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比是法国现任教育部长。根据他的提议,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一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教育改革法令,这项改革被称为“哈比改革”。“哈比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现代化生产对各级各类劳动力的要求,把相当大一部分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引导到职业技术的道路。“哈比改革”主要内容有: 一、改革学制。学生的入学与升级,不受严格的年令限制,强调根据个人的智力发展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而定。二、改革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调整学时,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政策的变化最能体现出其对于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追求:从确立统一课程政策到出台分权政策、从实施“方向指导”到确立“课程共同基石”政策,从重视学术性课程到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公民教育,无不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儿童享有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法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更多地是一种新的东西对已存在的东西的叠加,人们期望已存在的东西逐步消亡,而不是简单、单纯地取消它。”[1]20世纪法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演进主要…  相似文献   

3.
陈小玲 《教育导刊》2003,(10):22-24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而学校就是实施课程的基本单位。2002学年,我们学校开展了“现代化小学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实验,开始了对新课程的实验工作。由于我们积极开展新课程实验,后来,被确定为广州市课程改革试验点。通过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一、深刻认识课程改革在学校发展中的现实意义(一)课程改革是一个机遇1995年到2001年的六年间,我们学校开展了题为“现代化小学教育模式的探索”课题实验,努力构建现代化小学的办学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环境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当中…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材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是进一步深化高职教材改革的突破口。上海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于1998年9月正式启动,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首批课程改革的基础学科:土建、信息与电子、经济与管理等四大专业门类、32门课程教材已于近日完成编写工作。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一)基本思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一流城市,必须率先建成一流教育”、“各级各类职…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推进,事关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从全球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从注重传统科学教育到重视科学技术应用、注重科技和人文融合,再到日益关注核心素养的历程,呈现出关注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改革、注重课程的大概念引领、推动课程数字化改革、走向课程设置个性化及推进课程评价现代化等共同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九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走向纵深,在保持与世界同向并行的同时,又展现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实践智慧和价值愿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协调社会需求、知识体系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确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质量标准,以跨学科、实践和探究为抓手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动力提升课程智慧化水平,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保障课程实施,以多元评价体系为杠杆推动课程治理现代化等六个着力点,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6.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模式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可接受程度和成败。除了以政治权力为杠杆、着眼于零碎的修补式小改小革的“非系统渐进论”以外,课程目标的确定模式主要有2种: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如何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类型、层次、数量和质量上适应即将到来的21世纪,需要进行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重大、迫切而深远的工作之一。 课程体系的改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改革现行课程结构,二是改革课程内容体系。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是职教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具体地说,就是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现现代化,同时面向世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和成果,而且面向未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上,要强化“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本科生培养改革,主要从课程类型、课堂教学方式、打造课程思政和学生层面等着手,落实“金课”和“双万计划”建设,从而培育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医药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医科”的博学、精术与厚德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主要依靠学”的教育.它是一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更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门新型课程,也是课程改革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三次大的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是建国初期进行的,其主要内容与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废除了不少旧课程,充实了新课程,编定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使学校课程纳入了社会主义轨道,因而形成了全国“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把培养“现成的专家”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的目标。第二次课程改革,是1958年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精简课程,强调课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好地为政治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课程改革,其主要目标和内容是课程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就是“校本化发展”,它是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是新课程理念的延续、发展和体现,本文就此谈谈理论与思考。一、如何理解“校本化”“校本化”可以借助对“校本”的理解来理解。“校本”为舶来品,英文中“校本”为school-bastd,中文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即校本。华东师大的博士导师郑金州教授的观点,从三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一切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课程改革中出现…  相似文献   

13.
综合课程是当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也是和广大教师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问题,综合课程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那么,什么是综合课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认识是: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对原有分科课程采用合并方式组成的新课程。综合课程是世界课程改革、课程现代化的潮流;综合课程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在目前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认真贯彻“三个面向”精神,积极研究我国90年代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问题,不仅要对我国40多年来,特别近十几年来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而且还应当对外国近10~20年来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动向加以研究。本文主要对日本、苏联、德国等发达国家70~80年代以来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情况和动向作简单介绍,目的在于为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与最优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校本课程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无疑是我国课程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地方本位、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被提到议事日程,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的重大创新。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一、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1.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问题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问题,我国学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提法:一种提法称为“校本课程”;第二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三种是“校本…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开发”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策略,它最初是针对1960年代盛行的“新课程运动”或课程现代化运动中所采取的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模式和策略的局性性而采取的弥补措施。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理论与实施积累后,逐渐形成一股大的课程革新思潮。认真研究以美国的施瓦布和英国的斯腾豪斯为代表的“实践课程模式”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新任务、新思路、新对策。必须要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创造性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三个面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现代化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教育要全面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二是要改革教育,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学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改革,逐步实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对落实“两基”和“两全”起到巨大作用。但是,这一课程体系与课程现代化的标准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改革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课程类型等方面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和改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次改革是建国以来理念最新、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一、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抵触情绪的主要表现(一)对新课程改革的消极态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消极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过程等方面有不正确的看法,不能掌握其真正的内涵;二是对课程改革的消极情绪。有调查显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积极乐观态度,表示支持并主动适应者仅占4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