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流动儿童作为跟随父母务工被动进入城市的特殊人群,往往对自己究竟是"城里人"还是"老家人"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因此无法对城市产生归属感,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班级生活。因此,本文基于身份认同视角,有针对性地探讨流动儿童班级适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群体身份认同理论可知,当个体隶属群体时,会对内外群体身份的成员区别对待。该理论为研究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在探讨流动儿童群体身份认同归属的前提下,对其助人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考察父母身份认同行为、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及机制。使用问卷法对来自北京市四所公立学校、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父母身份认同行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在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家庭环境会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会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流动儿童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对"教师认同"问题研究较少。教师认同是动态的,不断形成的;既受环境影响,又具有个人特征;由许多次认同构成;主体性是教师认同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5种不合理的教师认同,教师教育要导正教师认同,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为教师修正其认同提供社会支持;引导教师反思既有认同。  相似文献   

5.
从欧洲的文艺复新开始,文化认同经历了无数的更迭与变化,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乡村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成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和改变生活的重要手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城市文化被标上了时髦、先进、科学的标签,流动儿童在城乡文化认同时产生巨大的冲突。究其原因,媒体舆论引导、教育的缺失、乡村文化缺乏创新等现实状态造成了流动儿童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危机,只有在根源处寻求出路,才能缓解乡村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对“教师认同”问题研究较少。本文首先介绍了教师认同的概念与特征,然后论述教师认同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接着对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五种不合理的教师认同进行逐一分析.最后说明通过教师教育来导正教师认同可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当前部分城市流动儿童正遭受着社会认同威胁,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信任与社会认同威胁密切相关,其有助于社会认同威胁的消解。基于信任视角消解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策略:营造以信任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环境、建立和完善制度信任、增强社会交往以培育信任、塑造可被信任的城市流动儿童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流动儿童人格特征、歧视知觉、社会支持等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FI)、"个体歧视知觉"流动儿童版问卷、社会经济地位(SES),从重庆市三所中学共获取七至九年级有效被试297名,评定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与人格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与人格、社会支持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关系密切。在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与人格、歧视知觉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人格与歧视知觉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与教育、加强城市与农村群体互动、扭转流动儿童非理性认知有助于排解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促进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在这种国情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子女被称为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随着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明确小学阶段必须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总量,本文简要阐述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政策性教师流动是指由政府制度性安排的选拔优秀骨干教师(校长)面向薄弱学校的流动,由于这种流动并非完全出自教师(校长)自愿,因此被安排流动的教师对新任职学校的组织认同度,无疑对这种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以宁波市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就流动教师对政策性教师流动的看法、对新任职学校的组织认同心理和认同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关怀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改变着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行动的气质和性格。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指出:"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别的,就是对学生的关怀。"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关怀者"。一、聆听与倾诉:生命关怀教育的起点"聆听与倾诉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是防止理解变成主观想象和暴力教育的关键,聆听与倾诉不仅是简单语言的交流,还是对生命体的信任与承诺,他不是把师生作为"对象"来接受,而是视师生为"生命的鲜活"。在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倾诉"中,来自后进生的心灵表白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8所乡村学校的实地调研,呈现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困境,主要表现在群体内的自我认同偏低,群体间的他者认同遭受挑战.此外,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受性别、教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社会认同困境的成因主要有:价值观的迷惘、文化信仰的迷失、发展空间的局限.为了促进乡村教师社会认同的发展,有必要采取干预策略,为此需要改善乡村环境,重视乡村学校的建设;关注乡村教师的多元需求,调动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提高乡村教师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变革的时代,将不确定的关系注入教师的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世界中的教师遭遇到自我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同一性的解构、教师自我归属感的匮乏、教师自我意义感的丧失。建构学校共同体、真正赋权教师以及提升教师生存境界等是让教师走出危机的可能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城乡间的教师流动与教育公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在我国目前的城乡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着流动方向性明显、城镇教师流动不积极、流动过程中"人情"成分屡见不鲜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阻力。在教师流动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对我们具有引领作用。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应该从提高教师工资、完善立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促进流动的良性发展,实现平衡教育资本,规范城乡教师流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7.
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29%。[1]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城市认同与老家认同两方面考察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及其在教育安置方式与城市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大多属于同化和分离模式;(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及适应模式在性别、家庭经济地位、来京时间、教育安置方式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3)城市认同对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老家认同仅对社会文化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4)城市认同在教育安置方式与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而老家认同仅在社会文化适应上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师流动政策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完善,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教师流动政策制定理念以强制性主导,政策规定零散、凌乱,缺乏体系性,政策执行偏离目标而走向失真,政策内容贫乏和不合法等问题。为此,要确立以人文本,重在引导的教师流动政策理念;形成健全完善,具有操作性的教师流动政策体系;构建利益表达协调机制,改进教师流动政策执行过程;推进清理修订,强化教师流动新政策制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常常会产生教学恐惧。教学恐惧来源于三个层面,即对多元性的恐惧、对冲突的恐惧和对失去自身认同的恐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失去自身认同的恐惧。当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表现在课堂教学时,其教学进程将举步维艰。因此,教师通过内在境界的提升和外在条件的支持,加强自我认同,克服教学恐惧,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学过程的有效运作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具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