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瑰宝。诗歌中有许多诗句已成为众人相传的名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歌中的优秀篇目往往能把读者带入一种诗歌的特有境界,因为它是诗人情感的凝结。  相似文献   

2.
张秋怡同学问:“在学习诗歌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学习诗歌,要先对诗歌特点有所了解。诗歌具备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音乐美这四个特征。诗歌的“四美”特征决定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应与学习其他各类文章有所不同,要特别从四个方面来学习。一、注意诗歌意境美。意境美从何而来?它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艺术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要透过字面体  相似文献   

3.
对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说:“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其后“有关资料”中卞孝萱、卞岐两人对此联的赏析则为:“‘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对“千帆”和“万木”的理解,我以为卞氏所言更为有理,我们可以联系刘的另外两首诗来看看。永贞元年(805),刘禹锡…  相似文献   

4.
闲人 《语文新圃》2010,(3):17-18
唐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病树前头万木春”名句,其中“病树”意指枯萎之树木。反衬欣欣向荣之万千林木.作为对句,与出句“沉舟侧畔千帆过”一唱一和,以喻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相似文献   

5.
在古诗文“经典诵读”的对话中,我们引领学生感悟积累、运用创造,接受言语的实践、精神的洗礼、灵性的启迪、思想的提升,走出了“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一般的寂寞尴尬境地,呈现出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6.
读着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诗句.我们或许会对孕育这位才子的那方水土发生兴趣。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意境创造是诗歌写作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从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出发,谈谈诗歌意境创造的一些规律。整体性:诗歌意境创边的本质构成。意境是诗歌的整体艺术图境,它是由一首诗的所有意象围绕主题意蕴集合而成的一个艺术整体。意境由“境”与“意”两部分构成。“境”是由意象的“物象”部分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意”就是由意象的“心象”部分凝聚的诗歌的主题意蕴。诗人写一首诗,总要表达一些主观上的东西,或是一份情感,或是一团意绪,或是一个认识等等,这里的情感、意绪、认识就是意境中“意”的内…  相似文献   

8.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已四十,可是我却“惑”了。改革,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育也不例外。近来,有个口号隐隐约约地愈来愈响起来,这个口号是“教师要为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9.
比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意象组合的两种形式即“错综”和“叠加”中,比兴分别起着映衬、对比和引发的作用;在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物我情融等意、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中,比兴更是意境生成的主要因素。从比兴介入意象构成和意境创造的视角来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成为解析古典诗歌迷人魅力内因的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虽然反思这件事,暴露了我以前思想的狭隘与自私,甚至有些小市民意识.但是同时也说明了我思想成长的历程。这件事也正好能给从事领导的同志树一面镜子,使大家在工作中有所借鉴,少走弯路,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相似文献   

11.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怀念故友,对空长吟,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的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沉舟旁边,有千船竞发,病树前头,看万  相似文献   

1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出自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值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奉诏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好友自居  相似文献   

13.
诗中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相似文献   

14.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相似文献   

15.
等待     
等待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待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待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待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待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待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  相似文献   

1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总是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滚滚向前,现代文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面对那即将逝去的风景,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一座村庄的消失》以娟秀清亮的文笔、浑圆细密的构思作出了积极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品读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象领悟意境;感受意境体会思想感情。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正确运用象征手法,反复揣摩、体味诗人赋予意象的主观情感,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等待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待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待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待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待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待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似文献   

19.
等待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待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待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待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待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待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  相似文献   

20.
我们学习诗歌,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都讲求对诗歌意境美的赏析。意境美从何而来?它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艺术的组合而创造出的。意象又为何物呢?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之中,后来被运用到诗歌艺术范畴里。对于诗歌,就是以语词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