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指花戏。据传,泉州的掌中木偶戏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而到了清乾隆年间才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乾隆《晋江县志·风俗志》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有清一代,泉州府属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以及原属泉州管辖的永春、德化两县都创建有不少布袋戏班,而且传播到漳州地区,从而形成了南(泉州)、北(漳州)两种  相似文献   

2.
“刚看完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表演,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一位比利时观众在看完演出后,难掩兴奋之情向YV华人电台记者这样表述。作为国宝级艺术珍品,中国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应邀参加“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州提线木偶戏应邀参加“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亮相比利时国家剧院,该团带来的数场精彩节目,每场气氛热烈。  相似文献   

3.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她还是“海匕丝绸之路”的起锚港口,在对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辉煌的一负。泉州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有星罗棋布的静态文化和丰满多彩的动态文化。所谓静态文化,指泉州三寺(清净寺、开元寺、天后宫),二桥(安平桥、洛阳桥),二墓(圣墓、郑成功陵墓),一城(崇武古城),一窑(德化屈斗宫古瓷窑),一像(老君造像),一山(丰州九日山)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谓动态文化,指戏剧方面泉州拥有南音、悬丝傀儡、南派布袋傀儡、梨园戏、打城或、高甲戏、…  相似文献   

4.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区域,包括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居留地的梨园戏,保存有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南戏及泉州古代社会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典雅、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堪称别具一格。梨园戏分为小梨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表演上有一套代代承传科范,称“十八步科母”,音乐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有不少唐宋大…  相似文献   

5.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木偶皮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黄奕缺先生13岁起开始木偶艺术生涯,从艺已有50多个春秋。数十年间,他对古老的传统木偶结构,不断进行革新,新增了很多线位,丰富、提高了提线木偶的表现力。由他创立的“以提线木偶表演为主,融汇杖头木偶和掌中木偶表演于一台”的综合演出形式,对于泉州提线木偶艺术的进步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黄奕缺先生先后10多次参加全国巡回演出,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广大观众演出近万场。近年,黄奕缺先生跨出国门,先后多次到菲律宾、日本、荷兰、新加坡、朝鲜。阿拉…  相似文献   

6.
木偶戏——文乐是与歌舞伎、能剧并列的日本三大古典舞台艺术形式之一。早在平安时期(794—1191),就有走街串巷的木偶戏表演者(傀儡子)浪迹日本。据说他们的技艺可能来自中亚。  相似文献   

7.
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如今,木偶已跻于最受人们欢迎的“演员”之列。它们除了仍上演《驼背庞奇》之类的传统木偶戏外,还肩负着重任:它们在学校任教,并为电视广告商推销商品。美国政府甚至派它们去援外。布袋木偶靠手指活动。只需将食指伸进木偶的脑袋,将拇指和中指伸进它的两个胳膊即可。提线木偶则用线或小棍牵动。“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这两个词常常交替使用。口技表演中的假人一般也称为木偶。制作木偶和操纵木偶的艺术通称木偶戏艺术。  相似文献   

8.
最近十年,是泉州木偶剧团对外化交流最频繁的十年,该团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提线木偶戏走出国门,先后80余次出访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泉州木偶剧团作为首个应邀到联合国总部举办专场演出的中国表演团体,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演出,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高平台上,大展中国传统木偶艺术的迷人风采,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相似文献   

9.
高甲戏为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分布于闽南、闽中地区及台湾省和东南亚诸国华侨集居地。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闽南农村每逢迎神赛会,村民装扮梁山英雄随队游行,后便出现专演来江故事的戏班,人称“宋江戏”。清中,宋江戏艺人又组“合兴班”兼演半文武戏,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清末,“宋江戏”、“合兴班”合二为一,统称为“高甲戏”。剧目大都来自古典小说、民间故事。现保留传统剧目600多种本。该剧种以丑行艺术见长。有公子丑、家了丑、破衫丑、鸨婆丑、夫人丑。娱人丑、嘉礼丑、布袋丑等。有许多以丑行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剧…  相似文献   

10.
莆仙戏旧称“兴化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莆仙古属兴化府而得名,1952年改称现名。其戏班曾远赴东南亚的莆仙人聚居地演出。莆仙戏历史悠久,其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表演形式等,至今仍保留宋元南戏遗风,故被学术界、戏史界誉称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唐宋,初以歌舞百戏盛行于世。宋代时吸收了“吴歌”、“楚谣”及杂剧表演后,其艺术形式日臻完美,宋人曾有诗文描述当时演出盛况。明清时代是莆仙戏的繁荣时期,自清中叶到清末,莆仙两县的戏班达到150多个,人称莆地为…  相似文献   

11.
傀儡戏寻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傀儡戏寻根邢公畹一、总说傀儡戏现在常称木偶戏,用木偶表演歌舞、戏剧,演员在幕后操纵,并道白吟唱,配以音乐。但是在中国古代,演员化装、戴面具或假头舞蹈,也称傀儡。孙楷第先生曾论证中国近世戏曲的演唱形式来源于古傀儡戏和影戏①。一般说来,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2.
在客家重要聚集地——江西赣南,至今流行着一种地方戏,即东河戏。东河戏是江西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集高腔、昆腔、乱弹多种声腔于一身,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东河戏起源于赣县境内的田村、白鹭、清溪、劳田和睦埠(今属兴国县)一带。为什么叫东河戏,这里有一个地理上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据载,中国木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作为木偶戏的发源地,现仍存有大量的传统剧目和曲调。在众多的木偶戏品种中,以杖头、提线和布袋木偶为主,后两种也称傀儡戏和掌中木偶。令人欣喜地是,始终以舞台表演为主的木偶戏,即将通过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4.
1994年我先后到新加坡教戏和在丹麦讲学,所见所闻,感触颇多。近10年来,新加坡政府重视和提倡华族文化,发展了100多个业余的戏曲团体,剧种有京剧、粤剧、潮剧、闽剧、琼剧、萝剧,还有的古老梨园戏,其中比较活跃的是粤剧和京剧。此外,在基层的人民协会还没有“乐龄组”,  相似文献   

15.
“八大藏戏”之一(意乐仙女)以探索发展中国民族戏剧——藏戏而享誉高原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成立于1965年,现有演职员对人。拥有一批熟悉本民族语言、传统风俗习惯,民间音乐、舞蹈,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编、导、演骨干,为保持藏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藏戏是中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一种偏重于舞蹈的哑剧,内容以表现宗教故事、历史传说为主,后在吸收藏族民间舞蹈、民歌、民间说唱艺术及酬神醉鬼的宗教仪式内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戴面具歌舞表演的广场剧。表演时讲求歌。舞、…  相似文献   

16.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属傀儡戏。影戏由艺人操纵皮质或纸质的平面侧影形象的道具,通过灯光将其投于影窗,配以唱念音乐表演的一种古老戏剧形式。皮影戏在中国民间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生态记忆。影戏源于汉代,更多的记载是宋代。大量史料证明,中国影戏的兴盛期是北宋。“看三国流眼泪”,即当时观众看“三国”影戏,“每弄之斩关羽,辄为之泣之”,可见影戏之艺术感染力足以使观众动情。  相似文献   

17.
清歌凝白雪、妙舞袅红霞。致力于发展中国青海河煌地方戏曲艺术的平弦实验剧团,始建于1961年,重建于1980年。现有演职员88人,平均年龄29岁,并拥有国家二级编剧廖泰来、二级演员李义安、张月芳、郑桂兰等一批艺术骨干。青海平弦戏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河煌地区民间坐唱艺术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在近30余年的“造戏”历程中,专业戏曲工作者遵循“立足河惶,植根民间,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发展方针,凭着几代人不懈地艺术追求和舞台积累,先后推出了百余台有影响的代表剧目。其中有移植的优秀传统戏(理描换太子)、(春闰…  相似文献   

18.
蔡官村在贵州安顺市南10公里,村的西头座落着我国第一座村办地戏博物馆。安顺地戏是贵州屯堡人(主要分布在安顺地区各县市及贵阳、黔南、黔西南、六盘水市邻县农村)最普及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旧时称地戏为跳神,是一种头戴面具在地坝表演的古老剧种。地戏原属中华古老傩文化中的军傩。随着明初调北征南传入贵州。当初是屯田军人在营中自娱自乐“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意”(《续修安顺府志》)。演员全是男性,女性角色为男扮女妆。面具造型有文武、老少、男女、凶善及神话怪异形象。面具简练、夸张、极富个性。演出…  相似文献   

19.
“邦德”是电影《007》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四重奏”是一种古老的器乐演奏形式,此二者原本没有直接关系。可是,当4位风华正茂的提琴才女将这两个词汇拼合起来并融入她们的美貌、活力和多彩的乐韵时,“邦德女子四重奏”便筑起一道风景:一道令人耳目眩晕的音乐风景;它就像又一股强劲的旋风:一股拥着古典和流行一齐行走的“跨界”旋风。“邦德女子四重奏”是一支风靡当今世界乐坛的演奏组合,由4位分别在英国和澳洲受过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少女组合而成。她们融合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以及其他不同的音乐样式、品类,从而营造出一派雅俗共赏的音乐时尚。2002年4月,这支被媒体简称为“古典辣妹”的演奏组首次赴京演出,由此引来人们的广泛关注。4月3日晚8时,即4位“古典辣妹”抵达北京仅仅4个小时之后,笔者代表北京音乐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和《中外文化交流》4家新闻媒体,对她们进行了小范围地联合专访。应着笔者的提问,她们首先介绍了演奏组是如何从“古典”跨越到“流行”,又如何凑到一起组成现在这个“邦德女子四重奏”的。“我们虽然都是学古典音乐出身,但对流行音乐也非常喜欢。因为流行音乐更具时代气息,更能表达今天人们的情感,也更贴近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20.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局共同承办的’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1996年9月4日至10日在北京市举行。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大约600年的历史,对我国很多剧种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振兴昆曲是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繁荣中国戏曲艺术的要求。参加此次观摩演出的是全国目前仅有的6个昆曲院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苏昆剧院、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湖南昆剧团。这6个院团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