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日非;何进欲诛宦竖,密召诸侯进京,董卓接诏即统大军进犯京师;宦官诛杀何进,造成宫中大乱,董卓乘乱控制了朝廷,妄行废立,激起公愤;曹操发矫诏,召集十八镇诸侯共讨董卓;各镇诸侯自相吞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诏命征伐诸侯,先后破吕布、除袁术、灭袁绍、收降刘琮;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而导致三国历史形成。章论述了三国历史的形成及其教训。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日非;何进欲诛宦竖,密召诸侯进京,董卓接诏即统大军进犯京师;宦官诛杀何进,造成宫中大乱,董卓乘乱控制了朝廷,妄行废立,激起公愤;曹操发矫诏,召集十八镇诸侯共讨董卓;各镇诸侯自相吞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诏命征伐诸侯,先后破吕布、除袁术、灭袁绍、收降刘琮;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而导致三国历史形成.文章论述了三国历史的形成及其教训.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为了除掉奸佞的宦官,请来在外面当了多年山大王的董卓帮忙。谁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这家伙霸道、狠毒、阴险、贪财、好色……谁都拿他没办法。  相似文献   

4.
曹操是建安文学杰出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写实,他的诗歌多以时事、政治为描写内容,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带给国家和百姓的灾难,也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这正与儒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可见儒家思想在曹操的诗歌创作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宁事变和中平事变的结果完全不同,是由于士大夫在两次事件中对待中央朝廷的态度不同。董卓入京,袁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董卓入京直接导致了朝廷的混乱;袁绍又尽诛宦官,以致皇权愈加式微,是袁绍的策划开启了瓦解东汉政权的序幕。而士大夫心态的转变无疑也是导致东汉政权瓦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期,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争权,导致董卓专权乱政。董卓被大将军何进召入洛阳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自为相国。他凶暴淫乱,杀戮成性,纵兵为虐。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各地以袁绍为盟主,联军兴师讨伐董  相似文献   

7.
话说天下大势,越来越乱。灵帝那败家子也翘了,朝廷局势错综复杂,宦官四起,外戚也不甘寂寞,于是就宦官杀外戚,外戚杀宦官,乱杀一气。想不到杀出了个董卓,K,说起董卓那小子我就来气,什么本事没有,就会溜须拍马,就这样也能上去。不过他上去也是白搭,我敢肯定,他绝对不得好死。话说董老贼在那得意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了,先是有袁绍大骂他之后招兵买马,准备干他。又有曹操假借献刀要刺杀他,虽然没成功,但是这次刺杀事件令曹操的人气值飙升,羡慕ing……在曹操跑路的时候又制造了吕家灭门惨案,这是曹操人生中的一大败笔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史分期来讲,紧接着秦汉文学之后的,是魏晋南北朝文学。 所谓魏晋南北朝,是指从汉末大乱到隋统一的一段历史,历时约四百年,这是我国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历史情况复杂,文学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东汉末年,宦官擅权,政治极端黑暗和腐败。公元一八四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给东汉反动统治以沉重的打击。起义虽然是最后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东汉王朝也已名存实亡。继之而起的是长期的军阀混战,其结果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曹操的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破坏所造成的丧乱的惨象和人民的苦难。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曹操,不少人就会把他和“奸雄”这个词联系起来。不是吗?他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杀了杨修、华 佗…… 不错,这些看法中的确有一些历史的影子,但更多的根据却是小说《三 国演义》。由于作者是站在蜀汉王朝的立场来观察分析一切的,就自然会用 艺术的虚构与夸张的手法来把曹操塑造为一个反面的典型,更由于数百年 来戏曲舞台上的反复加工,曹操的那张“大白脸”的确是难以洗干净了。 其实,曹操不仅是汉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 大诗人,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再加上女诗人蔡琰(蔡文 姬),共同掀起了一个文人诗歌的高潮,形成了以复兴乐府诗、繁盛五言诗 为内容,以突出“现实性、抒发性、通俗性”为特点,以“风清骨峻”的建安风 骨为标志的富有阳刚崇高之壮美的文学流派。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对于这一流派的发展,他功不可没。 曹操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0余首,全是乐府诗。这些诗反映了汉末  相似文献   

10.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的诗歌充满着尊法反儒思想,风格清峻通脱,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东汉末年,豪强大地主与儒家学派结成反动的神圣同盟,各据一方,称王称霸,造成汉末割据分裂的混战局面。曹操在豪强地主势力被黄巾起义军削弱之后,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结束了我国北方的分裂局面,坚持了统一进步的法家路线。因此,在他的诗歌里,无论是记  相似文献   

11.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推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的不多,仅20余首,但这些诗歌如同一面广角镜,反映了东汉末年的全景社会,所表达的社会内涵非常丰富,特别是其中忧国忧民的人文思想,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三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七子互相辉映,彪炳文坛。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父子三人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操反对虚而不实的"浮华"风气,在创作过程中尚通脱、尚实、务尽。  相似文献   

13.
犬牙交错的汉末军阀混战汉末以至三国的纷争,董卓确实是一个罪魁祸首,而究其开始,则在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东方州郡的起兵讨伐董卓。讨卓之役,未尝不是一次正义的军事行动。不过,讨卓的联军,是临时拚凑而成的,各部队的头领,也都是些军阀。虽奉赫赫有名的士族豪强袁绍为盟主,但终是军令不一,各怀异志。初平元年二月,董卓陈兵洛阳,以抗拒东方联军。袁绍等惧卓兵强,莫敢先进。算来只有一个曹操为联军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14.
<正>"打工"是广东方言,"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广义上讲,"打工文学"既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打工文学"真实地记录了底层打工者的打工生活。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16.
从六个方面比较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董卓与曹操:1.董卓不臣,曹操忠贞;2.董卓无能,曹操多智;3.董卓无情,曹操有义;4.董卓残忍,曹操仁厚;5.一样贪色,两种结局;6.类似的名言,类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上古歌谣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的祖先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歌唱的口头丈学。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劳动和生活,为我国后代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并以无比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我国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浩然执着于在创作中体现真实性,并且坚信自己所写的真实。浩然的文学真实观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在创作中体现党的政治运动、方针政策;在创作中正面歌颂新生活,抒写理想生活;作家改造思想,以阶级观点为理论指导创作。作家特殊的个体心理认知、文学心理结构、知识结构造就他的真实观。这种以观念之真取代经验之真,使浩然的创作承载了历史的重荷。  相似文献   

19.
【前面的故事】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借平息宦官之乱的机会,带兵入朝,并乘机废了汉少帝,另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自任相国,强取豪夺,残害忠良。朝中之人,敢怒而不敢言。当时任骁骑校尉的曹操自告奋勇,谋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随即联络各镇诸侯,共谋讨伐董卓。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也追随北平太守公孙瓒来到讨董大军之中。联军以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长沙太守孙坚(孙权之父)为前锋,董卓则派出大将华雄迎战。由于联军内部不和,各怀异志,连战皆致,大将鲍忠被华雄斩于马下,孙坚也吃了败仗,连头巾都落到了华雄手中。联军锐气顿时大受挫折。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生活经验是文学家创作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真实地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文学离开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也就失去了现实主义,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因此,文学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一一个作家在作品里能否真实地反映生活,首先取决于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只有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