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难得散淡     
钱谷融先生有一本散文集《散淡人生》,收入他大学时的文章。在这本书中,他常爱引用京剧《空城记》中诸葛亮的一句唱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后来在给学生编的散文选写的序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电视剧中有两句唱词:“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描述的都是物体经过镜面反射而成的虚像.我就是利用这两句唱词引入课题“光的反射”的,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了“虚像”一词.但此时的教学重点是“光的反射定律”和“虚像与物体对称于镜面”.在“光的折射...  相似文献   

3.
一、仿关键句对关键句进行仿写,不仅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课文思路,深入地理解文章意蕴,而且可以从中揣摩出起承转合的技巧和升华主题的方法,从而在自己的作文中合理地借鉴利用。如针对《琐忆》中的关键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仿写题:“请你模仿《琐忆》开头的写法,为另一位自己较为熟悉的伟人的《琐忆》开一个头。”学生的表现相当踊跃:诸葛亮有两句诚挚的表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许身社稷的誓…  相似文献   

4.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旧版本初中语文第六册《隆中对》这课在“好为《梁父吟》”句中有如下注释:“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那么,《梁父吟》的内容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诸葛亮又爱唱《梁父吟》呢?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原籍琅邪阳都人,即今山东沂水县南。父亲名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诸葛亮少年时就在山东老家跟父亲住在一起,度过了黄金似的少年时代。父亲死后,他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依附刘表。不久,叔父诸葛玄死,诸葛亮遂与弟诸葛均迁居南阳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义的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这句名言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也是杜甫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杜甫曾用多首凭吊诗篇,抒发他对诸葛亮的衷心敬慕,表达他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蜀相》一诗亦如此。  相似文献   

6.
张颖 《语文学习》2023,(1):14-16
<正>学生梳理完《出师表》的字词注释和文章脉络后,我以文章中最后一句作为思维的撬动点,引导学生重新咀嚼文本,领悟诸葛亮的老臣心。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不知所言”是什么意思?生:“不知所云”是指不知道说了什么,形容一个人说话逻辑混乱,表达不清,语无伦次。师:刚才同学解释的是“不知所云”的意思。这个常用的四字词,恰好就出自《出师表》的“不知所言”一句。不过,诸葛亮是否真的如同学所说的那样语言混乱、语无伦次呢?  相似文献   

7.
“你们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吧?”眼镜叔叔问,“但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诸葛亮!”孩子们说。“对了,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眼镜叔叔说,“诸葛亮是千百年来一直受人景仰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谁,只要提到了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相似文献   

8.
你知道吗?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一语出自何处? 《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中,阿Q想到‘我也投降革命党了’以后,未庄的人都用惊惧的眼光看他,他有点飘飘然,得意之中唱道:‘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这一句唱词原是绍剧《龙虎斗》(一名《下河东》)中呼延赞的一句唱词。龙指宋太祖赵匡胤,虎指呼延赞。当赵匡胤御驾亲征河东刘钧时,用人不当,把刘钧的降将欧阳方任为统帅,而把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呼延寿廷派为先行官,后来,呼延寿廷为欧阳方所害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相似文献   

10.
插曲     
《三国演义》第104回写诸葛亮死讯传至蜀宫,“多官无不哀恸”,在这里就有一“插”,写后主之母———吴太后“也放声大哭不已”。一个功臣死亡,全国上上下下的悲痛本不足怪,吴太后是诸葛亮的上级,又是女人,稍一讲“礼数”都不能对臣下之死而哭。而作者偏插入了这个细节,就这一句,把诸葛亮的人格力量充分表现出来了,把死者的份量表现出来了,无须大加褒扬,大加歌颂,还有谁会不知道诸葛亮的人格呢?插得让人心服口服。电影《黄河绝恋》就有一插,小花花趁日本人洗澡的时候捉了那么多虫子放在鬼子的裤子、鞋子里面,当看到鬼子被虫子咬得嗷嗷大叫时,…  相似文献   

11.
读汪曾祺的小品文,“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汪曾祺小品》自序。这一感受可以从他的《胡同文化》一文里获得印证。在这篇小品文里,读者在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地和作者的心态保持一致:胡同文化中最核心部分就是北京人于散淡平和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忍”的精神状态。诚如作家所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其具体表现形式就在于面对现实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了表明这一观点,作家举了戏剧家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一句台词:“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不仅如此,作者还举出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12.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三国》的后半部就是一部诸葛亮传。这样的人物也一定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所以《三国》花费了较多篇幅来安排“三顾”这一情节,虽是与正史有很大不同,但却可看出文人对人情世故的看法。这里首先要提到另一个人:徐庶。他和诸葛亮都满腹才学、胸怀大志,却未遇明主,只好隐居乡野。他采取了与孔明不同的出山方式:向刘备自我推荐。于是想尽办法引人注意,先打扮得仙风道骨,接着用奇谈怪论试探刘备,再放声高歌曰:“天地反反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怀的是周瑜,大概多数人都不会怀疑。但仍有个别学者认为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这几句是对诸葛亮而发的,因为“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的衣著。把这几句撇开周瑜转向诸葛亮,严重地破坏了词中所怀人物形象的完整性,苏东坡决不会这样写,因此这几句说的必然是周瑜。赤壁之战孙刘一方指挥战争的主角是周瑜,不是诸葛亮,这是历史的事实。词本身也直接点明了所怀对象。上片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片开头就说“遥想公瑾当年”,所以怀的只是周瑜是不成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草船借箭》一文中心句辨析熊兆锐汪滨海《草船借箭》一文故事情节惊险动人,叙述语言准确,结构严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篇。但我们发现不少同志认定该文的中心句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并强调重点词是“神机妙算”。我们认为此句作为...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但是,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第一,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入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决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53岁病死,自然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聪明吗? 第二,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位置对换一下,这…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四十回写行酒令,黛玉有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此语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但与原文有明显不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注释说:“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系改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中张生唱词:‘纱窗外定有红娘抱’而成。”是谁改的呢?注文中没有说。看来是指小说作者。恐不尽然。改这一句的当为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金圣叹在  相似文献   

17.
被后人誉为忠君代表的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我却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不想从政而是为了抬高自己身价,在等待贵人来访。诸葛亮在年轻时就以管仲乐毅自比,而管仲乐毅都是从政之人,且都是胸怀大志之人,如果他不想从政又何必让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而让自己美名在外,而为何不像陶渊明一样找个隐蔽的地方平平淡淡过一生。那才是真正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再者,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这也正是他关心政事的表现,同时也显出他超人的智慧。试想,一个对政治一点儿都不感兴趣的人又怎么会如此关…  相似文献   

18.
《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西厢记》里《惊艳》一章中有两句唱词:厨房正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 这里说的是张生在普救寺游览的情景。其中“游洞房”之句颇令人不解。众所周知.“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现代汉语词典》),寺庙里怎么会有“洞房”呢?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