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苇 《中国档案》2003,(12):46-48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席韩天衡,亲自制作了20枚方印,由江泽民主席送给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当时他说:“印章非常民族化,非常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追求,我感觉中国印章在最近若干年会愈来愈走向国际。”韩先生的预言在两年之后得到印证,2003年8月3日,一枚名为“中国印”的徽章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将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带向全世界。印章与档案也有着不解之缘。玺印产生之初,其作用就是一种凭信物。在历朝历代的档案中,印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档案局正在开展的“印鉴的保护与修复”课题研究,正是把印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理清中国档案印鉴方面的一些基本数据与发展规律,为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为了让读者对中国传统的印章篆刻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特意邀请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家85岁高龄的叶一苇老先生撰文,介绍中国的印章篆刻艺术。  相似文献   

2.
卜可 《兰台世界》2013,(22):124-125
<正>清朝末年出现了众多的雕刻艺术大家,使得篆刻艺术成为了继秦汉之后又一个繁荣的时期。吴昌硕先生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的篆刻艺术家之一。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大量参考了石鼓、砖瓦、封泥等文字的特点,在布局上凸显书法的意蕴,其虚实相生,蕴含深厚的功力,最终形成近代史上的吴派画风。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发端于金石篆刻,他曾说:  相似文献   

3.
刘江 《新闻天地》2006,(8):61-62
刘泽荣同志早年曾仿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一印成“视其印知其人”。今观刘君近作篆刻作品,可换一字:“但视其印知其人”,以作其印之评介。刘泽荣,字龙文,号无闲居土,别署江南一痕。1954年3月出生于湖南津市一个贫苦家庭。17岁时因“文革”而辍学入伍。14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他从小热爱书法篆刻,先后得到了高石农、韩天衡、张牧石等篆刻艺术名宿指导。对秦玺汉印用功最多,同时对明清流派印风及当代篆刻名家的优秀作品亦广收博取,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我对刘泽荣的了解是从他寄给我的资料中得知的。1998年,他把刚出版  相似文献   

4.
齐白石的篆刻生涯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他而立之年始学篆刻,初显个性;后仿赵吴,印风逐渐形成;衰年变法,敢于创新;年届七旬,仍效法秦汉,孜孜不倦,风格自成。  相似文献   

5.
1945年生人,工艺美术师。自幼喜好中国画花鸟人物,30年兼攻书法篆刻,没有停歇。人生一半时间在西北甘肃,一半时间在华中湖北。虽苦心攻读齐白石、吴昌硕,但在大师颜佛鲁老先生的指教下,金石风格自成一体,具有个人风  相似文献   

6.
苏淑娟 《兰台世界》2012,(19):46-47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印章艺术发展过程中,宋代印章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既层出不穷地涌现和产生出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又精密细微地记录和反映了点点滴滴的现实生活。一、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中国的印章艺术起源很早,制作印章的材料主要包括铜、木、石、金属、象牙、玉等,《史记.孝武本纪》  相似文献   

7.
我曾在外祖公王献唐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的时候,撰写过一篇有关献公书法艺术的小文。当时由于识见有限,所言多肤浅之辞。今值“王献唐、屈万里、路大荒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之际,仍试就自己一些不甚成熟的看法,求教于诸位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