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李评"本的数量及存佚情况署名"李卓吾批评"的曲本数量,早在六十年代,吴新雷先生就做过调查,共得到十五种,它们是: 《北西厢记》、《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以上五种均为万历间虎林容与堂刊本,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各有收藏)、《荆钗记》(万历间刊本,未标书坊名字,国图藏)、《明珠记》(未见藏本,据《荆钗》卷首记载著录)、《玉块记》(同上)、《绣襦记》(同上)、《玉簪记》(万历间新都青藜馆刊  相似文献   

2.
清翟云升所作《隶篇》四十五卷,三续而成完书。《隶篇》一书是研究隶书,临写隶书的权威工具书,但该书初刻、续刻本的刊刻者、刊刻年份,各家著录存在许多分歧。其道光间刊行者仅有翟氏五经岁遍斋家刻本一种,至于所谓许梿、杨以增刻道光本,皆子虚乌有者。而光绪年间宜都杨守敬有《隶篇》重刻本,其刊刻时间于今也可确定为光绪五年。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1981,(3)
两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指《醒世恒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四梦——指四种戏曲书:《南柯记》、《紫钗记》、《还魂记》、(又叫牡丹亭)、《邯郸记》,内容都是梦中故事。四大千——指古书中有四种大部头的  相似文献   

4.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手抄本《西游记记》,作为晚出的《西游记》评点本,颇耐寻味。本来《西游记》的评点本极多。明末署名李卓吾评点的“李评本”往往借小说情节生发点染,“以痛哭流涕之心,为嬉笑怒骂之语。”(《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凡例》)其中不乏对作品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精彩处的点睛,也不乏对《西游记》美学价值的肯定。清初康熙间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5.
三、元刻本元代刻书之风盛行全国,但传世的(《柳宗元集》刻本不多。经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三种五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集部著录了五种,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集部亦著录了数部。(一)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四十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唐柳宗元撰,宋童宗说注释,张敦颐音辩,潘纬音义,《年谱》一卷,宋文安礼撰,《附录》一卷,元刻本。十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四周双边,北京、吉林市图书馆各藏一部。又一部,十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北京、上海(不全)图书馆藏。  相似文献   

6.
《孟蜀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经典中经注合刻、字数最多、最早汇集“十三经”的一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图书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仍然有少量残石和拓片留存于世.  相似文献   

7.
明万历刻本齐世子灌园记此《齐世子灌园记》,题“西汉司马子长析传大明张伯起氏汇编吴兴茅彦徵氏重梓”。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吴兴茅彦徵刻巾箱本。六册。半页十五行十五字,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前有茅茹“灌园小引”,末刻“万历乙已年菊月梓于千里台,不二道人云津父校”。  相似文献   

8.
余阙集明清二代屡经刊刻,题名卷数多有不一,其中九卷本为现存最早传本系统,题为《青阳先生文集》,然而诸家书目和研究对其版本的著录多有误判。本文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五部九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版刻实物比勘与文本分析,揭示出上海图书馆藏本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的原刻、翻刻关系,并论证历来被视为余阙集现存最早版本的正统高诚本当为弘治徐杰本。在重新鉴定九卷本版本的基础上,本文又考察了诸本之相互关系,进而推导出已佚高诚本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9.
《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古代刻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同时也是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代表作之一。《十竹斋书画谱》的刊刻成功,正是晚明徽派刻书进步的体现。本文以《十竹斋书画谱》为例,从刊刻题材、表现形式、刊刻技艺以及创作团队四个方面,对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进步性加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宋廷位 《兰台世界》2011,(12):75-76
《孟蜀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经典中经注合刻、字数最多、最早汇集“十三经”的一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图书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仍然有少量残石和拓片留存于世。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元末明初的《南溪笔录群贤诗话》,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部分文字可补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之缺.据现有文献,该书最早刊刻于明正德五年,分前、后、续三集(卷).《四库全书总目》、《天一阁进呈书目》等所谓二卷本,实为三卷本之残本;《四库存目丛书》影印三卷本残本却标为二卷本;《千顷堂书目》所言四卷本,亦当为三卷本.  相似文献   

12.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4):113-118
胡一桂《易本义附录纂注》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新发现的元刻十五卷本与另二部元刻残本。清刻《通志堂经解》本自元刻出,《四库全书》本又自通志堂本出。另有今已亡佚的元代增订本,其主要内容保存于董真卿《周易会通》中,在引用诸家解说与胡一桂自注方面,均较现存诸本有较大规模的扩充。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说:“轼诗文衣被天下,刻本丛杂,较欧阳修集更多,诸家所记,不可殚数”。本文拟将宋代编集、注释和刊刻苏轼著作的情况作一简介。苏轼在世时,其诗文刻本即已层出不穷。他自已说过:“世人蓄轼文者多矣”(《东坡后集》卷一四《答刘沔都曹书》),“市人逐利,好刻某拙文”(《东坡续集》卷四《与陈传道》),“贾人好利,每取拙文刊刻市卖”(《瓯北诗话》卷五)。当时,即使一些边远地区,也有苏轼著作的刻本,如范阳书肆,就曾刊印《大苏集》。大约较早编集苏轼作品的是彭城人陈师仲。他于神宗元丰中期,搜集苏轼在密州、徐州两地任太守时所写的诗篇,编成《超然》  相似文献   

14.
元代政府机关很重视刻书事业,中央机关刻书者有兴文署、艺文监(包括艺林库、广成局)、太医院等.地方的各路、府、州、郡县儒学和书院也大量刊刻古书.由于官家倡导刻书在先,故私家、书坊刻书也随之风行全国,使刻书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元代湖南的雕版印书事业,一承两宋遗风,二仰中央倡导,时间虽只九十余年,仍刊刻了一批古书.留存于今者有茶陵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增补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尹文子》二卷、《说苑》二十卷.清泉(衡阳)刘祥卿刻本《新编孔子家语章句》十卷.  相似文献   

15.
沈津 《图书馆杂志》1989,8(5):63-64
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十五卷,汉许慎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刻后印本。八册。近人马叙伦据清胡重校本重录,并录胡重跋。扉页有“胡校见曝书杂记。夷初”。“后学马叙伦过录。丁巳夏六月”。叙伦先生(1885—1970),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丁巳,为民国六年  相似文献   

16.
《嘉祜石经》按时间顺序为第五部刊刻上石的经典,竣工后碑石立于太学,其功用是正定经典. 《嘉祐石经》一共刊刻儒家经典9部,《孟子》入经就开始于《嘉祐石经》.在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以及图书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其刻书除了著名的《十三经注疏》《津逮秘书》等,还包括数种王象晋的著述。王象晋曾为官常熟,毛晋与之多有交往,并为其刊刻了《二如亭群芳谱》《剪桐载笔》和《秦张两先生诗余合璧》等书。毛晋为王象晋刻书,既是基于自身出版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出于对王象晋的倾慕及其词学观念的认同。而毛氏汲古阁的声誉,也促进了王象晋著述的传播,扩大了新城王氏家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孙微 《图书馆杂志》2007,26(3):74-76
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与钱谦益《钱注杜诗》共为清代杜诗注本的奠基之作,对清代杜诗学影响深远。然其书的最初刊刻时间一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辨析指出,以往学者以顾炎武《日知录》的初刻时间来判定《杜工部诗集辑注》的初刻时间是不可靠的,该本最早的刊刻时间应是康熙九年。  相似文献   

19.
《儒门事亲》是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所著的一部医书,是中医医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在张氏去世后不久即行刊刻,并广为流布,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还在不断刊印;甚至还漂洋过海,传至邻国日本和亚洲其它国家.《儒门事亲》最早为三卷,后来的通行本为十五卷,乃张从正卒后,麻九畴、常用晦等人总其医说汇辑而成,并仍以“儒门事亲”总其名.嘉靖刻本是现存最早的十五卷本,也是后来通行各种版本的祖本,且流传较少,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宋代贾昌朝所撰<群经音辨>是一部专释群经之中同形异音异义词的音义兼注著作,对读经颇有指导价值,至今仍流传不废.自仁宗康定二年旨准颁行后,在宋代便刊刻三次.至清,又有康熙中张士俊泽存堂刻本、咸丰四年伍崇曜粤雅堂刻本、光绪五年王灏谦德堂刻畿辅本、光绪中蒋风藻刻铁华馆本.通过比勘互校,发现它们各有千秋,本文拟对这几个刻本逐一进行考察,旨在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对<群经音辨>作深入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