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入手,通过考察当代大学美育和德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大学生审美趣味下降、道德理想滑坡、独立人格缺失的原因,分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美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美育代德育”的素质教育观,并深入论述了“以美育代德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最后还提出了加强大学美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1978年以来,德育与智育的“地位”之争,形成了“矛盾范式”与“系统范式”相互交错的历史轨迹,前者以“智育第一论”、“德育首位论”、“德智并重论”为主要观点,后者以“智育基础论”、“德育渗透论”、“德智一体论”和“德智统一论”为主要观点。智育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高校思政课的性质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走向“德智共生”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吴俊升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19世纪30年代.根据在北京大学讲授“德育原理”的讲义,他修订《德育原理》一书。该书以“德育目的”“德育实施依据”“德育方法”为主线.从“品格论”“道德论”“道德实施论”三个维度系统地阐述其德育思想.其德育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理论性强。虽然离现在半个多世纪了.仍不乏“真知灼见”。尤其他的“品格论”对学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理解教育建构了自己独特的道德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包括理解即德行的德育内容论与德育实践论.“善解入意”的德育基质论,“将心比心、体贴关怀”的德育方式论。“学校道德场”的德育建构论等丰富的内容。它改变了以往学校单一的、说教式的、教条化的道德教育模式,成为构建理解型学校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罗芳 《江西教育》2006,(11):22-22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育成长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情,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建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德育改革的深化,如何正确处理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过去的“等同论”、“代替论”、“取消论”、“冲击论”等观点逐渐被人们摒弃,人们对德育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西方思想界关于德育目标理论的探索,派别林立。但追踪其历史线索,基本上是沿习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而展开的。“人本主义”强调以内在的、个人的发展即个体需要为“标的”的德育目标“个体本位论”;“科学主义”则为强调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为宗旨的德育目标“社会本位论”。这两种思潮贯穿于西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德育目标理论的探讨中。兹分别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主体性教育思想已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接受,并应用于德育领域。主体发展性德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一、内化德育目标,变“外求、他塑”为“内求、自塑”外…  相似文献   

9.
德育制度是指以字形式制定的,正式的、理性化的、系统的行为规范。班华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德育论》中指出“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理论物理学最前沿的弦理论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到德育领域,独创性地提出“德育弦论”这一新的理论模型,并运用该理论对“德育为先”理念的内涵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从微观视角出发,以研究德育的最小单位——德育的弦——为起点,努力探究山德育弦构成的系统对受教育者思想的作用和影响,尝试运用德育弦论宋揭示“德育为先”理念的本质和规律,以期达到推动学校德育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波及全国许多省市的1986年和1989年两次学潮,一方面反映出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中不少人在政治观、人生观、民主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从而暴露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近些年来,在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德育代替论”、“德育从属论”、“德育淡化论”,“德育悲观论”等消极观点,严重冲击和削弱了大学生德育工作,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我们必须  相似文献   

12.
莫忘心理素质教育赤峰林西县民族中学许青山“八五”期间德育整体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最主要的是建立了新的德育目标体系,新就新在内涵的充实和完善上,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思想、道德“三结构论”,把“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纳入了德育目标结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相似文献   

13.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14.
面对新世纪,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我们认为:应该把有关德育的问题放在整个人类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历程这个大趋势中加以研究和定位,这样我们才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这一时代命题,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并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方略。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近 2 0年来 ,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就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也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德育改革的深化 ,在这一问题上的“等同论”、“冲击论”、“取消论”或“代替论”的观点逐渐被摒弃 ,人们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然而迄今为止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 ,如二者结合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 ,仍然还是不甚明确且亟待解决。因此 ,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  相似文献   

16.
若干德育问题上经由比较后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选取四个问题,通过对中外研究结果的比较,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经由比较后发现:(一)在德育的重要性的把握上,宜采“社会变迁论”,因为它的解释力胜于“道德危机论”;(二)在德育的“瓶颈”的识别上,不谋而合之处多于我们的预计,相异之处也不乏其价值;(三)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都已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寻求个体与群体之间新的平衡点;(四)在使德育走出困境的途径的抉择上,一般更倾向于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但仍有相当大的深究空间。  相似文献   

17.
德育时对象是人,现存德育对人的关注远未足够,还必须从是独立的,完整的,整体进一步拓展,把“人”作为德育的基点,以培养人的情感为关键,人的实践为动力。  相似文献   

18.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有三个: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他的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不是“德治论”,而是“人性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特征,即片面地以社会发展遮蔽人的发展,造成“人学空场”的弊端。德育与人的陌生与隔离,使其不仅实效低下,而且由于其与“人的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悖,迫切需要改革。在对德育的社会本位这一传统反思的基础上,人本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顺应我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本德育理念和模式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现代德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