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这幅画是马格里特晚期的作品,是受邀创作的。尽管他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邀约,但还是认真对待,充分发挥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想象。画作的题目借用了法国象征主义作家克罗代尔一部小说的名字。玫瑰花是这幅画的主题,这一主题一直都对马格里特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他在对立体主义画法进行初探的阶段,曾经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创作了一幅裸女图,画中裸女的胸前就画了一朵玫瑰,艺术效果突出而强烈。  相似文献   

2.
蓬牖 《世界文化》2010,(7):28-28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特罗的父亲以埃德加·爱伦·坡为他取名,这会对他有怎样的影响?他说,也只是在中学时,他模仿着写过侦探小说、哥特式小说。但他拒绝接受D.H.劳伦斯对坡写哥特式小说是精神恶化了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这幅画是马格里特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作品,画中的人物是街上人群中的一员,但却有些与众不同。马格里特从不纯粹地画人物。他的作品中,人在逐渐消失,而这种消失的过程与抽象画中呈现的截然不同。在马格里特的作品中,人在玩捉迷藏,藏在那,而不在这。艺术家在找寻他,抓住他的外衣,却发现没有人。  相似文献   

4.
《毒药》     
马格里特一直在试图把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置于神秘的空间和时间中来描绘。他的表现手法通常是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融合及比例的变化。他并没有破坏事物的形状,而是深入到事物的系统内部,并使大小的概念相对化。对于这幅画的主题来说,毒药侵入身体器官及处于平衡状态的神经系统中。  相似文献   

5.
有人评论马格里特的绘画语言很清晰、简洁。这幅画描绘了小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情景,直观地刻画出他们的平庸。房间里的环境没有对看报纸的男人造成任何干扰。画中炉子的款式曾经很流行。墙上的装饰既荒谬又俗气。窗户两侧系着窗帘,窗台上摆放着一小柬花,这种场景正是小资产阶级想要在自己家里营造出来的。甚至画中的男人都是那种经常出现在广告里或明信片上的类型。据说马格里特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一本医学书中看到这画中的情景的。  相似文献   

6.
有人评论马格里特的绘画语言很清晰、简洁.这幅画描绘了小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情景,直观地刻画出他们的平庸.房间里的环境没有对看报纸的男人造成任何干扰.画中炉子的款式曾经很流行.墙上的装饰既荒谬又俗气.窗户两侧系着窗帘,窗台上摆放着一小束花,这种场景正是小资产阶级想要在自己家里营造出来的.甚至画中的男人都是那种经常出现在广告里或明信片上的类型.据说马格里特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一本医学书中看到这画中的情景的.  相似文献   

7.
出生于美国的浪漫派诗人、侦探推理小说的先驱者爱伦·坡一生经历之奇特是罕见的。他的生身父母是流浪艺人。他三岁时,父亲去向不明,而母亲因患严重的结核病倒在里士满慈善医院的病床上。他母子的悲惨遭遇在报上登出以后,居住在里士满市的富有的烟草商约翰·爱伦极为同情,向这可怜的母子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久,母亲去世了。爱伦·坡成了那位烟草商的养子。从六岁起他在英国接受了五年的教育,返美后曾入大学和士官学校学习,但都中途辍学。爱伦·坡18岁时发表《第一诗集》,开始了作家的生涯。母亲死时年方三岁的爱伦·坡全然不记  相似文献   

8.
马格里特在自己的绘画生涯中一直对蓝色着迷.这种颜色自1926年后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一种特别的情感.大约在1936年左右,马格里特画中的淡蓝色开始在透明度和浓度上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9.
于涛 《世界文化》2007,(11):1-1
马格里特在自己的绘画生涯中一直对蓝色着迷。这种颜色自1926年后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一种特别的情感。大约在1936年左右,马格里特画中的淡蓝色开始在透明度和浓度上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0.
黎跃进 《世界文化》2009,(11):11-12
S·卡尔马先生一早醒来,感觉有些异样。经过一番体察和思索,发现是因名字丢失而引起的不适。他照常到公司去上班,但名片变成的人形占据着他的位置,他因而被人们逐出公司。他苦闷窒息,来到医院就诊。不料由胸中空虚而产生的强大负压将医院画报上的沙漠风景吸人体内。S·卡尔马因此被控受审,但因为没有名字而无法判决,最后被送往世界的尽头——一片无垠沙漠中的一间小屋。  相似文献   

11.
《空画框》     
马格里特曾经画过挂在墙上的空空的画框,中间没有画布。这幅作品描绘的也是装有护墙板的墙壁上挂着一个画框。画作几乎没有纵深感,除了护墙板和画框的投影可以参照。我们不能从中观察出墙壁的远近、高度和宽度。画框中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露出砖墙,如此逼真,连微小的细节也没放过,让人毫不怀疑这就是房间内灰色墙皮下的墙体部分。画中没有任何前景,画框中裸露的墙体使这个房间看起来很奇怪、很虚拟。墙壁上的这种切割手法马格里特在其他画作中也应用过,也是这种画中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于涛 《世界文化》2007,(9):F0002-F0002
马格里特的藏书中不仅有黑格尔的法文版哲学著作,还有海德格尔、斯宾诺莎和柏拉图等哲学家的著作,可以看出他对哲学很感兴趣,这对于一位画家来说非同寻常。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格里特自己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画家经常谈到的"绝对思想"就来自黑格尔。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一位20世纪的画家,马格里特在油画方面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他以复杂的思维逻辑去探讨事物的本质,企图解决事物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哲理味道。他曾不止一次地描绘过油亮的深  相似文献   

14.
玻璃屋     
那些知道爱德华·詹姆斯的人认为画中人物像他,而其他人觉得更像马格里特自己。不管像谁,都不只是简单的肖像。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幅画说明了艺术家战胜了自身固有的几乎是迷信引起的对肖像的恐惧。画家的这种改变可以从画中人物的背面看出来。马格里特在给爱德华·詹姆斯画像时  相似文献   

15.
于涛 《世界文化》2008,(11):1-1
虽然马格里特变换着画作的名字和布景,但却在大约40年的创作生涯中一次次重复着马背上的骑师这一主题。他首次创作这一主题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充满幻想的探索阶段。马格里特摸索出一种有别于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及一些抽象派画家的表现手法。画家试图给我们身边看似平淡、呆板的普通事物注入一种非同寻常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这幅画创作于1926年,当时28岁的马格里特正处于创作的转折点。这一变化已体现在这幅画中,可以说这幅画对他画风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幅画中,马格里特独特的空间表现一点儿也找不到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痕迹。他在这里呈现了三层空间,它们各自独立。画中的海滩和树林地面好像被锯子锯过一样,呈现出锯齿状的曲线,而且边缘有一种木头的质感,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爱伦·坡的遭遇往往与众不同,甚至他出生的环境也不寻常。他的父母都是来自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演员。但是当埃德加这位未来的诗人于1809年出生时,他们正在北方巡回演出,所以他是在波士顿呱呱落地的。尾随他终生的厄运,在他不足三岁时就夺去了他的双亲。然而,和其他的孤儿相比,他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心地善良的里士满人约翰·爱伦夫妇收养了他,并让他姓了他们的姓。爱  相似文献   

18.
马格里特的藏书中不仅有黑格尔的法文版哲学著作,还有海德格尔、斯宾诺莎和柏拉图等哲学家的著作,可以看出他对哲学很感兴趣,这对于一位画家来说非同寻常。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格里特自己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画家经常谈到的“绝对思想”就来自黑格尔。  相似文献   

19.
正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1959—)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在特立尼达和加拿大度过童年,1979年赴伦敦先后就读于温布尔登艺术学院和圣马丁艺术学院,并在切尔西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2002年返回特立尼达生活和工作至今。多伊格的作品几乎全都是风景画,但他却是一位另类的风景画家,亦一直抗拒与传统风景画扯上关系。他的作品不拘一格,所描绘的景物是介于记忆与想象之间的影像,创作灵感来自都市生活中偶遇的摄影或电影题材,抑或他童年时期的风景印记。他说:"自然在画中是再创造、记忆和幻想,而不是模仿。"画作呈  相似文献   

20.
经典的人体躯干画像,在那些于石膏模型中学习绘画的年轻艺术家笔下已变得毫无创意.而马格里特从一全新视角展开创作,但却无意展现自己对画作主题的情感诠释.他采用了一种有些偏离当时处于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画作传递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而这种美感通过画中蓝色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