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积极在理论上、行动上参与变法活动。并且在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学"哲学。谭嗣同的"仁学"思想,在解放思想、冲破封建思想网罗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轶强 《兰台世界》2012,(25):58-59
一、概述1.梁启超产生维新思想的原因。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中国的内忧外患就从未停止过,紧接着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领土被强占,直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地位岌岌可危,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尊严已经被帝国主义列强破坏殆尽,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激起了知识分子民族意识的觉醒,于是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酝酿着发动一次革新运动,改良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军事等;另外,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客观上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世界新闻发展史告诉我们,改革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改革运动往往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而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又往往成为改革运动的一种推动和促进力量。这是因为,当社会处于转型期时,各种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急需获得信息;而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变动,也调整了新闻事业的体制与结构,使其获得突破性发展。反过来,新闻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群己关系是中国社会古往今来人们一直讨论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以古代思想家的重群思想到维新时期群己和谐思想为主要内容,最后引出群己和谐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新平  覃林 《新闻三昧》2006,(11):55-56
梁启超(1873-1929)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著名的宣传家和学者。作为著名的报人,他从1895年《中外纪闻》的创办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海外,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与维新志士一道,以《时务报》、《知新报》等维新报刊为阵地,掀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热潮。与此同时,他对报刊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报刊功能和“报章体例”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对报刊功能的认识众所周知,维新运动时期,中国的报业还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当时,从官绅到民众都普遍看不到报刊的作用。尤…  相似文献   

6.
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与康有为联袂发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已经永远载入史册。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是以创办报刊为肇始的。梁启超这一时期十分活跃的报刊活动直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进程。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一开始便主要从事报刊宣传工作。他从1895年编辑《万国公报》起,到1920年欧游回国主编《改造》杂志后正式脱离报刊界止,报馆生涯长达27年之久,主编报刊在10种以上。维新时期是他报刊生涯的开始,但他以澎湃的热情投身于此,仅1895年至1898年期间,他就参与了《万国公…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介绍了梁启超的译书思想及其对翻译事业的提倡与贡献,考察了他结缘图书馆学翻译之实践,分析了其译书思想对近代图书馆学者翻译、图书馆学期刊创办、图书馆学汉译文献主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与胡适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影响整个学术界的二位大师级人物。他们对清代考据学的继承与发展,为近现代历史文献学研究,如史料收集、辨伪、辑佚等方面创立了一套具有参考价值的基础性理论方法。本文就梁启超与胡适对考据学的认识及其提出考证学的史料观与辩伪理论,做一番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清议报>发生版权问题的历史背景 <清议报>是梁启超逃亡日本两个月之后在横滨创刊的.从创办背景及条件来看,人手、资金及硬件配套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尤其是稿源严重不足.<清议报>急于发刊的原因,一是为保皇党赢得舆论阵地,二是为了发表长篇连载<戊戌政变记>来回应日本舆论界对康梁因轻举妄动而致维新失败的批评[1],目的是使日本政府庇护康有为.这与创刊号标榜的办刊宗旨相去甚远.而且,还没有等<戊戌政变记>连载完毕,康有为便被迫离开了日本.[2]  相似文献   

10.
11.
丁颖 《东南传播》2015,(8):161-163
清朝女权思想迎来一波高峰,报刊报人进行女权启蒙,各界人士呼吁女权活动和女学创办,以秋瑾和吕碧城为代表的女权运动者规划女权道路,企图尝试构建女权"公共领域",维新派也积极推动女子觉醒,但最终清末女权仍旧惨淡收场。本文将探索维新时期在现实和理想中探索的女权报刊和报人主要的路线和失败的症结。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给整个亚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先觉们也积极学习、探索将其成功经验运用于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明治维新时期舆论的作用对梁启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深深体会到舆论的重要性,为中国发动维新运动做了大量的舆论准备.无论在国内还是流亡国外,不管处境如何,他都坚持舆论活动,长期引导着当时中国的舆论,是当之无愧的舆论领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舆论之骄子".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他都可称为我国舆论界的先驱,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产生过程、内涵,以及该思想对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意义进行剖析,认为梁启超百年前提出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赋予近代图书馆多元的功能,提出了为爱国英雄和著名学者建立"纪念图书馆"的思想。他认为纪念图书馆是纪念馆和通俗图书馆的结合,既可以培养国民公德,又可以开启民智。在新时期,分析、研究梁启超的纪念图书馆思想及其在馆藏建设、经费来源和管理模式方面的经验,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曾参与编辑或撰稿的报刊有<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晨报>、<时事新报>、<庸言>、<大中华>、<解放与改造>等,一生积累了大量关于报刊编辑和学术研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较早介绍西方政党思想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活动主要体现为政党的组建工作。他既有对西方政党的介绍,也有学理上的阐述,其政党思想是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创新与贡献。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一生翻译过很多英语文学大师的诗歌,而他译介的英语小说则相对较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曼殊斐尔(Mansfield)的作品占据了重要位置."曼殊斐尔"这个译名也是由徐志摩最先使用的,相对于后来一些学者使用的"曼斯菲尔德"这个译名,前省在发音上更符合中国人对女性称谓的审美需要,后者在发音上则更忠实于"音译",这种细节上的差异反映出徐志摩主观上对"曼殊斐尔"的情感期望,这种期望一方面来自于徐志摩本人与曼姝斐尔的私交,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在一次报界欢迎会的演说辞中说:“《中外公报》只有论说一篇,别无记事,鄙人则日日执笔为一数百字之短文,其言之肤浅无用,由今思之,只有汗颜,当时安敢望有人购阅者。”他在这里所说《中外公报》,即1895年8月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同年12月改称《中外纪闻》)。由此可见,梁启超从那时起,就已涉足报业。但他在《三十  相似文献   

19.
介绍1897年创刊的《知新报》的出版背景,编、作者,宗旨以及在宣传维新运动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维新思想传播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普遍关注的问题是新式观念如何从中心城市向地方扩散,往往忽略了地方视角下维新思想的开展实践。本文借助“复线的历史”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报纸、日记和回忆录等史料,勾勒出川陕等地的维新实践活动。研究发现:地方维新实践拥有各自的“时间线”,并非全都是在中心号召下的闻风而动,各地维新运动的领袖作为承接全国与地方信息沟通的关键人物,对维新思想也进行诸多“地方性转换”;广大县乡地区,在缺乏报纸、学会、学堂“三位一体”的理想传播结构下,书院成为接续维新思想落地的重要中介,地方普通读书人眼中的维新也呈现出多重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