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文以载道,道在其中”,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就与道德教育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是作者思想灵魂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承担着为更多的好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都要面对现实生活,教学生看社会、看人生。  相似文献   

2.
王静 《辽宁教育》2003,(4):45-45
古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当然,时代不同,“道”的含义也不同。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即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载道”是文章的职能,“传道”则是语文教师的天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后天在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无不渗透着德育。下面就以几篇课文为例谈一谈语文教学如何从小处入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倔强的小红军》一课通过小红军“骗”陈赓一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难,表现了两代人对革命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而且有许多描绘祖国山川的优秀诗文,为我们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把握语文训练序列,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恰当而自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概括几种渗透方法:1.析题阐义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窥测文章中心内容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挖掘其中的蕴义,可以使学生在析题中明理,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讲《白杨礼赞》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思考:文章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  相似文献   

4.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教材中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学生从中既能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德育教育贵在“渗透”“浸润”,如何将德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认为应该用活语文教材,充分挖掘课堂内外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才能加强德育的诗意渗透.  相似文献   

5.
雷明 《广西教育》2005,(1B):16-16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文以载道”的一篇篇文章,总是“文”、“道”交织在一起的。只能把德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扎扎实实提高的同时,也自然地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语文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文道合一,易于感染学生。如何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则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学科在德育中的最大特点是“文以载道”,整个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整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  相似文献   

7.
“文以载道”,原指文章本身是用来记载道理的。但在教学领域里,我认为还有一种“文以载道”,即教师所授的“文”必须“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道”,也就是必须渗透德育,关于这点,时贤之述备矣。在此,我只想就如何“载”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姑妄名之曰“渗透九法”,旨在引玉。一、正面析理法。有的教材文质兼美,如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现  相似文献   

8.
教学工作中,学科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关注,同时渗透教育也不断地发挥着它特有的德育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努力实践.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吃透语文课的特点,明确思想素质的渗透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指的就是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指的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讲"文"而不讲"道",还要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的分析,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思想认识.例如,巍魏的《我的教师》,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教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文章详略得当,条理分明,结构清楚,全面展现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也表现了学生对教师的爱.  相似文献   

9.
从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看语文德育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以载道”、“文以传道”、“文以明道”,没有一门学科能如语文一般,把德育的渗透结合得如此完美。作为学科整体教学目标的三大支柱——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德育浸润于其中,学生道德素养形成与否是检验语文教学实践成败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那么文章就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对写文章、评文章的要求是“文以载道”,即要求文道统一,这充分说明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素质教育理论也提出: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道德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文以载道”的要求,本身就确定了德育在学科自身的教学内容,教育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突出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国情教育,那么德育就有了新的特点、目的、要求、内容。就语文学科而言。既是“正中下怀”,又并非“老马旧路”。以前的德育侧重  相似文献   

12.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在新课改形势下,该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笔者就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多把“文以载道”的“道”理解为思想内容,“文以载道”的意思就成了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开展“两史一情”教育的形势下,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取得了一些进展。随着对这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就其中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谈些个人看法。一、既然解“文”就能通“道”,为什么还要强调渗透教育的目标意识? 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道”寓于字、词、句、篇之中,而选入课本的文章又都是文质兼美的,只要我们将字、词、句、篇讲清楚,学生不就自然领悟了其中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教育和感染了吗?为什么还要强调渗透德育的目标意识呢?  相似文献   

15.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是广泛深刻的,又是有限度的,而思想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属性,但并非全部属性,渗透德育只有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语文的教学特点出发,把握渗透德育的度,解决好渗透的途径,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坚持运用渗透的原则,充分发挥渗透的功能,从而达到“文”与“道”之间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材中,尽管用以粘合一篇篇、一组组课文的,是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和序列,但由于“文以载道”的文章“天性”和文质兼美的教材要求,其德育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怎样充分地而又恰到好处地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德育呢?笔者以为,从具体的实施过程看,关键是将语文德育引入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春风化雨课文,只是提供了语文德育的材料,教师即使具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综观我国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艺术,当代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  相似文献   

18.
<正> 几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由旧教材向新教材的过渡。在此期间,广大中青年语文教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语文教坛上涌现了“单元教学改革者”、“愉快教学创意者”,“思维教学创意者”,“段段清教学创意者”、“三阶五步复习设计者”……可谓“八仙过海,各有神通”,改革在突飞猛进。应当承认,每一种改革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是无论语文教材怎样改变,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语文教学都离不开它的长生果——德育渗透。“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德育是大势所趋,而语文学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特点又便利了德育的渗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本文,笔者从教学经验出发,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20.
一、寓教育于学科教学活动中在我国小学,学科教师、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往往“三职一体”,这便打开了开展中队教育活动的方便之门,即把课堂教学这个重要教育阵地包容在“大活动教育体系”之中。发掘学科教学的德育价值。小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除了“思品与社会”这些“德育专业课”外,小学语文亦具有明显的“文以载道”的特征,很多课文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如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池塘边的叫声》,教育学生要乐于助人,尽自己的能力为别人提供方便;人教版的《白杨》渗透了扎根边疆的精神,与支援西部、奉献西部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