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考古学提供的线索来看,文献中所谓唐朝实行"薄葬"的记载恐非事实.唐皇陵标榜"薄葬"主要动机在于防盗,唐太宗开始"以山为陵"建造皇陵旨在令"奸盗息心",并无要实行"薄葬"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祭七"丧俗是佛教、道教和社会民俗共同作用的结果,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自魏晋,在古今的地方志、风俗志以及明清小说作品中多有反映。古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前的法事活动,宗教色彩明显;现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后的祭礼,更突出对死者的悼念祭奠。如今"祭七"作为重要的民间丧俗,流传广泛且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3.
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使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于清王朝的崩溃,史学界普遍认为主要的导火索有两个,一为四川保路运动,一为武昌起义,其实纵观历史的发展,这两件大事并没有使清王朝立刻土崩瓦解。已成强弩之末的清王朝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依然把持着中央政权,在以良弼为首的宗社党的支持之下反而来势汹汹,似  相似文献   

4.
清王朝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迅速衰败,封建社会自身种种劣根性暴露无遗。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经济凋零,封建社会的衰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清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在河南、京郊一带举事,部分教众冲入皇宫,直接威胁到了清廷的统治中枢,这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从此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5.
高静 《文化遗产》2016,(3):54-63
在经历了"现实复原——历史包装——原形解构"三个阶段的研究后,韩国学术界对江陵端午祭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任东权1966年整理记录的江陵端午祭指定资料历来被视为文化原形,受本质论的影响,"原形至上"的复原主义在江陵地区愈演愈烈。然而解构研究学者却发现江陵端午祭的原形在祭仪和起源传说上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因而对所谓"原形"提出质疑。解构主义学者认为应摒弃原形至上的本质论观点,以建构论的视角重新认识江陵端午祭。  相似文献   

6.
周欣  陈安民 《兰台世界》2016,(21):150-153
祭祀舜帝是慎终追远、寻根祭祖的重要仪式,也是中华道德文明的传统古礼。自大禹"望九嶷而祭舜"始,历代君王采取各种形式的祭祀,包括袷祭、望祭、告祭等等。明洪武四年,太祖朱元璋亲制御祭文并遣官至九嶷祭舜,九嶷山舜帝陵祭舜成为国家祀典,国家祭舜仪制日臻完善,确立起传统中国的礼制程式。另一方面,祭祀舜帝与崇拜盘王相互融合,民间的"祭舜"加入很多民俗学元素,舜帝德昭天下受到后世的普遍景仰。  相似文献   

7.
明代凤阳有祖陵、皇陵、扬王坟、徐王坟、十王四妃坟五祠祭署。与其它祠祭署不同,凤阳几处祠祭署中陵、坟户因附籍祠祭署而可称作署户。署户在人身和差役上由两种系统共同管理:一是户部—布政司—府—州县这一系统,另一则是礼部—南京太常寺—祠祭署这一系统。具体来说,在人身管理上,署户在基层具有州县赋役黄册与祠祭署专职役册两种人户编制形式;在差役负担上,署户的里甲正役及杂差主要在州县系统中进行,而供祭等专门职役则在祠祭署这一系统中进行。通过对明代凤阳署户人身管理与差役负担的研究可以看出:明代的某些机构会具有一定的"特区"属性,一定程度上能够独立于州县而直接参与到某些特殊人户的人身和差役管理中来。  相似文献   

8.
塔尔岱出生年份不祥,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他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正黄旗(后改为镶蓝旗)满族瓜尔佳氏人,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生征战沙场,为大清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始至终为大清王朝立下不朽的战功。  相似文献   

9.
傩舞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先古祭祀的仪式 傩(nu 6)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12,(9):73-74
华娱卫视《微博CEO》主持人:陶杰先生"香江第一才子"香港专栏作家及资深出版人,同时为《茶杯》杂志出版顾问,曾主持香港亚视节目《斑马在线》、电台节目《光明顶》等。外国有一句谚语:"如果你决心翻过围墙,那么,请先把你的帽子扔过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甲骨卜辞实际,对甲骨文用在动词后面的"在+受祭对象"结构进行了重新审视,指出这种结构在语法形式和语义上跟"于+受祭对象"格式截然不同。前者是一种固定结构,由于语境的制约,赋予其"仅仅对于""只对于"等含义;后者只是介词"于"引介对象的一般用法。通过上述辨析,还原出这种结构的本来含义,对深入理解系列卜辞提供了语言学的支撑。同时,文章还对"在+受祭对象"结构具有上述附加含义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书。——英国谚语看一下书名,就能判断这本书。——阿拉伯谚语笔之伤人,甚于狮爪。——印度谚语好书是人的最忠实的朋友。——斯洛伐克谚语说过的话就会忘记,写下的字长存记忆。——埃塞俄比亚谚语  相似文献   

13.
位于东北沈阳的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其时,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果断决定由辽阳东京城迁都沈阳,营建宫室,使沈阳成为东北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之中心,从而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沈阳故宫在清王朝迁都北京后的260年间,一直受到清王朝的尊崇,被称为"京宫阙"、"陪都宫殿"。清制,历朝皇帝登基后,均须东巡陪都,祭奠祖宗。乾隆朝,高宗弘历多次东巡谒陵,对先皇宫室深怀尊崇,并规定此后凡内府刻印之书,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前,清王朝、革命派以及君主立宪派围绕着是否排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排满"的宣传和鼓动一方面推动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活动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仡佬族人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仡佬年、吃新节、牛王节、祭树节和敬雀节。这些节日中,蕴含着仡佬族人"美是生活"、"美在和谐"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及"美是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周初燎祭制度源于歧周文化,属"因于段礼"又不乏创制的跨文化形式.从对<天亡簋>铭文和<世俘>资料的分析可知,西周初年无论大山祭天,还是庙祭先祖,都是以岐周文化为宗教本源.在祭法上,周初尚袭了段商燎祭仪式,可向先王燎祭告胜,但并不直接燎祭上帝,是在燎祭先祖过程中完成对天宗上帝的祭祀.这种燎祭天仪式,为晚周祭天礼制开启了新篇.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庙会     
刘鹏 《北京档案》2008,(1):40-41
庙会是北京千百年来的社会活动之一.庙会始于古代的"社祭",社祭的时候,百戏杂陈,百货云集,有来看社祭的(来看戏);有来看杂技的;有来买百货、生活必需品的,所以社祭又叫"社会"."社"是什么?就是古代的土谷祠(土地庙),故称"庙会".北京的庙会,从地区上可分为城区和郊区;从性质上可分为定期集市、小型物资交流会、小型商品供应站式和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等.  相似文献   

18.
清王朝在管理其官员上,采用的是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这种制度把各级文武官员先划分为九个级别,每个级别称为品,每品又分为"正"和"从"两级.这样从正一品开始,之下依次为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等,直至从九品,合为九品十八级.有低级官员不能列入几品之内者,称做"未人流",附于从几品之后.  相似文献   

19.
《视听界》2015,(1):129
2014.12.132014年12月13日,由江苏广电总台广电新闻中心承制的"国之祭"国家公祭日特别直播节目在江苏卫视、江苏公共等多个频道成功播出。一天之内,3大活动,12小时连续直播,20多个直播摄像点,40多次直播连线,节目、技术、后勤等300余人的合作联动,近万条的网络祭语成效卓著,受到省领导高度评价,众多观众和网友纷纷点赞。据"新媒  相似文献   

20.
白丽 《兰台世界》2012,(8):35-36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制满文后,满文一直是清王朝的"国语"、"国书",满文档案对于研究后金和清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现有满文档案的利用作一综述,以期人们进一步了解满文档案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