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专的竹,“疏”,累加起来,不过几十株;但也不少,宿舍旁、教室后、水池边,都有。悄然独立。 师专的竹,“野”。三、五枝,或七、八枝,不经意地长在那儿,平平凡凡的。但,细细地看看,错错落落的,又觉得野得自然,野得脱俗。 师专的竹,“淡”。淡淡的黄,淡淡的绿,  相似文献   

2.
上《咬文嚼字》课在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赏析之后,在贾岛“推敲”的故事尘埃落定之后,咬文嚼字再次进入高潮———师: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诗《早梅》,其中有两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大家想一想,觉得这里填一个什么字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顿时炸开了———生1:千枝开。生2:万枝开。生3:三枝开。生4:数枝开。生5:几枝开。师:生1,你怎么想到“千枝开”呢?生1:因为唐人有诗为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嘛。(生笑)师:好,有道理。那生2,你也是这个理由?生2:是,不过这只是理由之一,我也有诗为证:“黄四…  相似文献   

3.
〔黄不拉几〕(形容词)形容又枯又黄。如:就这样,一棵小小的桐树苗。在“护林办”主任冯磊的办公室里长了起来,别看它黄不拉几的,却给这些沉沉的神仙洞带来了少有的欢乐。(《奔流》八四年五、六合期83页) 〔枝里巴杈〕(形容词)“巴”,衬音字。形容有角有棱的样子。如:我真奇怪,刚才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关于“支”与“枝”的用法让我颇为头疼。先是学生把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枝”写成“支”,接着我又为一道改错题“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只猎枪”(苏教版第十册第24页)而不知所措:课文《天鹅的故事》中清楚地写着“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支猎枪”(苏教版第九册第39页),教参上也清清楚楚地写着“只”改成“枝”(苏教版第十册教师参考用书第42页)。带着困惑,我打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寻个究竟——  相似文献   

5.
走出校园     
走出校园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风的和煦,雨的活泼,雪的轻盈……站在高山上,世间万物尽收眼底,张开双臂,深呼吸,拥抱梦想,拥抱自由……走出校园,我们会感受“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窃喜,“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浓浓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7.
一定有些什么,是我所不了解的。不然,为什么枯了的枝会重绽出绿芽,黄了的草可以汹涌地绿起来,谢了的花还能吐出新蕾,飞走的候鸟仍会飞回,花草年年重生,却无一枝一芽一朵一瓣抄袭旧作?  相似文献   

8.
也谈别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天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是辛稼轩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老老实实地描写他深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不掉文,不用典,完全用口语。这种词是最容易懂的。但是,第一句中的“别枝”,几乎使所有的注释家、欣赏家都堕入陷坑,没有能把这首词讲得完全正确。“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如果改成散文句法,就是“明月惊别枝之鹊”。“惊”是全句的动词。“别枝”呢?有人解释为“斜枝”,“惊起了睡在斜枝上的乌鹊”。有人解释为“横斜突兀的树枝”,全句的意义是说“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相似文献   

9.
找手机     
快要上课了,黄老师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于是,黄老师开始焦急地寻找起来。其实这时手机正在一旁偷偷地看着主人呢!它看见主人那寻找自己的样子忍不住笑开了。黄老师先推开一堆书本资料,没有;又拉开抽屉翻来覆去地寻找,也终没找到。黄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咦?难道我的手机穿隐身衣跑了?”她仔细回想着“:会不会我进办公室的时候随手一放,放在书橱里了呢?”黄老师立刻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向书橱……就在这时手机发出悦耳的响声喊主人“:我在这儿!”哈!原来黄老师的手机就在同学傅冥达的桌上呢!黄老师拿起手机高兴地说“:太好了,我终于找到我的手…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11.
纸鹤情书     
初三学生高小虎放学之后,被班主任黄老师叫到了办公室。黄老师冷着脸问道:“高小虎,你最近忙什么呢?”小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黄老师,我要努力学习,力争考出好成绩……”小虎的话还没说完,黄老师“啪”一拍桌子,打断他的话说:“考出好成绩?撒谎!”说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13.
在比喻的百花园中,有一枝奇葩,把人当动物写,含义尤丰,感染力极强,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妙不可言的功效。用于讴歌,味酣情溢。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句:“少年人如乳虎。”句中把少年人比作乳虎,热情赞美了中国少年的巨大声威和“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的勃勃英姿,从而展示了少年中国前途似锦的灿烂前景,这一比喻将作者对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一腔热血和殷切厚望凝聚其中。  相似文献   

14.
山顶上,长着一枝野玫瑰,翠绿翠绿的叶子随风飘舞,细细的茎衬托着火红火红的花瓣……它周围的小草、小花羡慕地对它说:“你好漂亮呀!”可是它轻蔑地说:“走远一点。我只和兰花、牡丹交朋友。”小草、小花把头扭向另一边。小蜜蜂、小蝴蝶也喜欢这枝野玫瑰。可野玫瑰说:“去!我只和天鹅、熊猫交朋友!”小蜜蜂、小蝴蝶生气地飞走了。  相似文献   

15.
也说“明月别枝惊鹊”●重庆永川水绍韩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前句中的“别枝”一词,名家所训分歧,致使句意不一。一、训“别枝”为“离别树枝”朱光潜先生云:“‘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  相似文献   

16.
于昌伟 《下一代》2009,(11):29-29
妈妈过生日那天,小玲用平时节省的零花钱买了三枝康乃馨。小兰问:“干吗买三枝呀,买一枝表表心意不行吗?”小玲说:“如果买一枝,第二天这枝花就会插在奶奶的花瓶里了。”小兰:“那么买两枝不就行了?”小玲:“妈妈会把第二枝花插在我的花瓶里。”  相似文献   

17.
晚饭过后,我和妈妈去散步。咦,好像有声音!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在锯小树苗的歪枝。小树苗不住地颤抖,好像在说:“好痛啊,好痛啊……”我不解地问妈妈:“老爷爷为什么锯小树苗的歪枝呢?”妈妈语重心长地说:“老爷爷把小树苗的歪枝锯掉,是对小树苗有好处的。”“那有多疼啊!”这时,妈妈严肃起来,说:“即使是痛,也要锯。小树苗的枝条长歪了,就必须锯掉,只有这样,小树苗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长大后,就会成为有用之材,给人类造福;如果小  相似文献   

18.
诗歌阅读之“法”,因诗而异,因人而异;异中也有同,本文讲的是“同”的一面,即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 一、整体观照,合目思之 一首诗是一棵绿树,有嫩叶,有露珠;有枝干,有黄莺……只有上下观察,远近扫描,方方面面,尽收眼中,才能看出这棵绿树的姿态、情味,最后概括其风度特征,这就是“整体观照”的结果;整体观照,也是为局部细究打基础。先看了总体风貌,再细究一枝一叶,就能比较准确地体察出“一枝一叶”所蕴含的情味,因此谈诗必先整体观照。“观照”不等于随便地“看”,它与“思”总是伴随  相似文献   

19.
菊花的雅称     
张沛 《语文知识》2004,(9):20-20
一、与开花时令相关的雅称傲霜菊花在深秋时节迎寒霜而开放,故有此名称。宋代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寒英唐代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烟含细叶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黄。”清代周亮工《墨菊》:“把得寒英色未伦,夕餐只认鞠通身。”  相似文献   

20.
中考作文各有致胜之道,但具体生动、笔底生花,却是重要一筹。如何把中考作文写得具体生动,让笔底生花?1.巧加修饰语先看三句话:①一枝粉笔。②一枝白粉笔。③一枝无尘的白粉笔。这三句话,①说明粉笔的数量;②还说明粉笔的颜色;③还说明粉笔的质量。一句比一句具体生动,原因是巧加了修饰语。所以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就要巧妙地加一些修饰语。如“老师”前面可加“和蔼可亲的”、“慈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