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利用国内1978-2009年间的数据进行动态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证明,居民消费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长期效应,相比之下,经济增长的冲击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相当微弱。  相似文献   

2.
运用1998—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测算资本、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及企业个体、总体扭曲指数,分析企业要素配置扭曲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检验要素配置扭曲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资本配置扭曲指数基本呈上升态势,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基本保持不变,总体企业扭曲指数略有上升;制造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其他工业行业,国有、集体企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比其他企业严重,东部地区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中西部;如企业能够有效消除要素配置扭曲,则工业企业总体TFP可提高25.56%,东、中、西部地区可分别提高27.34%、20.65%和27.21%,国有与集体企业的潜在TFP增长空间明显高于非公有制属性的企业;资本劳动比提高和规模扩大是企业要素配置扭曲的主要来源,而出口密度、补贴密度、企业年龄、外资因素能够显著缓解企业要素配置扭曲程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用品制造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其工业总产值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这种增长趋势的持续性对其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增长的关键在于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率构成是否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进而需要对其生产率进行深入分析,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地区差异、内外资差异对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存在以下现象:1)在2001—2006年全要素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2)除了2005—2006年外,技术进步呈上升趋势,而技术效率波动性明显;3)不同地区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下降,东部地区除2003—2004年度外,均呈现出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地区优势;4)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内资企业。  相似文献   

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时间序列计量等方法,搜集我国199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包含体育财政投入、体育事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三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三者的动态变化特征和交互影响机制,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同时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财政投入、体育事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三者的变化具有协同性,仅研究单独的两个变量容易出现偏误。三者间具有紧密的联动关系,其中,体育财政投入能够通过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来间接带动经济增长;体育事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均相互促进,但体育事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对投入的拉动作用不具有长期效应。为保证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结合实证结果和我国实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财政投入预算时要提高针对性和目的性;继续加大对体育事业和第三产业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特别是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反应期,从而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7--2019年广东省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数字化调节效应角度,阐述了数字化转型加强服务化作用效果,二者交互影响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机理。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法构造了企业层面的数字化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对服务化作用效果的调节效应,得出结论: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先抑后扬的正U型关系,且数字化对二者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相应建议,为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研究高铁开通对于企业TFP是否存在促进作用,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从集聚扩散、知识溢出以及政策等方面分析传导机制,理清高铁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在实证研究方面,利用我国A股上市企业2008—2018年的数据,测出算样本企业TFP,采取双重差分法检验高铁开通对于企业TFP的影响作用,并按地区和所有制性质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高铁的开通能够显著提升我国企业TFP,同时高铁的促进作用对于东部地区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传统经济学的认识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见解。并且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制度和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市区2000—2014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采用动态SAR模型分析农业TFP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TFP整体上不断增长,但近年来增速趋于下降;农业TFP存在显著的动态效应,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惯性;农业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的农业TFP增长相互促进;劳动和资本投入不仅直接促进本地区的农业TFP增长,也间接促进邻近地区的农业TFP增长.为此,需要从加强农业投入、区域合作、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农业TF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动态效应,有效促进各地区农业TFP的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推进建筑业绿色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和GML指数测算了2005—2017年中国的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重作用出发,分析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以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呈显著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对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呈现出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建筑业环境规制强度与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在共同作用于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二者之间达到较好的协同配合力度,实现协调一致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成本损失、收益补偿两方面入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选取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这两种环境规制[1],探究异质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并利用实证分析对这些影响情况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11.
12.
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地区间要素流动而对经济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采用2005—2015年我国30个样本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慢于GDP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直接效应,高速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短期溢出效应尤其明显,但各等级公路密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中部坍塌"现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各地区间的协同,以充分发挥其促进要素流动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原材料生产、建设施工和维护使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越来越多的关注放在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上,节能减排也越来越为世界所关心。除了本国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也有义务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承担责任。运用山东省从1985到2009年GDP、FDI、CO2排放量的数据,基于VAR模型,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有效地将山东省低碳环保与经...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我国245个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水平对雾霾污染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对外开放确实与污染呈正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开放推动经济规模逐年扩大,污染减弱;对外开放与污染的关系受产业结构的影响,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会增加污染,说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技术水平较低、污染排放重。  相似文献   

15.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闻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生长点.结合Forbes模型对我国三年期平均数据和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在短期是非常强的负作用,之后变为正,再逐渐下降至微弱的负作用;但从累计影响来看,收入差距对经济的影响始终是负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教育经费投资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即为本文对各阶段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探究的目的.利用1996-2014年的相关数据,建立VAR模型,就历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初等教育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最大,随着历年初等教育投资的增加,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金融发展、城市化也影响着收入分配差距。在整理我国1990~2012年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市化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差距问题,发现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扩大了收入差距,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减少收入差距,进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当规模报酬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等于资本收入份额,劳动产出弹性等于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采用197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是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1997年前各地区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偏向型,而199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型;1997年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技术进步偏向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高劳动产出弹性、降低资本产出弹性有助于减缓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滑,进而促进各地区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将技术创新分解为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成果三个层面,采用1997—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和 C—D 函数,对技术创新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已十分明显,但其地位尚不牢固,投资和要素驱动仍是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技术创新人才和投入是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技术创新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够显著。因此,应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进和培育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加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1999-2013年的有关数据,基于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影响天津经济增长的因素,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措施来推动天津经济的增长,以期早日实现京津冀地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