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7,(10):14-15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点。无数事实证明:现在的重大发现,大多已不是孤军作战的结果,而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引进合作性学习,重视合作性学习与独立性学习的融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折射出的重要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6,(11):14-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语文课程特点这一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必须看到,语文课程性质虽理论上有了定论,但如何实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不少老师来说,仍是个难题,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诸多偏向就是明证。反思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每次失误的主要症结不在改革本身,而在人们认识的片面和肤浅,行为的过激和盲从。“矫枉过正”,“物极必反”,真理前进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也许《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诀——寻求平衡,在平衡中深化,在平衡中突破。说得直白些,平衡就是不要绝对化,不要形式化;说得哲理些,课程改革要进入关系范畴的研究,把握关系的和谐。鉴于上述思考,本刊将连续推出结合了作者的教学实际,着重谈如何把握课改平衡的八个基本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想方设法,挖掘语文资源,开阔学习空间,增加语言积累,促进语言运用。在处理积累和运用的关系上,当前相当多的教师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增加了学生语言库存,但仅仅增加库存还远远不够,须采取措施,将学生的语言积累变成他们的积极库存,并使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结合,活跃因素,并使语言理解能在不断的盘活中增值。  相似文献   

4.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7,(12):15-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但综观教学现状,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少教师口语交际训练过多地依赖虚拟情境的创设,生活与语文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这里的同构和异构,是就教材而言的。同构就是正确地理解教材,运用教材,领悟编者的意图,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编者意图;异构就是沟通教材与学生的联系,在联系中拓展教材的广度和宽度,提高教材运用的效率。而从教学现状看,不少教师难以处理好教材同构和异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互相依存的两种学习方法,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引领他们亲历学习实践,亲历知识建构过程,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接受性学习,就在于根据学生  相似文献   

7.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6,(12):14-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课改曾如一股大潮向广大教师、学生涌来,可以说我们如饥似渴的吸收着新的理论和新的理念,并小心翼翼地践行着课改。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发现,新课改唤起了老师们更多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老师们的探究意识。也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了较好发挥,学生逐渐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了这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探究意识,学会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转变上: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广大教师积极尝试、探索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然而,现在人们言必提探究性学习,完全摒弃了接受性学习,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着力于深入研究两种学习模式的有机渗透,取长补短,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刚类型的教育形式: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探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强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的1999年.我们迎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经过艰苦的摸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语文教育理念到语文教育实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初步实现了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语文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了语文课程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善.正在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语文课程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等等。然而.“语文课程改革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审视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母语教学及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课改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内涵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以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引领学生寻找固着点,进行主动积极的认知构建.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难以想象,教者准备仓促,备课马虎,课上能出现必须达到的精彩;也难想象,只是按图索骥,实施教案,课上能形成出人意料的精彩。可见,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者智慧释放和学生潜能放飞的有机融合,应该是教者课前精心准备与课堂相机调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对话式教学”已成为霸权词语。如今有谁再提到接受性学习,很可能有些不合时宜,因为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种以知识的掌握为终极目的,忽略了人学习的特性,视学生为容器,使知、情分离,知、行脱节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的1999年,我们迎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经过艰苦的摸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语文教育理念到语文教育实践,均发生了很大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语学习方式的选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纵观各种学习方式,无论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还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或是其他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发现隐含在这些学习方式中的一些共性的东西。总结起来大致有三:1.语学习方式的价值指向都是语课堂教学;2.语学习方式的主体都是学生;3.语学习方式的目的都是实际的教学效果。这三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语学习方式的选择。因此探究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语学习方式就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一、两位教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一: 教师出示例题:一辆摩托3/1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相似文献   

18.
杨银萍 《教师》2010,(27):74-74
一、思考前不久南通市有效教学现场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刘桥小学轰轰烈烈地召开,我们都在思考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怎么才能做到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是指导行为的准则,但是俗语有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平衡的砝码呢?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研究、探索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倡导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它立足于语文学科,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是对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力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