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璐 《兰台世界》2021,(3):F0002-F0002
多尔衮是清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天聪元年(1627)封为贝勒;崇德元年(1636)因战功封为和硕睿亲王;崇德八年(1643)辅政,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指挥清军入关,问鼎中原。先后受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相似文献   

2.
正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成为清朝实际统治者,把持朝政,深为顺治帝所忌,在他死后"反攻倒算",甚至毁坏园寝,以示污辱。关于此事的记载,除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的信函外,多语焉不详。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初题本,略作考证,以补阙失。  相似文献   

3.
山海关之战是清军入关的决定性战役,此役的胜利是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在决定战争胜败最为关键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清军却遇到了严重的粮荒,影响了清军的战略计划和多尔衮之后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4.
康华 《兰台世界》2014,(5):43-44
山海关之战是清军入关的决定性战役,此役的胜利是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在决定战争胜败最为关键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清军却遇到了严重的粮荒,影响了清军的战略计划和多尔衮之后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5.
杨静 《大观周刊》2012,(11):42-43
公元1644-年初(顺治元年),清军入关,随之大批满人开始入住中原。面对统治形势,顺治帝采取了“满汉一家”的政策,虽然满汉间仍存在不平与斗争,但各方面开始融合,这对后世统治者的政策及满汉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尔衮是清朝入关前后的一位重要人物,生前地位显赫,尊称“皇父摄政王”,死后不久,地位一落千丈。因此,关于他的一些记载,各史书或有回避,或有不实。现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顺治朝国史院满文档中记载多尔衮猝死前后一些情况的三件史料译出,以供研究多尔衮及顺治时期政治斗争等问题参考。此稿由本馆屈六生审定。  相似文献   

7.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而古人蓄发而不剃头.《诗经》“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意思是说,头发卷散蓬乱时,快去把它梳洗梳洗.剃头的兴起始于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一人关就颁发了剃头令.次年攻下江南,清政府重颁剃头令,并明确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之内尽行剃去前半部头发,后部依满族习俗而削发垂辫”,强迫汉人改削发为剃头,以强化满人统治.  相似文献   

8.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定鼎北京,在明朝京师原有行政区划和政府机构的基础上,开始了一个新王朝的统治。清八旗体制移入北京,必然会与明朝原有之体制发生抵牾和冲突,再加上满汉矛盾,清初京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变乱难安的状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策略的不断调整,清朝逐渐形成了一套稳固而富有特色的管控京师的体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新设机构就是步军统领衙门。考辨步军统领设立时间及缘由,可为深入研究清初京师治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一更为宏观的问题廓清障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644年清军入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认为清军入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性质属于国家统一战争,清军入关对实现国家统一,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尔衮是清史中一位极富戏剧性的重要人物.顺治皇帝曾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却在他死后仅三个月就把他撤出庙享,罢黜爵位,没收生前财产,令继子归宗,之后又开除皇族宗室.一个时期以来,清宫戏盛行,孝庄文皇后改嫁多尔衮成为夺人眼球的情节.其实,多尔衮的一生是非功过,由清初讨论至盛清,到乾隆时期已有定论.笔者查阅了保存在辽宁省档案馆的清朝皇族族谱——玉牒,玉牒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多尔衮从顺治朝被开除皇族宗室,到乾隆朝又恢复皇族宗室的原委及其是非功过.  相似文献   

11.
足迹     
《兰台世界》2014,(Z4):29-30
<正>辽宁省境内的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出生地,也是他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立为首都之地,后又移都辽阳(称为"东京")和沈阳(更名为"盛京"),改国号"大清"。清军入关后,盛京成为陪都。在这里,就有了后金和清朝形成的太多的史料和文献。如今,辽宁省档案馆便得天独厚的承继了这些珍贵的档案。早在清亡之后,这些档案历经了民国、日伪等时期,曾有国人在此整理翻译出版,如汉译《满文老档》。伪满洲国时,日本人为其统治中国的施政需要,到东北各地搜集了大量历史档案,并翻译出版,如影印并日译《顺治年间档》、影印清朝《实录》。  相似文献   

12.
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后,被尊为"成宗",神主升袝太庙,但不久遽因"谋篡"罪名,"罢追封,撤庙享"。多尔衮神主升袝太庙,是他任摄政王时熏天权势的逻辑发展,而清算其"谋篡"之罪,又是顺治帝亲政的客观需求。清代各种官修史书对多尔衮袝太庙之事讳莫如深。本文根据清宫流传下来的多尔衮享帝礼、袝庙与撤享的诏书,以及其他相关史料,对多尔衮袝庙经过、礼仪等问题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3.
这组史料选自馆藏内阁全宗的正黄旗汉军《兵备记略》档册,其中反映了顺治十二、十三年间,郑成功的武装在福建与清军激战的详情及清军固守福州的措施,可供研究郑成功抗清斗争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大规模把北京周同500里内汉人的土地圈占给八旗将士,推行"跑马圈地".笔者拟就清初圈地的历史背景与动因、发展进程与趋向以及圈地的意图与作用问题进行阐述,以期有助于对清初圈地这一历史事件的全面认知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正>顺治初年,清廷在中原的统治尚不稳固。为了保证北京的安全,清廷仿照盛京旧制,在京城设置了用于军事报警的信炮,以便驻京八旗可以迅速聚集御敌。这一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信炮制度。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通过翻阅清代档案,仍可发现一些北京信炮制度尚不为人熟悉的内容。一、清初北京信炮的设置顺治元年(1644),清廷入关并定都北京。但当时清廷在关内的根基不稳,南方反清势力仍具备一定实力。  相似文献   

16.
孟繁勇 《兰台世界》2016,(22):109-111
何洛会在清初党争中背叛其主豪格,投靠多尔衮,被委以重任,曾统辖东北地区,权倾一时。多尔衮死后,他被政敌用凌迟酷刑处死。何洛会跌宕起伏的命运是清初皇室斗争的一个典型缩影,充分反映了统治阶层内部权力之争的血腥与残酷。  相似文献   

17.
痘疹即天花,是明朝中后期由西方殖民主义者转入我国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明亡后,满人由东北入关,进入疫区,不少人感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当时清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这种病的危害在于相互传染,因此顺治皇帝下令隔离病者:“凡民间出痘者即令驱逐城外四十里。”(《东华录》,下  相似文献   

18.
冯铨被劾案     
冯铨,字振鹭,顺天涿州人。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检讨,累迁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为魏志贤党羽。崇祯帝诛魏忠贤后,论杖徒,赎为民。清顺治元年,摄政王以书征聘,冯铨闻命即至,仍用为大学士,入内院佐理机务,为多尔衮宠信。顺治二年,吴达、李森先等科道官交章参劾冯铨父子揽权行私,招摇纳贿,并追论其在明朝党附魏忠贤,残害忠良,通贿谋逆,请戮之于市,颁告天下。多尔衮以所劾俱无实迹,将科道诸官申斥处分。顺治八年福临亲政后,以冯铨先经科道纠参,乃隐忍居官,毫无建白,命致仕。顺治十年又以冯铨博洽谙练,特召再用。顺治十三年以年迈解院事,加升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师致仕,仍留左右以备顾问。鉴于当前史学界深感研究冯铨其人的史料很少,现将我馆《宫中杂件》中所存吴达等人参劾冯铨的部分题本及顺治谕旨发表,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渔李笠翁事略戴不凡剧本1957年3月号李渔生平事迹的新发现赵闻庆戏文1981年第4期 [按]此文谓李渔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生清康熙十九年(1680)卒。吴三桂明万历四十年生清康熙十七年卒(1612—1678)吴三桂大事年表李治亭编吴三桂大传附(1990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多尔衮明万历四十年生清顺治七年卒(1612—1650) 多尔衮生平大事年表史明星编多尔衮附录(1991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第七届全国暨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30日至9月4日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由辽宁大学主办,发起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105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史学盛会。 这次会议是在清军入关350周年之际举行的,会议主题是清军入关和清前期的有关历史问题。会议共收到论文73篇。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大会学术报告和小组发言讨论等多种形式,分别就清军入关的社会背景、历史作用和清前期的政治变革、民族关系、社会思想、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军事、外交、历史教训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坦诚的学术交流。王钟翰、戴逸等许多德高望众的清史学界专家与会,并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