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之友》2006,(7):63-63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2万人遇难丧生:按照饱和量装载计算,需要2.4万余辆军用解放牌大卡车才能将死难者遗体运送完毕。如果以并列密度安葬,则需要48.4公顷的面积,相当于120个足球场。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拍唐山大地震?其实这是我和唐山一个莫大的缘分。唐山大地震那年我18岁,家住北京。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忽然听到屋里所有东西都在响,我被妈妈推着往外跑。当时从楼梯逃生,一步好几个台阶地往下奔,从没想过自己能跑那么快。后来,搭地震棚,别人家人手多,而我是单亲家庭,就妈妈、姐姐。这个时候,忽然觉得自己身为儿子,终于派上了用场。这些关于地震的深刻记忆一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后来有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旅居加拿大的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当时就  相似文献   

3.
钱钢 《学习之友》2012,(4):36-37
从1976年7月29日到8月3日的一周内,在那片灾难的废墟上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情。抢劫风潮  相似文献   

4.
从非常态的启蒙主义叙事、突破禁区的反效应、文学性的坚守与创新等n个方面对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进行重新解读,以此来分析其轰动效应产生的原因,以求对当下报告文学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拍唐山大地震?其实这是我和唐山一个莫大的缘分。唐山大地震那年我18岁,家住北京。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忽然听到屋里所有东西都在响,我被妈妈推着往外跑。当时从楼梯逃生,一步好几个台阶地往下奔.从没想过自己能跑那么快。  相似文献   

6.
上周五,我和妈妈一起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电影播放前,妈妈递给我几张纸巾,说是留给我擦眼泪用的。几个场景过后,妈妈的纸巾都用光了,而我的纸巾却一点都没有湿。我虽然没有流泪,但其中的几个场面也很让我难忘和感动。  相似文献   

7.
张思益 《辅导员》2010,(17):54-54
暑假,我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那山崩地裂、生死大救亡的场景,那劫后余生32年的故事,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相似文献   

8.
邵涛 《文学教育(上)》2009,(19):108-10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山崩、地裂、残垣、断壁……数万生命顷刻陨落。众媒体第一时间、全天候、全覆盖,发挥了强大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作用;诸传媒因信息传播的公开与透明,公信力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9.
《八小时以外》2010,(9):36-37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唐山大地震》,那无疑是纠结!一边是儿子,一边是闺女,压在一块水泥板下,亲妈你决定让谁活,让谁死吧!请问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纠结的事吗?  相似文献   

10.
从灾难片的影视视角入手,在小说到电影的变化和"姐姐"的形象等方面,分析认为电影《唐山大地震》实际上是一场来自心灵的地震。它将主流价值与商业运作结合,唐山大地震不仅仅是死去同胞的国殇,更对活着的人造成伤害,破镜何以重圆?最后从资本的强力投入、唐山精神、城市名片、电影的英雄主义、电影的催泪标准讨论了灾难电影与城市营销。  相似文献   

11.
卞玲莉 《新读写》2010,(10):58-58
来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个讲述了23秒、32年的故事,触动人心。  相似文献   

12.
"23"秒,"32年"解构《唐山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萌 《八小时以外》2010,(7):106-108
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唐山地震真实场景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原子弹强烈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中国唐山市突然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仅仅几秒钟后,唐山便成一片废墟,65万多间民用建筑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以上。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13.
《唐山大地震》成功的运用了电影传统的叙事模式,避免了宏大的叙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讲述唐山地震大灾难之后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电影运用传统的亲情叙事模式设置多条情节线索讲述了地震灾害后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和余震,以及个体在经历灾难后命运的改变,从个体人物形象表现让人为之动容的人性光辉和亲情伦理。这种平民化和个体化的叙事模式让观众在影片中找到了一种亲情的回归、一丝心灵的慰藉,这种温暖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次情感的巨大认同。  相似文献   

14.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电影,在全国公映之后,该影片也被推向国际市场。字幕翻译的质量对影片在国际市场的广泛传播有着直接影响。文章通过对《唐山大地震》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后,指出"压缩"和"删除"是字幕翻译所特有的两种重要翻译策略,同时也指出了该片字幕翻译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小说《余震》,两部作品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及叙事模式上表现出诸多不同,然而作为在各自领域获得较好声誉的两部作品,仍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作为灾难文学可资借鉴的经验。身份认同、内在价值追求与艺术表现手法的高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小说与电影在各自领域的声誉。与此同时,不论《余震》从个体的层面出发,还是《唐山大地震》从群体的层面出发,将现实关怀深入到更隐秘丰富的内心世界,突破伦理道德的肤浅表达和意识形态的简单图解,在灵魂的自省以及文化的反思中,释放其应有的艺术张力和社会功效,是灾难文学普世性价值及其主体性建构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是我国1949年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其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国地震专家与地质灾害专家分析了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大地震”,震级8.0,性质为浅源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短短80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难见大爱,大灾显大勇。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感天动地,同样也震惊和感动了世界。汶川地震是一本教科书,它教育我们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科学救灾、科学减灾。汶川精神是一台播种机,它进一步唤醒了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促进了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升华,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汶川现象是一支集结的号角,它号召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如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攻坚破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强大的中国永远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对灾后重建的严峻挑战,作为高校教师和理论工作者,除了积极捐钱捐物、踊跃献血之外,我们还能为抗震救灾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脑中。本刊对汶川大地震特稿的策划,就是想运用我们的所知所学,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地质学等角度,通过多学科视野,对这次地震中所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反映出来的态度与精神进行客观的分析、科学的审视、积极的讴歌和理性的反思,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灾难预防积极建言献策,以我们的知识和智慧直接或间接地为抗震救灾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次特稿由笔谈和论文两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震后基础设施瘫痪,天气炎热潮湿,灾区疫情告急,唐山人民面临着防疫艰巨任务;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暴发,让唐山人民再次面临防疫重大考验。两次不同类型的疫情防控,彰显了唐山人民两次硬核战疫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展现出中国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和中国制度的强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北京青年报》2008年5月19日 昨天,在新加坡的姐姐听说我有可能要去震区,发来下面一篇东西给我,嘱我不要给灾区人民添麻烦: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唐山精神从唐山抗震精神发展到新唐山人文精神,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变化。这种新唐山精神使得唐山逐步达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建构,人与环境逐步实现了美好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