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宇 《今日科苑》2005,(2):34-34
国家天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表示,首个由中国人研制的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空间太阳望远镜将于2008年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将全面参与全球科学领域最尖端的太阳探测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我国科学家在太阳高分辨力观测领域屡创佳绩:2016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了当时世界上通道数最多的太阳大气多波段层析成像系统;2020年初,该所又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套2米级太阳望远镜。这也是美国4米太阳望远镜DKIST正式运行之前国际上已建成的最大口径太阳望远镜。如果太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家正为设计中的巨型太阳望远镜选址。这一口径为8米的地面望远镜可望在未来20年的"探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巨型太阳望远镜计划推动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观测基地主任、总工程师邓元勇说,目前国内太阳研究界已经启动了"西部太阳选址"计划,  相似文献   

4.
位于怀柔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怀柔观测站的太阳磁场望远镜于1987年投入观测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太阳耀斑出现在0.5至2小时之前的HB多普勒速度场反变线红移一侧等大批观测资料,在世界上首次与美国大熊湖天文台开展了“日不落”联合观测(即利用中美时差,对太阳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观测),自1988年以来,平均每年进行4次联合观测。并与日本国立天文台、京都大学飞弹天文台、前苏联克里米亚天文台等也进行了联合观测,自1990年以来,该站学术带头人艾国祥研究员已4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引起良好反应。1991年7月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1次大会第10和第12委员会上做“中美合作的磁场研究”特邀报告,这在中国太阳物理学界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云南科技管理》2015,(6):78-79
<正>1项目简介云南天文台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又名红外太阳塔,简称NVST)是我国最近研制成功的大型地面光学及近红外太阳望远镜,其有效口径为0.99 m,真空窗直径达到了1.2 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真空望远镜,也是以云南为中心的8个时区内(120度经度范围)唯一能进行亚角秒级高分辨率观测的太阳望远镜,其主要科学目标为:突破太阳大气高空间分辨率成像和光谱观测的技术难题,在0.3~2.5μm波段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和多波段光谱观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新研究有望破解日冕高温之谜太阳光球表面温度约6000℃,而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却达上百万度。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报告,为这一未解之谜提供了有力解释。研究团队利用美国大熊湖天文台1.6米口径的古德太阳望远镜对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09,(3):44-44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承建的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合作项目——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系统工程已经正式启动。这架望远镜选址上海天文台松江佘山基地,计划于2012年年底建成.届时将成为亚洲最大、国际先进的全天线可转动的大型射电望远镜,不仅可以很好地执行探月二期和三期工程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定轨和定位,以及今后我国各项深空探测任务.还可以在天文学研究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台望远镜建成后,按其口径大小在全球可排第三.仅次于美国的110米口径望远镜和德国的100米口径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天体的无线电波.确定遥远天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方成院士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座太阳塔(塔式太阳望远镜的简称)的研制。该太阳塔定天镜口径60厘米,配备有特色的三波段CCD二维太阳光谱成像系统,开辟了国内CCD二维光谱研究的新领域。太阳塔的太阳光谱仪是目前我国口径最大、性能最好的。该成果曾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利用太阳塔取得了一大批宝贵的观测资料,其中1991年10月24日白光耀斑光谱观测的时间分辨率(5个波段同时,5秒)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高的,首次观测到耀斑红外连续辐射增强,还有一批耀斑脉冲相和日珥的多波段两维光谱资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05,(8):45-45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已自主研制成功首台空间太阳望远镜,并计划于2008年射人太空。这台中国造“哈勃”望远镜近日通过了权威部门的验收。据介绍,目前遨游太空的空间望远镜全部来自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发达国家。这些“太空眼”使天文学家得以发现了一个更为深邃、久远的宇宙。中国造“哈勃”望远镜将装载在人造卫星上,围绕离地球约73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设计运行寿命为3年。它的主要科学任务是研究太阳磁场、太阳大气的精细组成、太阳耀斑,并提供太阳活动预报。  相似文献   

10.
正SKA是"平方千米(射电望远镜)阵列"的简称。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巨大口径的望远镜,而是数千个较小的探测装置组成的阵列,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信号采集面。这些天线将分布在多个地区,它们的探测结果可以汇总起  相似文献   

11.
广闻博见     
我国最大近地天体望远镜在盱眙启用我国目前最大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日前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基地启用。专家预计,该望远镜投入使用后,未来20年内可发现500至1000颗穿越地球轨道、有可能给地球带来危害的近地小天体。该镜为通光口径1米,球面反射镜1.2米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具有强光力、大视角的特点。这台望远镜国内最大,在世界同类型望远镜中名列前五位。实验鼠有了人类免疫系统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成功地为一只老鼠进行了移植手术,使其获得了一个人类的免疫系统。使用这种实验鼠获得的研究成果将更适用于人类,将为诸如开发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西藏科技》2005,(1):53-5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艾国祥近日在拉萨透露,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天文台战略选址已初步框定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和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器研制中心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我国正为下世纪积极开展深层空间探测和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其内容包括用太阳望远镜观测太阳系的活动和发射“近地双卫星”以弥补欧空局的“星团二号”在探测地球附近某些领域的不足等。前不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袁家军在一次空间技术研讨会上说,下个世纪,月球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和深层空间探测的一个重要热点。科学界开展月球探测的主要目标是使人类再一次登临月球,并在其上建立永久性的居住基地。下世纪的前十年,科学界的任务是绘出月球的地形图并探测其内部结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天文宇宙     
正太阳针状物的产生机制和加热过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田晖教授与合作者利用大熊湖天文台1.6米口径太阳望远镜和空间太阳观测卫星提供的数据,在日冕加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揭示了太阳针状物的产生机制和加热过程。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研究发现不同极性磁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针状物的产生紧密相关。这些针状物通常产生于太阳上一种对流单元边界处的强磁场区域(称为网络组织)附  相似文献   

15.
欧洲科学家和科学资助机构发起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在未来20年中集中资源.优先发展他们支持的天文项目。欧洲天文学机构11月25日发布ASTRONET计划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正好是欧洲航天局(ESA)部长级会议开幕的时间。ESA成员国要研究解决今后如何投资太空项目的问题。几个大型的ESA项目——如由一系列地球观测卫星组成的哥白尼项目和火星探测计划——已经面临资金困难。ASTRONET的首要任务是“欧洲极大望远镜”(E-ELT).这是一个口径达42米的望远镜.将成为最大的地面望远镜。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年科技》2006,(11):10-13
在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大型望远镜中,位于西班牙加纳利群岛拉帕尔玛岛上的瑞典1米太阳望远镜(swedish 1- meter solar Telescope)并不以大见长,但它的确是目前欧洲最大的太阳望远镜。这台望远镜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太阳物理学院设计建造。使用某种能够抵消大气层对天文图像的模糊作用的技术,它能够让我们在这张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的超近距离太阳黑子照片中,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观察到太阳的暗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4):315-316
我国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2007年5月12日在中科院/云南省丽江天文观测站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我国及东亚地区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随着这架口径为2.4米的望远镜投入使用,丽江观测站将成为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天文观测基地,每年可容纳数十项具有先进水平的天体物理课题在此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方成 《中国科学基金》2003,17(4):231-234
1 中法太阳物理研究的基本概况1.1 快速发展的我国太阳物理研究 20年来,我国太阳物理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人才培养、实测到理论研究的较完整体系。我国先后建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太阳观测设备,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磁场望远镜,中国科学院太阳射电宽带动态频谱仪、南京大学口径60厘米太阳塔及其两维多波段成象光谱仪、紫金山天文台近红外多波段两维光谱仪、云南天文台Sokes  相似文献   

19.
现安放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2.16米望远镜,于1958年开始设计,1989年安装落成,是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2米级光学望远镜,也曾是远东最大口径的望远镜。2.16米望远镜的建成使得中国天体物理学研究进入光谱研究的领域,观测能力扩大到了银河系外,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建造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天文学,尤其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梳理这段时期中国希冀拥有自己的2米级望远镜发展天体物理学的梦想,再到大跃进期间变成"自力更生"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这架当时技术上难以达到的望远镜的过程,探讨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对作为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的天体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位于夏威夷的DKIST预计于今年完工,届时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望远镜。今年初,它小试身手,捕捉到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太阳表面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