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家在细节上花了很大功夫,如一个细小的动作、一种微妙的眼神,一句随意的言辞,一些特定的姓氏称呼等等。细细品味、咀嚼这些细节,我们能从中发现很多作家寄寓其中的意味。这些意味,对于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2.
《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通过样林嫂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以及它的“吃人”的本质。为了使这一主题表达得更深刻,鲁迅把祥林嫂安置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中,任随祥林嫂怎样挣扎,也摆脱不了这两难的处境。  相似文献   

3.
在“满天飞舞”的雪花之中,在“送灶的爆竹”声中,祥林嫂死了。她的死,引发了人们无尽的同情,这无尽的同情又转化为一颗颗重磅炸弹,向“吃人”的礼教轰去。  相似文献   

4.
徐松 《学语文》2000,(3):21-21
对《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分析,《教学参考书》上说:祥林嫂对封建社会给予她的种种迫害进行了不间断的抗争——即反抗。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祥林嫂为何要进行反抗呢?下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祥林嫂之死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里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受压迫、受剥削、受欺凌的妇女象征,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受尽磨难,受尽欺凌,饱受人间凉薄,在普天同庆的大年夜,孤伶伶倒毙在飘雪的街头。没人怜惜,更没人痛哭,只有“谬种”的诅咒。她是怎样落魄到这一步的?是谁、是什么导致了她的死亡呢?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关于《祝福》中祥林嫂最终是因何而死,不少教参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持冻饿而死之论;不少教师在教授该篇时也认为祥林嫂是在鲁镇人们的年终祭祀祝福声中因饥寒交迫而死,认为这样的结局能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从而加强小说的悲剧色彩,凸显小说揭露与批判的效果。乍听此论,似乎很有道理,但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小说,仔细分析作者在文中别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就会对这一传统观点产生质疑:祥林嫂真的是冻饿而死的吗?  相似文献   

7.
欣赏小说不能离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来探究一下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祥林嫂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她的死因,历来说法纷纭,各有说辞。本文综合各种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祥林嫂自身所体现出的性格,进行个人的理解与分析,其目的是想更真实更深层次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9.
10.
祥林嫂是一个在精神上、心灵上和肉体上遭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摧残和戕害的悲剧典型。她为了求得安稳的生存,摆脱悲惨不幸的命运,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不屈从的抗争。然而由于她的反抗缺乏自觉的阶级意识,有着自身的狭隘和时代的局限,最终也未能抗拒住巨大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意识对她的绞杀。  相似文献   

11.
"文本细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吸引了众多教师的关注。一次次的学习与实践,让教师对文本细读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陌生到了解,由排斥到接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既要让学生精心细品,又要让学生有宏观阅读。  相似文献   

12.
李林 《吉林教育》2004,(10):32-32
许多人往往觉得鲁迅的东西读不懂,是“茅坑里的臭石头应该搬掉”。但我们知道若与大师搏弈往往遭到拒绝不是因为人师的水平糟糕,而是我们还没有与大师对话的资格。同理,否定鲁迅先生不是不可以,但这还只是那些能够和鲁迅对话的人的权力。因此,读鲁迅的杂文也好,散文也好,尤其是读小说和散文诗,都应该首先具有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不断提升我们的欣  相似文献   

13.
祥林嫂因何而死,很多人将目光锁定在外因或表层的内因上,诸如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政、族、神、夫”四“权”的束缚;封建礼教观念的摧残;儒、释、道文化的吞噬……祥林嫂于是不堪重负,走向死地。但为什么这样的压迫就会导致祥林嫂的死亡,鲜有触及到精神层面的深度分析更别说对之加以辩论探察了。文章从人物形象、春天意象、作品氛围、题目反讽等多重视角予以透视,认为祥林嫂死于希望的被凌迟、被摧毁。在这个悲剧性的过程中,除了浇薄人情,炎凉社会,礼教观念的摧残,祥林嫂本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对自我生命希望的屠戮。这无疑延续了鲁迅对冲破生存“铁屋子”的庄严思考,还有对“致吾人于美善刚健”的深层叩问与探求。  相似文献   

14.
本课例侧重文本细读,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下列三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确定了“关键点”。朱老师一开始就提出了词中哪些写“赤壁”哪些言“怀古”这一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名篇,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采用。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害死的劳动妇女的典型。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历来没有统一的看法,新旧教参上也莫衷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同现行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说:“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秩序,她一点反抗性也没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着重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内、外两方面因素.其自身的原因在于从历史沉淀下来的稳固的农奴意识;社会因素则是她身边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对祥林嫂进一步的摧残.鲁迅在<祝福>里,既有"怒其不争"的批判,也有"哀其不幸"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祥林嫂心中的死结是由一对对的矛盾构成的。解开祥林嫂无法解开的结,就能深刻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就能进一步揭露封建礼教的欺骗性、虚伪性和残酷性,有力地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进而唤醒民众的觉悟。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传统包办婚姻的典型受害者。鲁迅先生没有简单的把这个人物作为批判吃人传统礼教的工具让她自生自灭,而是赋予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包括祥林嫂的"逃"与"撞"、祥林嫂的"捐"、祥林嫂的"疑惑",从为生存而反抗,最终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中国文学长廊中著名的悲剧女性形象。地辛酸坎坷的遭遇已家喻户晓。但是,中学教师在教授《祝福》一文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读到祥林嫂的遭遇时.不仅不为之流泪,有时还觉得可笑。对学生此时的发笑,很多教师都摇头叹息,认为现在的学生情感太冷漠,那么.让人同情的祥林嫂为什么不能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56):57-58
纵观现今小语教师解读文本的现状,分析出症结所在,从三个方面提出深入解读文本的策略:第一,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与编者的意图,品味文本主旨;第二,以多种视角细读文本,获得文本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第三,揣摩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