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文化 《兰台世界》2006,(8X):49-51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用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而创办的一份政论时评周刊。对于这份刊物,为世人所熟悉的却只有胡适先生,“而对其台下人物则是至今仍鲜为世人所知的黎昔非先生”。  相似文献   

2.
《胡适传》终于问世,欣喜之余,我愿与读者有些感情的交流。我也许孤陋寡闻,总觉得中国现代文化思想领域,象胡适先生这样一位名震一时的风云人物,至今没有一部较详尽而完整的传记,实为憾事。曾见过台湾学者毛子水先生撰写的几篇胡适传,包举一生,文字简约,却也难免粗略。李敖先生的《胡适评传》,规划十大册,写的颇为详尽生动,可惜只见到第一册,其中偶有戏谑笔墨,难免轻浮之诮。胡颂平先生所编胡适年谱(简编和长编),收集整理了相当详尽的资料,为我们作传记的人提供了许多方便。至于胡适本人的《四十自述》、《我的信仰》和  相似文献   

3.
胡适自述     
《全国新书目》2014,(10):21-22
内容简介《胡适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记录其早年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本书中,胡适回顾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全面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成长历程。《胡适自述》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读《胡适自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胡适先生特有的睿智、幽默与文化气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特别是胡适青少年时代的心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4.
甲戌本《石头记》首页现存印章六方,其中四方为藏书章。在分析印章来源、钤印顺序等的基础上,解答了胡适先生的藏书章为什么盖在最上方、最早藏书人的印章为什么被撕去、胡适先生为什么要在文字之上盖章等困惑读者的问题,同时也证实了胡适先生关于甲戌本首页的最初描述是准确无误的。  相似文献   

5.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7月5日,胡适回国抵达上海,7月29日回到北平,9月20日正式接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回国,在知识分子中、在中共方面引起一些反响.胡绳于1946年8月发表<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为欢迎胡适先生回国而作>.文章认为,胡适是一个"有贡献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学者",是一个"历史上有功绩,而又不与朽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学者","在人民心上总是能保持受尊敬的地位的".  相似文献   

6.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7月5日,胡适回国抵达上海,7月29日回到北平,9月20日正式接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回国,在知识分子中、在中共方面引起一些反响。胡绳于1946年8月发表《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为欢迎胡适先生回国而作》。  相似文献   

7.
在绩溪县的上庄村,保留着一代文化巨人胡适的故居,它平凡而真实地反映了徽文化熏陶下的胡适先生早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2009年3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台湾胡适纪念馆联合编辑的《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4月2日,北京大学举办了该书的发布会和座谈会,20余位专家和记者出席了会议。王重民先生是著名的文献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是胡适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知己、助手,正是在王重民先生的积极建议下,在时任校长的胡适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北大于1947年创办了图书馆学专业。下面发表该书主编王锦贵教授在出版发布会上的发言,以帮助读者比较深入地了解该书的编辑出版缘起、主要内容及其学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9.
文林 《出版参考》2005,(17):42-43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在绩溪县的上庄村,保留着一代文化巨人胡适的故居,它平凡而真实地反映了徽文化熏陶下的胡适先生早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生前致力于学术和文化的进步,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民族的尊荣和人类的幸福,受到世人的景仰。同时,作为留学归国不久即成为公众人物的胡适,一生广交友朋,上至国家元首,下至街头小贩,他们无一不被胡适的交际魅力所感染。  相似文献   

11.
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选出任之恭、梅贻琦等七名新院士。下午5时,在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胡适兴致勃勃,又讲了十来分钟的话,在说完“请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几句话后,突然往后一仰,倒在地上,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一代学人就这样邃归道山。谁能想到,就在他辞世前夕——2月23日晚10时许,胡适在其台北福州街寓所用毛笔写了“明实录”三个字,据黄彰健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明史专家)推测,这大概是胡适生前就毛笔所写的最后的字了。胡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于哲学、史学、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皆为世人所瞩目,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虽非研究明史之专家,对《明实录》亦有研究,而对《明实录》的校勘整理出版,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适先生在谈有关读书的话题时,曾经说过写文章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一类的话。为什么说发表文章“是吸收(知识)的利器”呢?因为文章必须要有创见,至少也得有新意,那才叫做“文章”,才可能被编辑选中刊出。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曾任<竞业旬报>和<新青年>等报刊的编辑,并创办过<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胡适新闻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即为"自由",而自由的前提是"容忍".本文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裔学者、耶鲁大学教授余英时先生所著《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理性分析之作。它原是作者为台湾联经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十册巨制《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所作的一个长篇序文。在不到5万字的篇幅内,作者以严肃理智的“思想史的分析”的态  相似文献   

15.
叶新 《出版史料》2010,(2):72-72
了解商务印书馆历史的人都知道,胡适与其有一段不小的因缘。“五四”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曾想让胡适来当编译所长,胡适来馆考察过,最后推荐王云五代之。晚年的胡适曾对商务印书馆作过很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新星出版社)曾记载1961年2月胡适与秘书胡颂平的一段谈话,  相似文献   

16.
闲话吴宓     
闲话吴宓■叶兆言最初知道吴宓先生,是把他当做新文学的反面人物。只知道这个人好抬扛喜欢吵架,保守得接近可笑,凡是胡适先生赞成的,他似乎都要反对。反对胡适也算不了什么大错,可吴宓还反对鲁迅,反对一大堆本世纪初大家认为是新的事物。他赞美文言文,反对白话文。...  相似文献   

17.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和哲学家,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人物之一.胡适先生博学多才,思维活跃,不但在中国儒学、哲学、古典文学、禅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而且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也积极开展各种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叶新 《出版史料》2008,(1):113-113
了解商务印书馆历史的人都知道,胡适与商务印书馆有一段不小的因缘。五四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曾想让胡适来当编译所长,胡适来馆考察过,最后推荐王云五代之。晚年的胡适曾对商务印书馆作过很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新星出版社)曾记载1961年2月胡适与秘书胡颂平的一段谈话,谈及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影印古籍的贡献,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振聋发聩,而又大起大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陈独秀晚年借胡适之口给自己定位为"终身的反对派"[1]]390,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评说和争议,也成为后人关注陈独秀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