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关于《老杨同志》的“课文分析”总结说:“通过老杨同志深入阎家山领导农民斗争地主的故事,赞颂了他立场鲜明,讲究策略,作风深入,紧密联系群众,注意调查研究等优秀品质.”并以此为中心,叙述了写作方法,结构和语言特点.我认为,这一课的重点应是说明老杨同志“真是”贫苦农民的“自己人”.学习写作方法和语言也应围绕这一点.赵树理同志在《也算经验》一文中说:“我在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一、农民是普及教育的主要对象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大问题。农村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的大问题。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农村教育问题。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提出人民大众的教育,要为广大工农民众服务,要使工农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农民是文化教育运动的主要对象。1927年,为了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战争,毛泽东同志亲自深入湖南农村实地考察农民运动和农民教育情况,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  相似文献   

3.
一、《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之谜 任何文艺作品都反映一定的社会矛盾。对《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各家各派的看法,分歧很大。举其要者,有以下几种观点: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认为《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农民阶级是地主阶级的对立面,农民起义所反对的当然是地主阶级。这一观点是五四以来的传统观点。 (二)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1975年8月,毛泽东在其批判水浒传的指示中说:“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王齐洲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著文说,《水浒传》所表现的是“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斗争”。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我国清初最著名的文学家,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学者。他虽然只活到三十一岁,但著作等身,学术成绩,已斐然可观。特别是他的词作,在当时已经名重一时,“井水吃处,无不争唱”,“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无不知有《侧帽词》者”。甚至他的词作传到朝鲜后,朝鲜人也惊叹说,“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词”,朝鲜使臣甚至以“一并金”购买他的《侧帽词》。(见徐(钅九)《词苑丛谈》和阮葵生的《茶余客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纳兰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 纳兰为什么以有限的年华而有如此巨大的成绩?这除了他有非凡的天资以外,还同他消除民族偏见,笃好汉学,虚心向汉族学者学习有关。 我们知道,纳兰性德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入关不久,全国尚未平定,南方尚有南明以及后来吴三桂等三藩反清斗争,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时代。特别是我国南方的汉族知识分子,民族观念较深,积极进行反抗清朝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清朝对此实行了武力镇压和怀柔安抚的两手政策。“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尔后又大兴文字狱,不断兴起“科场案”,镇压知识分子。同时又开科取士,开办“博学鸿词”科,以收买笼络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问题 ,是一项十分重要又异常艰难的研究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已被消灭 ,但民族矛盾仍将长期存在 ,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能否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种种民族矛盾 ,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现代化建设的大事。同时 ,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难题。它时间跨度大 ,涉及面广 ,热点难点问题多 ,敏感性强。因此 ,研究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问题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 ,勇于探索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唐鸣所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  相似文献   

6.
清初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脱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之说,似已成定论。本人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是因为发现了孔尚任的有关自述前后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三月,孔尚任作《桃花扇小引》(以下简称《小引》),其中说:  相似文献   

7.
“旧知”究指何人 我在《纳兰成德诗笺注》中将《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的“旧知”注指柳永,自是笔误。但有的同志认为:“‘旧知’是指徐乾学、顾贞观等人。”其实也是不对的。成德“举礼闱”是在康熙十二年三月,他中举乡试是在十一年八月,他拜徐乾学为座师正在此时,相距不过半年,岂能称徐为“旧知”?而成德与顾贞观结识却在康熙十五年,又晚了三年,更不能称为“旧知”了。其他早期友人如韩菼、翁叔元、马云翎、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等,也都在乡试后相识的,均够不上成德的“旧知”。  相似文献   

8.
斗争地主是1940年代土改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描写翻身农民发生转变的关节点。这也是各方批评聚焦之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因处理的是一个非典型的“地主”的斗争过程,尤其被质疑为“不真”。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斗争地主”这一叙事结构出现的背景,及其具体的构成方式,试图探讨土改小说的文学形式创新与土地改革的政治激进性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其说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典型性原则写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不如说它尝试构建一个最大限度呈现各方矛盾关系的形式空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和地主的斗争,影响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部形象的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0.
关于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从5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争论的焦点是“意识与物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曾经告一段落,但是到了80年代,又兴起了“物质和意识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和“矛盾同一性的涵义是否应当包含转化”问题的争论。汪锡龄同志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矛盾同一性涵义》的文章,认为矛盾同一性应当包含转化。林渊同志在《辽宁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11.
吴文礼同志的“关于贯彻教育方针中几个问题的商榷”一文中,有不少的严重的错误观点和主张,这里仅就对小学生要不要进行阶级教育的问题发表几点意见:要不要向小学生进行阶级教育?我们决不能离开现实社会来研究这个问题。少奇同志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整风反右派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战线上和政治战线、思想战线  相似文献   

12.
在讨论我国农村的永佃制的问题时,有一种意见认为,在永佃权制度下,佃权已不再是“给地主‘保证’劳动人手”的工具了,它能独立于“租权”之外,“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里不见形影”。(林祥瑞:《试论永佃权的性质》,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年第一期)。我们认为,林祥瑞同志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清朝前期,即1644至1840年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特别是清初四十年社会矛盾的性质,是近年来史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它的正确解决,关系着对清初农民军、几位进步思想家、康熙等政治家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现将个人粗浅之见,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师院学报》1980年第一期发表了陈柯云同志《论清初的“海禁”》一文,该文对认为“海禁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史学界较流行的看法提出商榷的意见。陈同志明确指出:清初的“海禁”,时间很短,共计不足三十年,它的起因既不是以中断海外贸易为目的,而施行的结果,也并没有中断和严重减少海外贸易。显然,那种认为清初的“海  相似文献   

15.
小王:李师傅,昨天晚上,我们小组的同志看了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的电影,对前几天您给我们讲的“封建地主阶级是怎样剥削农民的”体会得就更深了一些。确实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李师傅:地主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农民,农民就必然要起来跟地主斗争。一部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农民反抗地主  相似文献   

16.
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过去在史学界就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近代中国存在有三种不同的相互交替变化的主要矛盾形式;一种意见认为,近代中国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主要矛盾形式。最近,林华国同志在《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主要矛盾形式的意见。读过之后,我感到他是把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的三种主要矛盾形式的学说,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的论断,进行了割裂和对立,因而作了片面的、错误的理解。结果,不仅把近代  相似文献   

17.
会党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党的最早组织是天地会.天地会成立于清初(一般认为是康熙十三年,即1674年),其宗旨是“反清复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对会党的产生作过描述.他说:“在康熙以前的反清斗争宣告失败之后,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起者可借为资助也.”在清朝封建政权稳定之后,反清也就具有了反对现存封建政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民族政策常识》第二课,第17页中,关于‘什么是民族问题”这一框题的第二自然段说:“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产生民族问题的社会根源.由于剥削阶级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剥削制度下的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不平等和不团结问题,就是消灭民族压迫和实现民族平等的问题.”我认为这段文字中,最后一句话和前面相参照,在语法上,逻辑上都是错误的,因而也导致了语意上的错误.这段开头概述的观点是正确的.在这个前提下,为进一步说明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实质,用了一个复句.这个复句的后一个分句中,又以两个“就是”领起组成了并列关系.并列分句的第二句“就是消灭民族压迫和实现民族平等的问题.”所陈述的对象是什么?从原文中看,它的主语显然是“民  相似文献   

19.
《清贫》这篇短文,是方志敏烈士一九三五年在国民党监狱中写成的。 方志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就认真学习马列著作,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方志敏同志在江西从事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坚持“工农武装割据”,从“两条半步枪闹革命”,到创建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方志敏同志始终站在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革命路线一边,同李立三和王明路线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九三四年十月长征开始时,方志敏同志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遵照党中央指示,率队北上。途中,遭到国民  相似文献   

20.
8月15日《江淮学刊》(第4期)李凡夫:《坚持斗争的哲学反对矛盾融合论——评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作者指出,杨献珍同志在理论工作上的错误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长期的、一系列的。例如,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上,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杨献珍同志都有过比较严重的错误。当然,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有过错误,而是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从当前的事实来看,杨献珍同志并没有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进一步发展了他的错误。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江淮学刊》(第4期)马数鸣:《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是辩证法吗?——与杨献珍同志商榷》《江淮学刊》(第4期)李双成:《在烦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