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七夕诗创作的"黄金时代",唐代的七夕诗主要有"写七夕,表爱情"、"叹七夕,抒乡情"和"咏七夕,道闲情"这三种模式,深入研究和探讨唐代的七夕诗创作,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唐代七夕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 七夕节(2010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等,来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而凡间的少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智慧、手艺以及美满的姻缘,这便是"乞巧"的来历。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八月及九月都可以乞巧,只到宋朝以后才独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穿针、拜织女、为牛庆生等都是七  相似文献   

3.
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我们所知的古文献中关于七夕乞巧的最早记录,其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七夕诗词千百年来浓华不减,郁采无限,字字珠玑,令人赏心悦目。一、细嗅七夕诗词美,美在意象之深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七夕诗词择取的主要意象皆是独具匠心,令作品收缀玉联珠之效。意象之一是"当空皓月"。七夕诗词中借一冰魄,以思  相似文献   

4.
表情     
安徽亳州:"七夕"到囧人饰品俏随着"中国情人节"农历"七夕"临近,一些囧人的搞笑证书、饰品在柜台上格外显眼,因其制作精致,创意十足,颇具个性,深受年轻人喜爱。  相似文献   

5.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天上佳期称七夕,人间好景是秋光"。每每吟诵宋朝诗人吴儆的名句,秋就会浮现眼前——秋景让人美不胜收。当秋风吹过、秋雨落过,极目远眺,蓝的天、白的云、青的山、红的叶、黄的草,叠翠流金,五彩斑斓。赞美秋的美言妙语早已被万口吟诵,如唐代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元代关汉卿的"红叶满山溪,黄菊绕东篱。"古人把秋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8.
七夕节与女性群体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吟咏七夕的诗词作品古已有之,爰及宋代,七夕诗词在宋人那里既是率叙浪漫感情的载体,又是映现尚俗倾向的镜子。此外,在王室鼎迁的背景下,七夕诗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理性思辨的功能,成为记录时代变幻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七夕节是一个与女性有密切关联的传统节日,所以七夕节时女性的心理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历代中国女性崇尚灵巧、渴望灵巧、追求灵巧的心态,在七夕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也就形成了与女性相关的女性七夕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七夕题材有两次东渡日本的浪潮:第一次在公元7世纪以前,与七夕相关的传说、习俗等伴随着诗歌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并表现在和歌与汉诗创作.第二次浪潮在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的七夕诗宴被日本人作为风雅之举来接受,并形成了七夕宴饮吟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以牛郎织女故事入诗,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唐宋之际,描写七夕的诗词数不胜数。或写七夕"乞巧"风俗的,或写因事即情、触景生情的,或独出机杼、推陈出新,必然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织女传说的考释,认为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数百年的牛女故事,最后牛郎与织女的相会时间定形在七夕,不是一种巧合,七夕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七夕习俗与牛女故事的结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体现了人们的种种生活愿望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七夕学是中国学史上的独特景观,既与神话、民俗化相关,也受制于学自身的演进。在考察了先秦至唐代七夕诗的演变过程,详尽分析各个时代七夕诗的特点后,本认为正是通过新素材的吸纳、视角的变换、曲故的联类组合和意境的开拓,七夕诗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汇成了七夕学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14.
"种生"的风俗应是七夕种巧芽的变异,现在的陇东、南还留有相对完整的这种仪式。挂"鹊桥图"是牛女故事在800年前的一眼涌泉,它让我们追溯到牛女故事在当时民间的繁盛情况,更让我们明白至今留着有关牛女故事精美绝伦的剪纸、年画、板画、木刻等民间艺术的原因。金元之际杜仁杰的《七夕》套曲给我们展示了十三世纪初中原一带详尽的七夕节流程:准备→乞巧→验巧→饮宴→娱乐→醉收→迟散。  相似文献   

15.
七夕节     
中国文化真是伟大,一个七夕节都传到了日本。话说中国对于七夕的看法就是“中式情人节”.只是每年公历与农历的换算有些麻烦。日本倒好,直接改到了公历,在七夕节做的事情也和中国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奖励》2013,(8):14-15
北京时间8月12日深夜至13日凌晨,居住在北半球的人们如期迎来了有着三大流星雨之一称号的英仙座流星雨。由于爆发时间正值中国农历"七夕"节,因此也被情侣们视为上天馈赠的一份特殊礼物。在国外,虽然人们可能并不知道"七夕"节是怎么回事,但对于那些天文爱好者来说,英仙座流  相似文献   

17.
正七夕节,是乞巧节的演化和发展。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目前可查的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之事也屡被提及,唐代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乞巧的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大约在七世纪传入日本,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神话集《古事记》中记载了关于七夕传说的故事。随后《怀风藻》、《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皆记载了当时在中国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七夕诗歌。笔者对日本诗人在七夕和歌歌词上如何接受汉诗的影响,如何改造,进而使其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和歌歌词等语言表达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根据这些特点阐述了《万叶集》和歌歌词中的"和习"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张式成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1):17-22,55
湖南郴州是"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的重要原生地.这一方面有大量古代文献、名人著述、方志、辞典可以证明,更有经田野调查所获的郴州境内各县市区有关"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等景点、传说和民俗活动相佐证.  相似文献   

20.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诗作众多,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