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察 多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注意大脑中储存,加强记忆。 听 常听优美的音乐和自己喜欢的歌曲。这样,会有利于大脑神经细胞的代谢,锻炼和促进听神经的功能。 思 多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思维敏捷的人,都是一个好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人。相反,不好动脑筋的人,大脑的老化和衰退过程会加快,正所谓“用进废退”。 读 书是智慧的源泉,书读得越多,才会越聪明,当然,要用心去读,从书中找知识,而不是为了消遣。 动 多做细致的手工活动,写字绘画、弹琴以及难度较大的体操活动,这样能提高人的智能水平。 说 人脑支配说话。反过来,经常说话也会锻炼大脑  相似文献   

2.
读“书”     
“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读,去读那生活中的“书”,去读那人生的“书”。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读书中,你会为书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而担心,会为《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的最终悲剧而流下眼泪,尽管你一再提醒自己那只是小说,并不真实;你也许会为《绿野仙踪》里主人公多萝茨结识新朋友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并结束流浪生活而感到高兴,并发誓要与他们结为  相似文献   

3.
唐朝李善博览群书,“淹贯古今”;晋朝傅迪嗜书如命,“好广读书”。他们二人都有“书簏”之称。然而,他们也确实只起到一个“书簏”的作用,虽然学贯古今,装了满肚子学问,可是竟一点也没能派上用场,也没有任何发明创造。赵普(宋朝)有目的地精读了《论语》世传他“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读书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决不能依兴之所致,漫无边际地畅游书海。有的人按照一定的目标学习知识,积累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精读了按照自己的目标精选的书籍,涉猎了与自己的发展目标相关的书籍,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另有些人却不得法,无目标无方向漫无边际地读,见到什么读什么,到头来,所学的知识杂乱无章,没有条理,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今天,知识浩淼无限,任何人凭借任何方法都无法穷尽。学海无涯,这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目标、发展方向、工作需要去读书。专深而不狭窄,系统而不杂芜,选择而不盲目地读书,建立切实可行的知识结构。不贪图学得多,而有目标地掌握一些有用的知识,否则,将会象法国哲学家狄镕罗说的那样,“企图无所不知的人,将会一无所知。”要想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对工作有所裨益,就不能漫无边际泛泛而读。“博学并不是智慧”。广收博采,埋头读书,诰首穷  相似文献   

4.
读后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影评、书评、剧评等分析评论式的文章,它一般只是就作品谈作品,如《一幅驰名中外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图——读黄传惕〈故宫博物院〉》,另一类是就原作的某一方面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看法,属于《××启示》一类的发挥式文章。这里要说的专指后一类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是“读后”之“感”。“读”是吸收理解,“感”是联想表达。“读”不清,“感”不  相似文献   

5.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6.
读书有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一点不假,书就是你最好的老师,人的智慧就是从读书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你会读书,总会发现书中有许多内容是你以前并不懂的。读一本书,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读一百本书,那你的大脑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书读得多了必然会帮助你提高写作能力。“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已为很多人所信服。那么,为什么有些同学读了不少书作文能力还是提高不上来呢?这与读书的方法不对有一定关系。正确的读书方法很多,因人而宜。但是共性的东西还是有的。一是读书不要“偏食”。只要是看得懂的内容都爱读;二是读书要用心。有人甚至废寝忘食,常常为书所迷;三是读书重意会,书中的人物、情节常常浮现在眼前;四是读书求效果。读后要知道什么是美与丑,学会怎样分辨善与恶,书像一扇知识宝库的窗户,展示了另一个美好的天地。为什么读了不少书作文能力还提高不…  相似文献   

8.
张景 《天津教育》2006,(11):20-2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人类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读书是最高尚的。“”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当我们的教师把一条条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格言送给学生的时候,自己是否感觉到离书籍的距离越来越远。据调查,有许多教师一年都不读一两本书;有许多教师的阅读习惯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的目光逐渐从书籍转移到网络;有许多教师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有许多教师不知道书该怎么读。教师读书问题已经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本期“的教育三人行”将围绕“教师读书”这个话题展开。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劝学诗,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更加敏锐。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优秀的“劝学诗”,如唐代韩愈的《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意思是:读书怕的是读不多,思考书中的含义怕的就是不真正明了;自认为学的已足够而不再自觉学习,已经学到了东西却不落实到行动中,这些都是读书人会犯的毛病。唐代颜真卿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陆九渊有《读…  相似文献   

10.
爱书小语     
如果想为自己风风火火的都市生活或是疲倦重复的农家生活打开另一扇窗,徜徉在另一个世界中,那么,读书吧。当基辛格不再担任美国国务卿时,他曾说过:“卸职以后最大的喜悦是不需要整天再看文件,可以读自己喜爱的书。”想不到,书籍对他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读人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看来,对读书人来说,除了读书本,还要读人生,读社会。书本和人生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的读书很容易变成死读书;忙碌的人生如果没有书本的温润,人的心地就会变得浮躁、狰狞。前人曾讥讽“刘项原来不读书”,虽然贵为帝王,但胸无点墨,刘邦是历代读书人从心底里最瞧不起的。还是黄庭坚说得生动:“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有人说读书人是社会的良心,这话其实是读书人自己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有很多人并不买读书人的账。不过,人总归要读点书,只有“书卷气”,才能让人远离“铜臭气”和“市侩气”。有一个问题已经争论很久了:读什么书,怎么读。我的主张是,读书不要划框框,定界限。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想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搞专业研究的,即使教语文,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语法专家或语言学专家,更不一定要成为作家。我自己的读书路数就是比较驳杂的。这种“杂”,对我大有好处,课堂上信手拈来的妙语,...  相似文献   

12.
读书笔记     
在寒冷的冬天,就要读暖暖的书。《一千亿种生活》便是这样—部“不可思议的魔力治愈故事集”,用七个充满异想的暖心小故事组成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有快乐,有痛苦,有迷茫,但在另一个人的生活中,他只担任着配角,充当着另一个人生活中的边角料。  相似文献   

13.
浪掷     
正开学的时候,我要他们把自己形容一下,因为我是他们的导师,想多知道他们一点。大一的孩子,刚从成功岭下来,从某一点上看来,也只像高四罢了,他们倒是很合作,一个个把自己尽其所能地描述了一番。等他们说完了,我忽然觉得惊讶不可置信,他们中间照我看来分成两类,有一类说“我从前爱玩,不太用功,从现在起,我想要好好读点书”;另一类说“我从前就只知道读书,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参加些社团,或者去郊游”。奇怪的是,两者都有轻微的追悔和遗憾。于是我想起一段三十多年前的旧事,那时流行一首电影插曲(大约是叫《渔光曲》吧),  相似文献   

14.
厚与薄读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眼界就会越来越阔,知识就会越来越丰,积累就会越来越富,于是书便越读越“厚”了———原来这“厚”是指装在脑子里的聪明才智。另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水平就会越来越高,理解就会越来越深,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于是书便越读越“薄”了———原来这“薄”是指书提供给我们的营养变成的知识才干,数学家华罗庚说:“书要多读细读,由厚到薄;然后总领全书,由薄到厚。”金玉良言!博与专读书要“博”。鲁迅说:“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博”方能开阔视…  相似文献   

15.
姜文轩 《小读者》2013,(1):49-49
第一,读书时要给书分个类,不要混为一谈,阅读分为知识型阅读、消遣型阅读、精神型阅读,这三类阅读都需要,不要贬低哪一类,但是要分清楚,混成一类很麻烦。第二,要读一流的书。第三,读书尽量不要多。“尽量少一点儿,多读经典,找适合自己的书读,将其留在脑中,最后把你们的书放在你们的心灵书架里,这样你就丰富了你的阅读。”第四,不读一下子看不下去的书。要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其实也是在寻找你自己。第五,读书其实只是一个跳板,最后要读的书可以成为自己的经历。要在阅读当中获得新的东西,让阅读成为享受。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一个小学生读了五、六年书,学了300多篇课文,可到毕业时仍然不知道怎样去读懂一篇文章:生字不会认,词语不会解,段落不会分,中心抓不住,甚至读了好几遍还不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假如你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坦诚地告诉你:过去的文章都是老师“讲”懂的,不是自己“读”懂的,离开了老师便“束手无策”。而老师呢,不少人都离不开《教书参考书》和《备课手册》,没有这类书上的“现成答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也感到步履维艰,因而出现另一个怪现象——面对一张小学语文试卷上一道并不难的“阅读理解”题,好几位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争得面红耳赤:你说分三段,我说分四段,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也喜欢逛书店,不知遇没遇到过下面这种“礼遇”?  当你站在书架前贪婪地翻看一本新上市的书,正看得“入港”,服务小姐冷青着脸相当不客气地大声喝问:“先生(小姐),这本书您要吗?”这时,就算你马上放下书抽身离去,哼哼,恐怕也躲避不及服务小姐带钩儿的眼神从你背上狠狠剜上二两肉下来。“只看不买”,别说人家服务员恨你,只怕连你自己都觉得的确“有点儿那个”。  那好,如果你抹不开面子,把想看的书都买下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一则囊中羞涩,财力不足;二是家里没那么大地方摆放。更何况现在同一学科同一类问…  相似文献   

18.
还是读书好     
最初读书,只是因为识了几个字,要用书本来印证自己不是文盲,是可以读几页书的人。一路读下去,到初中毕业时,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似乎读的书足够去应付任何层次、任何水准的探讨与交流,于是,便急于显示自己曾读过的东西,而忽略了许多不曾读过的文字与思想。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继续找很多书来读,读得懂的与读不懂的都用心去读。读得懂的,也许三番五次的品问之后,会有另一种体会;而读不懂的,我相信,终有一日会读得懂。哪怕一生只读懂一个字、一部书,那么,与浅薄便远了一个字、一部书的距离,这就是收获──这…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与学生和家长的接触中,每当涉及到申请美国大学的话题,通常会有两种现象:一类是学生和家长非常看重学校的排名,一定要读美国的名校;另一类学生和家长认为只要是美国的大学,哪一所都可以。这两种现象多半是由于对美国社会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了解不深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注重情智生态平衡,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阅读教学即为“绿色阅读”。“绿色阅读”,就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享受到体验的愉悦,探究的魅力,生命的活力,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一、在阅读中享受体验的愉悦小学生阅读的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例:师:打开书读,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恨。师:(板书:恨)这种恨表现在哪儿,练习朗读。生:(生读课文)师:(小结)拿——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拉——拿不动的用车拉;毁——拉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