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的起因是一位教师询问的问题。在新世纪(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单元中,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材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盒内放了9个白球,1个黄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让学生先猜一猜,摸到的球可能是哪几种颜色,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摇然后实际摸20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汇总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次数多,验证自己开始的想法是否正确。这位教师存在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凭经验完全能判断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还要进行实验?是不是有点“低估”了学生,或者是为了让学生动手…  相似文献   

2.
【情境描述】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放入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任意摸一次,结果会怎样?这是我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为了“确认是这样”,我先请一位学生摸一次,结果是白球。接着,我又请一位学生摸一次,摸之前猜一猜这一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是黄球了!但第二位学生摸到的还是白球。第三次请学生摸,再猜,这时更多的学生认为一定是黄球了。然而第三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白球!教室里一片惊讶声:“怎么会这样?”“这怎么可能?”第四位学生再摸,白球!第五位,还是…  相似文献   

3.
下面结合“可能性”一课谈谈自己对新教材的一点感悟。“可能性”这个内容,教科书上以图片的形式出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此,我作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课前先解读“主题图”,要求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做摸球的游戏,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体验,并发表各自发现的结果,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摸球结果为什么会这样,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尊重学生意见。然后问:猜猜看,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学生先猜再检验,这样,课堂气氛被激活了,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也…  相似文献   

4.
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是学生首次学习不确定现象,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教材选择相对有趣的摸球实验来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那么球如何"摸"呢?我们通常会看到,教师拿出两个不透明的袋子,告诉学生在袋中摸出红球的可以获得奖品,请学生在一个袋中摸球。当4个学生都连续从一个袋中摸出红球后,教师请学生猜:"你认为这个袋中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全是红球。"教师从袋中将球一一取出,确实全是红球,学生非常高兴,因为他们都猜对  相似文献   

5.
<正>在"可能性大小"这节课中,教学目标主要在于,让学生知道两种数量不等的球放入盒子中,每个球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却有大小之分。如此复杂的过程和概念,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非常抽象。鉴于此,本节"可能性大小"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进行了4个环节设计:试验猜想、动手试验、呈现结果和归纳总结、问题拓展。一、猜想:激发探究欲望并建立猜想意识第一,教师明确盒子里有几种颜色的球——提供问题情境:黄色乒乓球一个、白色乒乓球4个,摸20次,摸一次记录一次球的颜色,放回去重复摸。第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创设猜想的氛围:随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摸出绿色吗?  相似文献   

6.
<正>操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思考、交流的广阔空间,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又有助于学生更科学地深究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下面,结合两次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中的摸球活动,谈谈有效的操作实践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维水平提升的巨大作用。1.这样的操作实践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吗?师:知道布袋中放了什么球吗?各有多少个呢?(学生打开布袋,倒出球,数出袋中有5个红球和1个白球)师:如果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7.
师:小朋友们,吴老师带来一个大盒子,你们猜猜,盒子里面有什么呢?生:里面有东西。师:你猜对了,里面有许多许多的球。老师想请小朋友到前面来摸一摸,可以吗?生:(齐)可以。(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来闭着眼睛摸球,摸了两次都是橘黄色的)师:如果再摸下去,想一想,会是什么颜色呢?生:是橘黄色的。(后面的小朋友又摸一次,果真是橘黄色的)师:如果再摸下去呢?生:还是橘黄色。师:你们猜一猜,老师在盒子里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生:橘黄色的球。师:球都是橘黄色的,这是你们的猜想,咱们看一看是不是这样。(让前面的小朋友把球一一掏出来,结果全是橘黄色的)师:这说…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进行"可能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随机活动经验,增强随机活动体验,初步建立随机观念,改善思维方式。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比较重视实验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如摸球等)体会随机性,但对实验数据缺少必要的分析,未能借助及时的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可能性"的深刻内涵。有的教师缺乏本体知识,或不敢分析,或不会分析,或胡乱分析;有的教师只作简单、笼统、肤浅的分析……致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未触及本质,"可能性"的教育意义被大打折扣为此,笔者建议:重视数据分析,培养随机观念。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我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第16个年头,在这16年里,我和其他教师一样,上过各种类型的课,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准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会从中收获很多,伴随着上课,我在成长……课前慎思:是先注重设计还是先注重操作?多数探究性的课,授课教师是把重点放在"设计实验"这个环节的,这样的教学总让我感到有一些遗憾:一是学生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形成的实验方案往往随着研究课的结束而不了了之;二是学生在设计修改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受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影响不够深刻;三是虽然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可总有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生物实验的目标定位是: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工作者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尤其是亲身体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分析及实验思想的建立等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认识或者实验条件不足等原因,存在"教师轻实验、重经验、讲实验,学生轻实验、重背实验、在试卷上‘做'实验"的普遍现象。这导致学生面对实验题时无从下手,或者出现丢三落四等现象。那么如何让生物实验教学真"实"起来?归根结底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做到如下几个"实":  相似文献   

11.
小学概率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可能性有大有小”.在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观察:口袋里装了3个黄球和1个红球,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个概率模型判断,若从中摸一个球,是黄球的可能性大,还是红球的可能性大.学生作出判断后,再引导学生做试验:每次任意摸1个球,及时记录球的颜色,摸了10次以后统计哪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多一些.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中规中矩,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凭经验对“3个红球1个黄球的模型中,摸出1个球是红球的可能性大”这样的结论一开始就深信不疑,因而毫无试验的必要,从而也就减少了他们进行试验的兴…  相似文献   

12.
丁丽 《湖南教育》2006,(3):42-42
小学概率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可能性有大有小”。在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观察:口袋里装了3个黄球和1个红球,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个概率模型判断,若从中摸一个球,是黄球的可能性大,还是红球的可能性大。学生作出判断后,再引导学生做试验:每次任意摸1个球,及时记录球的颜色,摸了10次以后统计哪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多一些。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中规中矩,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90页例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老师出示一个如右图的转盘,学生转,转到哪个部分就做哪个游戏.二、摸球游戏1.第一次摸球(1)出示要求:口袋里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球(白球和黄球)共6个,两种球的个数不相等.男女生选择球的颜色.(2)学生上台摸球.(3)学生摸球后老师宣布结果.(4)师:对于这个结果,男生服气吗?这两种球的个数是怎样的呢?老师把球倒出来给学生看(5个黄球、1个白球).师:看看这些球,获胜的可能性一样吗?你们觉得游戏公平吗?怎样调整规则就能够使游戏公平?2.第二次摸球(1)出示要求:口袋里有3个黄球…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通过体验、猜测、实验,了解简单随机事件的可能性。〔教学过程〕一、设景、体察,感受结果的“可能性”1.互动比赛(摸球):教师的讲台上有两个盒子,里面各有8个乒乓球,教师在第一个盒子里摸球,请一个同学在第二个盒子里摸球,谁摸到白球为胜。结果教师每次都摸到了白球,而学生有时摸到的是白球,有时摸到的是黄球。(学生不服气)(1)提问:为什么老师总是会摸到白球?(2)搜索学生答案。(生1:因为老师摸球前先摇摇盒子再摸,所以会赢。生2:老师看到了盒子里的白球。生3:我猜想老师的盒子里可能都是白球。)(3)打开盒子,将球取出分别放入两…  相似文献   

15.
县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上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袋子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小强和小芳做摸球游戏,规定摸到红球算小强赢,摸到黄球算小芳赢。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摸球实验,并记录小强和小芳赢的次数。下面是各小组摸球实验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 ,小学自然教学实验过程一般可分为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操作实验、观察现象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四个阶段。这四个环节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忽视或淡化某个环节都会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但在现实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淡化或者忽视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 ,其结果 ,教师的主导变成了教师的主讲 ,学生的操作实验变成了模仿实验。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对于“科学的志趣” ,不是教师讲解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自我探究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对自然科学知识及…  相似文献   

17.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不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而这些异常现象,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要是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不完整,影响了对化学实验应该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正>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怎样让操作更有效呢?下面结合自己前后两次教学片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片段一:操作要求:装有3个黄球3个红球的袋子,如果从这个口袋中任意摸1球,摸出以后把球放回去,一共摸40次。黄球和红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可能性"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箱子里白球和黄球的数量一样多时,摸出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就一样大."而实验操作很可能与猜测的结果不同.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杨海红 《中学教学参考》2012,(5):88+66-88,6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想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无论是教师做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亲手操作实验,都必须对化学实验做出正确的观察与思考。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在化学实验中对化学反应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