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水平专业羽毛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与力量、爆发力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浙江省运动队16名女子运动员和15名男子运动员为测试对象,通过实验测试运动员的各项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不同水平运动员的指标差异,通过线性相关方法分析专项移动能力与力量、爆发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水平女子运动员下肢力量(IMTP)、反向纵跳与羽毛球掷远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女子运动员的左右摸边与下肢力量(IMTP)的相关性最高,呈负相关性,与反向纵跳(CMJ)、半蹲跳(SJ)、跌落跳(DJ)和30 m跑相关性较低;男子运动员前抛实心球与下肢力量的相关显著性最高,其次为四点摸线与跌落跳的相关显著性较高,较低的相关性为四点摸线与半蹲跳、30 m跑。结论:健将级男子与女子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高于其他级别运动员,其中下肢力量最为显著;运动员下肢力量、爆发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专项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7人制橄榄球运动员(以下简称“球员”)灵敏表现与感知决策、冲刺速度和下肢肌肉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30名上海市球员(14男,16女)为研究对象,通过Y灵敏(Y reactive agility)、Y变向(Y pre-planned agility)、30 m冲刺、反向跳(countermovement jump, CMJ)、静蹲跳(static jump, SJ)、下落跳(drop jump, DJ)和等长大腿中部拉(isometric mid-thigh pull, IMTP)测试分别对其灵敏、感知决策、速度、下肢爆发力和下肢力量进行测评。结果:1)球员的灵敏表现与感知决策能力呈非常高度正相关(r=0.748,P<0.01),与0~5、0~10和0~30 m冲刺表现呈高度正相关(r=0.536~0.641,P<0.01),与CMJ高度、SJ高度、DJ高度和反应力量指数(reactive strength index, RSI)呈高度到非常高度负相关(r=-0.547~-0.729,P<0.01),与峰值力,相对峰值力,在0~100、0~150、0~2...  相似文献   

3.
超等长练习机制与跳深训练法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超等长(Ploymetric)收缩机制的研究回顾,提出了训练对象的力量基础、训练水平、体重、训练负荷等差异决定了超等长训练方式的特殊性。跳深作为发展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一种超等长练习的代表,其高度选择、动作的变化、负荷强度等可变因素必须与具体运动专项相结合,遵循区别对待原理,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负重超等长训练对篮球运动员下肢力量的影响,包括下肢最大肌力(MVC)、起跳速度、下肢爆发力、发力率(RFD)、纵跳高度等.结果显示:负重超等长训练能有效发展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提高起跳速度及腾空高度,改善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升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5.
将16名青少年网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训练干预前后下肢最大力量、垂直纵跳、立定跳远成绩,以及马格利亚-卡拉门测试数值。结果显示:高翻练习对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对下肢垂直爆发力、水平爆发力及短时间内输出最大功率能力提高效果显著。结论:高翻练习对提高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8名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游泳运动学院的一级游泳运动员进行陆上瑞士球核心训练和水中瑞士球核心训练,探讨水中瑞士球训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和运动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8周陆上和水中瑞士球训练均能显著提高优秀游泳运动员躯干力量、背肌耐力和身体平衡性,改善运动员陆上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进而改善游泳运动员力量传导的效率,促进躯干和上下肢之间力量的有效转移,提升打腿和划手的效果,提高50 m自由泳运动表现;两种训练对运动员柔韧性和功能性表现无显著影响;水中瑞士球训练对各测试的提升幅度和RPE强度上均高于陆上瑞士球训练,且水中瑞士球训练手段可以更有效提高游泳运动员的50 m自由泳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7.
<正> 许多游泳运动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无法在爆发式动作中,例如在出发和转身蹬壁时充分利用腿部肌肉力量。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运动员腿部肌肉力量很大,但缺乏在爆发性工作中充分利用腿部肌肉力量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一种训练来沟通肌肉力量与爆发力之间的联系。这种训练方法必须经济可靠,易于实行与调控,还应实用有益,风险小。幸运的是确实存在这么一种训练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应用到陆上训练中去,这就是超量等长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总结不同运动干预诱导激活后表现增强(PAPE)的相关研究,为制定适宜的PAPE诱导方案提供参考与启示。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CNKI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后共纳入71篇。结果:涉及的运动干预包括深蹲、奥林匹克举、臀推、硬拉、腿推举、飞轮抗阻训练、超等长跳跃、阻力冲刺跑、全身振动训练、可变阻力训练、聚组训练、血流限制训练12种。结论:以冲刺PAPE为诱导目标时,适宜采用臀推、阻力冲刺跑、高翻以及超等长跳跃;以跳跃PAPE为诱导目标时,适宜采用自由重量深蹲、等长深蹲、分腿蹲结合血流限制训练以及跳深和负重蹲跳;力量水平高的运动员适宜采用全幅度运动方式以及等长深蹲;力量水平低的运动员适宜采用半幅度运动方式、固定器械腿推举以及全身振动训练;适宜将可变阻力训练和聚组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相结合应用于复合式训练中;飞轮抗阻训练和血流限制训练无需大重量器械即能对机体有较大的刺激效果,可用于赛前激活方案中。  相似文献   

9.
将16名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随机分为聚组训练组与传统力量训练组,设计为期6周的杠铃深蹲试验,采集2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深蹲最大力量(1RM)、30 m冲刺跑、原地纵跳CMJ(无摆臂)等数据,探究深蹲聚组训练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影响。结果显示:6周深蹲训练后,聚组训练与传统训练对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均有显著提高,传统训练提高幅度优于聚组训练,其原因可能是传统深蹲训练代谢物的累积效应使机体适应性增强;CMJ纵跳、30 m冲刺跑成绩聚组训练均优于传统训练,聚组训练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效果更佳,其原因是聚组训练组间加入短间歇,能源物质得以恢复,使运动员训练时动作速度和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完善和探索新的、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利用Kislter测力台,运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结合运动生理和生物力学知识,将一种新的负重振动力量训练法与超等长跳深练习法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采用两种训练方法训练的篮球运动员的自由纵跳(CMJ)、下肢快速力量指数和完成杠铃蹲起规定动作出现疲劳时间的测试分析,发现负重振动练习对发展运动员的下肢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较超等长跳深练习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旨在为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选取16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人。对照组采用下肢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实验组采用下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训练时长为8周,每周3次课,每次60min。训练前后对反映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原地双脚起跳摸高、助跑单脚起跳摸高、"T"字折返跑和30m冲刺跑指标进行测试。结果:经过8周的训练,对照组各测试指标成绩均有提高,其中立定跳远、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有非常显著提高(P<0.01),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有显著提高(P<0.05),"T"字折返跑和30m冲刺跑成绩提高但不显著(P>0.05);实验组的立定跳远、原地双脚起跳摸高、助跑单脚起跳摸高、"T"字折返跑和30m冲刺跑成绩均有非常显著提高(P<0.01)。实验后实验组各项爆发力测试指标的成绩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均可以提高青年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比传统抗阻力量训练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同一项群训练的迁移理论,验证INT对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20名平均年龄18岁的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EG)和对照组(CG),对EG受试者进行8周,每周3次,每次90 min; CG受试者进行8周传统力量训练,每周3次,每次90 min,在实验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下肢爆发力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训练干预后,EG与CG受试者相比,助跑垂直纵跳、垂直纵跳、单脚侧跳和立定跳远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研究结论:INT训练能够对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建议:在球类实践或训练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抗阻训练、超等长训练、动态稳定训练、速度训练和灵敏训练等与专项技术运动相结合,提升在比赛中的专项动作效率,使INT训练的综合效果能直接运用到比赛所需的技战术动作模式中,为运动员训练效果的专项化迁移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动态平衡能力两侧差异与踝关节非接触性扭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18名男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9.03±2.02)岁]进行单腿下蹲跳高度、单腿跳距离、单腿三连跳距离以及星型偏移平衡测试,并计算每项测试中下肢两侧的表现差异。随后,对受试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观察,记录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的发生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追踪期间,共有23人出现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单腿下蹲跳高度两侧差异增大显著增加了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风险(每增大1%,校正后OR=1.050;95%CI:1.016~1.084;P=0.003)。单腿下蹲跳高度两侧差异14.16%被确定为预测男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的最佳临界点(差异≥14.16%vs.<14.16%:校正后OR=5.089; 95%CI:1.996~12.974; P=0.001)。结论:单腿下蹲跳高度两侧差异可应用于评估青少...  相似文献   

14.
王明明 《新体育》2023,(2):28-30
三级跳远考察了运动员专项跳跃能力和下肢爆发力,为了提高青少年运动员三级跳远水平,本文选择了深圳市宝安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50名青少年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分组进行常规力量训练和跳深训练,通过为期20周的训练后,观察两组运动员三级跳远成绩,得出跳深练习有助于提高运动员三级跳远水平的结论。另外,本文也对如何有效策划跳深练习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蹲踞式出发(Track start,TS)和抓台式出发(Grab start,GS)这两种技术占据了当前竞技游泳运动台上出发的绝对主导地位,也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尽管对此有相当多数量的研究报道,然而,并没有形成一些结论性的意见.基于"200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和"2008年全国游泳锦标赛暨全运会选拔赛"的决赛结果,对两种出发技术进行探讨,分析这两种出发技术对出发反应时间和出发效率(到达15 m线时间)的影响.分析结果揭示,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反应时间在大部分项目上具有显著优势.总体来说,出发效率也表现出蹲踞式优于抓台式的趋势.我国游泳运动员中,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的男运动员比例占多数,而女子运动员则绝大部分采用抓台式出发技术,建议游泳运动员应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介绍速滑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力量的训练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有效地发展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可采用杠铃练习,如:推举、半蹲、深蹲以及蹲跳等,通过不断增加机体的负荷量,发展上肢、肩带、躯干及下肢肌群力量。  相似文献   

17.
浅析澳大利亚奥运会游泳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伟 《游泳》2002,(6):18-25
体育项目的训练都必须有一种最佳的力量训练标准,游泳也不例外。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为了能够成功地达到奥运选手的运动水平,必须要保证有良好的年度抗阻训练计划,用以保持或提高自身的力量水平,减少损伤的发病率。对于奥运选手来说,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学院有两个原则性、针对抗阻训练的设计目标:第一,针对重点队员发展他们的力量;第二,对那些肌肉平衡能力弱和先天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减少他们受伤的机率。近几年来,“伤病的预防”已被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原理上它能使游泳运动员在限制由于训练过度和其他陆上训练引发伤病的同…  相似文献   

18.
等长力量训练等长力量与肌肉群充分伸展和收缩的等张力量不同,它以静力形式克服静止状态的阻力,例如墙壁、同伴对抗、重物或自身重量等。对股四头肌进行等长力量训练,是提高低姿势滑行能力所必须的基本要求。训练中肌肉一次性收缩时间应达到最大程度(完全耗尽)。艾·海登具有非凡的等长力量,有一次,他做45秒静蹲接10次蹲跳连续作业超过半个小时。他在比赛和训练中所表现出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19.
跳深练习对增加运动员腿部爆发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跳深练习是力量练习中的一种肌肉的超等长练习,很多教练员认为这种练习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腿部爆发力和弹跳能力,因此将其作为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手段。但是也有很多研究表明,这种练习的效果并不优于其它一些发展腿部力量的练习,而且跳深练习还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肌肉损伤,建议教练员在选择这种练习时要慎重,特别是面对训练水平较低的青少年运动员。  相似文献   

20.
不同负重超等长练习下肢各关节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负重超等长练习髋、膝、踝关节平均净关节力矩,比较下肢各关节的贡献度,探讨不同负重超等长练习对下肢各关节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影响;方法:对16名篮球运动员进行不同负重的下肢超等长练习,采用VICON和三维测力台采集不同负重超等长练习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并经标准逆向动力学计算下肢净关节力矩;结果:无负重超等长练习膝关节贡献度最大,加裁不同负重后的超等长练习髋关节贡献度明显增加.关节贡献度的升高与负重的增加并无线性关系;结论:无负重超等长练习优先发展膝关节肌快速力量;低负重超等长练习主要发展髋关节肌肉绝对力量和爆发力;较大负重超等长练习主要发展髋关节肌肉绝对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