填补。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并提出文学作品具有“空白”和“未定点”的观点,总结出读者的阅读期待视界与作品之间具有一定审美距离的规律,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接受理论对语文教学也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尤其对语文课文的读解,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在艺术创作阶段、艺术表现阶段以及艺术接受阶段都非常重视“空白”的艺术手法,它渗透在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而借助现代接受美学思想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对中国艺术空白中所蕴涵的读者接受理论加以梳理,可以认为,中国艺术的空白使接受者在不断填补意义空白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5.
Vanity Fair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萨克雷经典代表作,书中深刻揭露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趋炎附势、尔虞我诈的丑恶现实。萨克雷文笔细腻,将讽刺寓于幽默之中。我国翻译大家杨必女士准确、地道地再现原作风格,译作自问世以来,备受读者欢迎。杨女士对译文本文"空白"的处理恰如其分正是译文大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理论重视实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从而奠定了读者地位从边缘迈向中心。该文将借鉴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评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四种英译文,充分论证译者应该在传递原诗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促使诗歌翻译中存在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能够召唤译者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各种译本争相辉映,各显千秋。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及读者的积极参与作用,文学翻译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文学翻译在题材选择上要考虑现实目标读者,翻译策略取舍要满足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文学译本要有未定性及意义空白等.同时,接受美学也存在过分强调读者主体性,忽视作者和作品地位的局限.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文学翻译更好地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自从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强调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论文旨在概述伊瑟尔接受美学观中的隐含读者观点和文本召唤结构中的文本空白论。文本空白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普遍的,是文学作品取得读者认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论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理论对取决于传统阐释的“作家”和“作品”中心进行了反拢,提出了决定作品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只能是不同层次的读者。读者的作用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得到证明。但读者的话语权力也不是至尊至上、一言九鼎,他(她)要受到多方面制约。读者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接受美学理论对此语焉不详,这又不清楚地显示了其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靳羽西是世界知名的美籍华裔电视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优秀企业家及社会活动家。她的成功,在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及美学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靳羽西作为文化名人,其成功既有"童心"品性,也离不开社会、时代的"召唤"。她的出现及其在美容、服饰、时尚等方面的文化引领,恰好满足了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后的中国受众对"异质文化"的诉求及对"审美文化""个性文化"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接受美学的有关原理结合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分析教学过程作品意义形成的过程。其中主要分析教师对作品意义的把握,重点分析影响教师对作品意义生成的几方面要素。  相似文献   

12.
李征宙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4):21-22,35
在比较狭义的范围内,文学作品的“空白”即是对情节和场景作出有意的省略。考察空白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美学特点,可分为“跨越式”和“暗示式”两类。作家要遵循艺术规律,摆脱肤浅与平庸,从而实现向艺术真实的高峰飞跃;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能让读者进入到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和心醉神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沈文慧 《现代语文》2004,(12):13-14
文学作品的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呈现的部分,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倒叙、穿插、跳跃、意识流、时空交错等.最早明确提出空白这一概念的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伊瑟尔所说的空白的含义大致有三重:第一重,相对于文学形式而言,空白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含蓄的笔法,是无法之法的暗示;第二重,相对于接受者的审美感受而言,空白是一种召唤,是以不全向全作出的诱导,是通过未到顶点唤起读者对顶点的期待和想象,它通过悬念引导读者对最终意味的具体实现;第三重意义是指空白组织和构成了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建构活动,最终形成审美意境,呈现艺术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4.
围绕陈爱娟老师的教学案例<孔乙己告状>(<中学语文教学>2003.12)所开展的关于"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的批评与辩护已近两年.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理论引入语文课程标准,必将颠覆现有的“领会作者意图的阅读范式”和“解构作品的阅读范式”,促使“多元理解阅读范式”的生成,这种变革对实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现代转型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众多研究者多从电影文本本身、导演、世界等角度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分析阐释,却极少有从接受者的角度对影片进行阐释。由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为对象,从影片的空白召唤情况着手,以影像语言层、电影手法层、思想情感层三个基本结构层面分析影片中空白的存在,以此揭示电影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影响接受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失败点所在,启示我们一部电影想要获得成功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译读是学翻译过程中一个能动的主体,读对译语本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由于读的审美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有所不同。译对译读语言和化审美特征的关照以及对译读情感需求的关注是影响学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郭子旻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65-68,77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在古诗词翻译中如何认识意义空白并成功传译是译诗的一个关键问题。提出可以在具体的语义空白、句法空白、结构空白、意境空白的翻译处理上再现原诗的无言之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