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稿约     
《文化遗产》2016,(4):159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其它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亦酌量刊发。  相似文献   

2.
稿约     
《文化遗产》2014,(5):F0003-F000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  相似文献   

3.
稿约     
《文化遗产》2014,(4):F0003-F000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  相似文献   

4.
稿约     
《文化遗产》2015,(2):159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  相似文献   

5.
稿约     
《文化遗产》2015,(1):16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6.
稿约     
《文化遗产》2014,(2):F0003-F000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物质类文化遗产稿件亦酌量刊发。二、来稿以10,000字左右为宜,特别优秀的稿件可不受此限。  相似文献   

7.
稿约     
《文化遗产》2014,(1):F0003-F000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物质类文化遗产稿件亦酌量刊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如何让古代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其在当代的价值,并详细阐述了网络时代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讨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发展潜力,并提出了提高传统文化传承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两创”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一以贯之的思想,它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创”的内涵和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编辑工作者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优选”“优化”和“优传”,另一方面要系统总结中国编辑的优秀传统并在新时代将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11.
12.
熊远明指出,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立足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和平性”,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陈超指出,图书馆要一如既往、与时俱进,把典籍收藏保护好;要雅俗共赏、激浊扬清,把典籍传播弘扬好;要汲古慧今、鉴往知来,把典籍研究服务好。为全力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陈建龙对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了四点新感受:第一,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古籍保护要科学、完整;第三,古籍利用要精准、高善;第四,科学又完整的古籍保护和精准又高善的古籍利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王惠君指出,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的社会职责,担负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充分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传承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未来,图书馆要通过发展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军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典籍收藏与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图书馆要努力做到切实尊重依靠人才、寻求各方合力支持、服务与研究平衡兼顾,从而把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事办好。郭欣萍指出,图书馆要从三个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典籍:一是空间赋能,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式;二是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介、新平台,科技助力有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与时俱进,聚焦地域特色文化,深挖当地文献价值赓续山西历史文脉。吴雪勇指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一总三分”保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从强化收藏主业、优化分类保护、深化保藏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版本收藏保护和保藏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质是“推陈出新”,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智能出版能够有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精神、价值等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焕发出新时代独有的文化魅力。从这种转化的实践而言,AIGC时代的智能出版能够在出版各环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便利,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嵌,提供用户具身感知并建构有序的文化转化体系。未来,需要以智能聚集化出版拓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边界与空间;以智能个性化出版精准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目标与内容;以智能增强式出版丰富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表达与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刘暄  刘鸣筝  张汇川 《出版广角》2022,(15):74-76+81
为了探究主流媒体微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道的聚焦点,文章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框架理论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宏观层面报道主题呈多元化,多集中于国家层面和学生群体;中观层面报道以人物视角构建叙事;微观层面报道话语表达多采用清新活泼的网络用语,贴近年轻群体,有利于提升微博用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纪小乐  魏建 《出版广角》2023,(23):17-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生生不断、绵延持续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通过刊载最新学术成果、参与并引领认知变迁、推动文化思辨等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同时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向社会各界推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内和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挥引领作用,与其他媒体行业形成传播体系的“雁阵格局”,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意义]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对传承创新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也被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本文对当前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及已开展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以期助推高校图书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良性发展。[方法 /过程]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42所高校图书馆近十年开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行网络调研和分析。[结果 /结论 ]高校图书馆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不足:存在力量单一的局限性;特色化、区域性特征有待彰显;活动形式有待提升和普及;发展不均衡,教育层面有待拓宽。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以下五条发展策略:汇集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协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地域文化,特色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育形式,深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拓宽教育层面,以国际视野助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新媒体提升教育手段,科技助力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18.
万頔 《中国出版》2022,(S1):60-62
唐诗世界、元气少年、奇幻冒险……《诗词传奇·唐诗密码》里都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为孩子们搭建一座通向唐诗世界的桥梁,让小读者可以沉浸其中,跟随少年柳宗元来到如梦似幻的诗境,一起破解唐诗密码。腹有诗书气自华201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这项方案的实施弘扬了中华人文精神,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其传播与传承离不开媒介的作用。本文以短视频、直播为例,探究以分享与共创为核心的新型视听媒介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并从“可见”“可感”“可及”“可触”四个层面分析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与媒介逻辑,进而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东南传播》杂志从去年开始设立"海峡传播"专栏,邀约两岸新闻学与传播学专家学者在此平台交流对话,对话以中华传播学术语言,以中华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为聚焦,有助于两岸和全球华人学者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推进合作,共同促进中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是一项顺应潮流、合乎民意、富有远见卓识的传播创新。受杂志之邀,我写了这篇短文以示感谢、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