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     
教给学生真正的含义,帮学生准备好去适应学校外的复杂的世界,培养学生对内容的深层理解,提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课程,引导学生去完成和发展使他们想去完成课程的方法:这些毫无争议的不都是我们现在教育制度的目的吗?事实上所有的私立和公立学校不都声称他们的课程是基于这些目标上的吗?大体上,有任何认真的科学家不希望老师教给学生真正的涵义吗?或者是有科学家不想让学生对某些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内容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证明他们在一些学科上的能力吗?一个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门学生们喜爱的课程。在该门课程的课堂上 ,学生们时而吟诗 ,时而唱歌 ,时而表演短剧 ;有热烈的同伴交流 ,也有融洽的师生互动 ;更让学生们欣喜不已的是 ,在课上他们还有机会插花种菜 ,或制作画册 ,或亲手烤制一张酥香的面饼。在这里 ,学生不需要诵记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内容 ,不需要完成单调繁重的课堂及家庭作业 ,他们甚至可能不必记笔记 !你能猜出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是艺术课吗?是家政课吗 ?是公民教育课吗 ?都不是。是外语课。如此轻松地学外语会取得好成绩吗 ?答案是肯定的。美国许多州十余年的实践证实 ,学生在这种愉快、宽松的学…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有些习惯用语和句子都有固定的含义。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很容易闹笑话。你知道下面这些短语和句子的真实含义吗?  相似文献   

4.
语文作为重要的主修科目,对于小学来讲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关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开拓,从而使学生深度思考,加深他们对语文的理解,进行有深度的联想,并且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真正从深层次的角度理解文本思想。本文就此展开分析,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很多,同时也需要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各种数学能力,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数学水平下降,由此形成了小学数学学困生。学困生的小学数学工作记忆广度与深度都比正常学生要低,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越来越差。所谓工作记忆,指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并对信息进行处理与加工,帮助执行者完成任务。工作记忆的内容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增强学困生小学数学工作记忆广度,以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相似文献   

6.
争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争论能力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使学生善于争论,还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中突。真正做到有问题让他们去提,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真正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在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依托"深度学习"教学理念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也引发他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交流和深度思维吗?我们的设计和实施一致吗?我们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个性化需求了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认识学生的哪些策略或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它最大的特点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内容更新太快。在这个全面信息化的时代,要想在课堂上教完所有信息技术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程该教给学生什么呢?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他们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是完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吗?是,也不全是;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吗?是,也不全是;是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和素养吗,是,也不全是……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成功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感到学语文是有趣的、快乐的,培养起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学习,这比教给他们什么都强.那么,这在课堂上怎么体现呢?下面以<揠苗助长>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赵亮 《教师》2014,(24):52-52
正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早已进入了学生的课堂,但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课本上的知识却并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他们更喜欢的是完成教学任务之后的自由操作时间。当老师要求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问:"老师,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啊?考试会考吗?"的确,作为一个目前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要任务的  相似文献   

11.
<正>对"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一直有这样的困惑:(1)学生真的会做十几减9这一类型的减法算式吗?在幼儿园大班时,学生普遍学习过十几减9,大部分学生告诉我都会做了,但学生真正理解了吗?他们的体验深刻吗?(2)是不是仅让学生按照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是不是缺少了开放性和延续性?如果强调了开放性和延续性,学生会放任自流吗?基于上述思考,笔者作了如下尝试。案例描述: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苏教版教材)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知识需要被学生理解后方能被真正掌握;技能需要被学生接受后方能形成;道德观念需要被学生内化后才能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就是说,教育无法代替学生理解、接受、内化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学生自己来完成,所以他们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生本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提升自己,让学生自己去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小学生学习哪些内容比较适当呢?我们认为在选择课本内容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自然常识是一门自然科学的综合性课程,又是启蒙性质的课程,目的是激发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教材的知识面要宽一些,这样可以扩  相似文献   

14.
书的诱惑     
现在许多孩子喜欢泡在电脑游戏里面,可是玩游戏又有什么好处呢?能让我们增长见识吗?——不:能让我们提高文采吗?——不。我以前空闲时间也喜欢玩游戏,看书都是被逼的,但是慢慢被书的精彩吸引之后,我明白了被动看书是没有用的,因为那样看书就会不用心,我们要用心看书,就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既然要读书,就要好好读,不用心的话,那读书又有什么用呢?要真正理解深层次的含义,不能像  相似文献   

15.
<正>很多学生在做课外阅读理解题时对文章的理解不到位,答题很难答到点子上,甚至于课内阅读部分也有不少孩子答题很不准确。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语文的阅读课上,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是要教给他们细嚼慢咽分析课文的方法?教给他们什么是记叙文的六要素?什么是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什么是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顺序?还是什么是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论据类型?但这一切在十多年以后,学生的记忆中还能剩下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正>一、传统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笼统地将数学概念教给学生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往往是笼统的,要么是按照课本将定义讲解给学生,要么只是通过简单的一个例子就进行归纳,让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恼,从而降低学习效率.2.教师自己对一些数学概念的认识不清有些教师本身对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不深,也就无法详细深入地将其教给学生.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运用一  相似文献   

17.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肯定而明了,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因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如果让为人师的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回答也是肯定的:为了学生,我们呕心沥血;为了学生,我们废寝忘食;为了学生,我们……可是,我们的爱,学生知道吗?他们接受吗?他们同样爱我们吗?回答或许就不那么肯定了。有些教师不是常常哼唱那首“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吗?我想,这恐怕就是那种由于自己对学生的爱不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的遗憾又无奈…  相似文献   

18.
宋磊 《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80-281
辩论技术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问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及广度,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俄罗斯理论界认为,通过辩论所形成的个人素质将在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喜欢哪段就学哪段”会割裂学生对课整体的理解.导致学生对课部分内容理解上的肤浅、偏颇。当学生所选择的内容不是教学重点时,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那些学生不喜欢的段落他们还会学吗?其实这些顾虑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本文摘要中自述:“除了各种显性表现外,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着一些隐性且又十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形式主义的盛行和教师成长模式的剧变以及关于我国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不同定位。由于实践产生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因而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或加以必要的引导。”……但是,我们并不能就事论事的去读、去思考能够窥见大问题的小话题。即,尽管其谈的是基础教育中的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尽管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带有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所有学科的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绝非只是基础教育所有,整个教育(包括远程教育)也同样存在,而且作者所思所虑的问题已经超越了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超越了教育教学,达到了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及其研究的一种深层次反思的境界,比如如何进行国际比较教育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国外和自己?如何看待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行为?……联想到已经结束的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开放教育试点”的总结性评估,又有多少远程教育的学者和实践者真正在做深层次的反思?难道中国远程教育还真的不很成熟吗?可以说,中国远程教育还没有像郑毓信教授这样的从事基础教育数学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学哲学系的“哲学家”如此深情地关注着关乎“试点”命运的众多芝麻小的问题,我们能从本文“参考文献”中也可以见到这位大家所发表的“小题”文章之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