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散文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可分为《朝花夕拾》、《野草》、杂文中的散文和演讲辞四类。《朝花夕拾》是“任心闲谈”,《野草》是拷问自我,杂文中的散文是观察社会作清醒的批判,演讲辞是袒露自己的思考与困惑,与听众一道探索。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林语堂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受社会历史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人们将更多的目光与关注投向鲁迅,而对林语堂的研究仅从近年才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鲁迅与林语堂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多可比之处,二人在对时事散文的创作上、对幽默闲适的看法上以及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上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将主要对这些散文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鲁迅余秋雨散文意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余秋雨文化散文审美意蕴都表现出了哲理的睿智性、文化的批判性、人文的关怀性和思想的超前性。但因他们对中西文化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所以其文化批判性的深度、广度和内容表现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鲁迅散文是一座蕴藏丰富的艺术宝库。其突出特点是因小见大,意境鲜明,想象奇特,熔诗情理趣及多种笔法于一炉,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鲁迅散文为什么扣人心弦?除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力量外,还在于其出色地掌握了散文的特点,应用了恰当的表达形式,他极其重视文章的修改,注意词语锤炼和句子的组织及调配。  相似文献   

6.
鲁迅散文在艺术构思上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在鲁迅的散文里,作者丰富的情感组成连贯的线索贯穿全篇,事物的发展构成主线牵引行文,而事物联结的串式结构、由点及面的扇式结构和鲜明的对比结构,又形成了精巧的内部结构设置。此外,意念和情志的表达亦成为其独具一格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鲁迅散文对代际冲突有较多的揭示,表达了对代际和谐的期待。《五猖会》的主题并不囿于批判封建家庭教育,更在于对代际冲突的揭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二十四孝图》也并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迫害,且侧面展示了代际隔膜问题;鲁迅为促进代际和谐,提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理念;鲁迅后期杂文,同样关注着代际问题,对当时的儿童教育给予了批评;鲁迅不仅期待代际和谐,而且身为父亲后,亲自实践,为促进代际和谐做着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经过。文章最后交代藤野先生亲自修改过的医学笔记不幸遗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在外在动力的刺激影响下发生。社会压迫是鲁迅散文创作动力的主要方面。早期散文中动荡时局导致鲁迅辗转求生颠沛流离;文化倾轧党同伐异让鲁迅更坚韧地去战斗。晚期散文中,鲁迅在黑暗统治与冰冷孤独中寻求精神救赎,在散文中向温情回归,用文字释愤抒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王了一《龙虫并雕斋琐语》的细致解读,发现王了一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和风格在于批评现实政治时的“曲笔”手法,在发扬和深化“改造国民性”主题时贯通中西文化的独立思考等,这些特点和风格同鲁迅杂文有着密切的承继关系,并在“鲁迅风”散文创作潮流中居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榕江侗族风情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榕江县是贵州侗民族集中的聚居地,侗族风情十分浓郁。有独特的侗寨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和民族节日,以及传统的民族工艺,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瑰宝。针对侗族风情旅游的特点和状况,提出几点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散文中的自然段可以称之为散文段。散文段有一般与特殊之分。一般散文段含句组段与句子段两种,其中句子段又包括复句段与单句段。特殊散文段实为散文段形式的借用,在结构上缺乏完整性。它们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具有明确语法关系的特殊散文段,包括小于句子但有明确语法关系的散文段与难于明确其自身性质但有明确语法关系的散文段,其中小于句子的散文段又包括词语段与分句段。其二,难于整体上进行语法分析的散文段,包括小于句子但缺少独立性的散文段与大于句子但缺乏完整性的散文段。散文段可以创造整齐美,创造变化美,增加诗歌色彩,强调所要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欣赏散要形中求神,把握线索;要感受意境,体味情感;要品味语言,了解风格。  相似文献   

14.
散文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它的独特艺术魅力,这也就决定了它能够至今始终保持文学本色不变。这是因为在散文中有一个与现代人的思维情感表达方式相吻合的伸缩自如的表达空间来做基础。这个空间由散文的密度与厚度两个部分组成,密度以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和阅历为基点;厚度则是指作品反映出来的总的感情倾向。两者巧妙地结合就构成了一个适宜抒写主体感受,以个体审美意识调动群体审美意识的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国时期的江门海关档案遗存比较丰富,种类繁多,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五邑侨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貌,是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江门五邑历史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唐文坛重要人物,陆贽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形式进行了改革,"骈中求散",努力改变六朝以来文章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现象,将繁复的骈文化解为简单的骈文,改变了原来六朝骈文"抽黄对白"的局面,不再追求辞藻的华美,代之以一种平易朴实的语言,继承并发展了六朝骈文以来的"潜气内转"的传统,将文章的气势一以贯之,成为新型的骈文。  相似文献   

17.
1894年2月至5月,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在中国西南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旅行,著成《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中译本名为《中国风情》)一书,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该书从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晚清四川和云南两省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诸如鸦片的普遍种植、官吏的颟顸腐败、乡土社会的凋敝、边疆军备的废弛、传教士和外籍人士在西南的事工、民众对现代化设施的破坏等等。莫理循还在书中提出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对认识晚清西南社会乃至中国社会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吕祖谦是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章试以作为文学家的吕祖谦为研究对象,围绕吕祖谦的关于《古文关键》的散文批评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阐述,认为其散文批评理论主要体现三个特点:讲求艺术构思的创作论、追求艺术风格的鉴赏论和讲求实用事功的散文批评论,以呈现吕祖谦在散文理论上的突出贡献和对后世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东汉文章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它是秦汉散体文章向魏晋六朝骈体文的过渡阶段,东汉文章史上,作家众多,文章丰富,但在文学史上东汉文章却处于被忽略、甚至被排斥的境地。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的文统与文气作初步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重视东汉文章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民俗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民族民俗音乐活动研究、民俗音乐研究范围界定、民俗音乐的研究意义等方面。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利用地方志所蕴藏的极为丰富的民俗资料,以整理文献的方式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来探索音乐在岁时节日风俗活动中的具体形态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