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将这一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2.
任怀让 《小学生》2012,(11):89-89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我们就要让数学学习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形成"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的良好风气,在数学课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苏教版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教材本身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也决定了我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发生巨大的转变。本文围绕新的教材与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谈谈我在课改实验中的一些看法及体会。  相似文献   

4.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相似文献   

5.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价值如何来体现,这就要我们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数学规律,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获得和谐的发展。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8.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索、活动、归纳获得数学知识。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9.
郗宏德 《云南教育》2005,(20):38-39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必须改革。以下就改革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谈一些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情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的体验学习难以得到深刻体现。而借助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能更有效地改进课堂时空的局限性,使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学习的成功.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数学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建构能力,具有优越的发展功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转换思想,提高学生的算法能力,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通过数学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欣赏数学和学习数学,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目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习山 《小学生》2011,(4):30-31
数学实践活动既不是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课外活动,而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旨在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学习学生身边的数学,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4.
安亚西 《考试周刊》2011,(58):88-88
《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  相似文献   

15.
新的小学数学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习,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以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陈秀琼 《湖南教育》2004,(16):16-17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目标。它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将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把它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数学教学应呼唤数学回归生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教师的理念应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进而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传统的的学习方式则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