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面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推进湖州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打造美丽新湖州,需要从理论、目标、实践、发展四个维度进行考量。在理论维度,打造美丽新湖州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在目标维度,打造美丽新湖州是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在实践维度,打造美丽新湖州必须坚持保护环境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在发展维度,打造美丽新湖州是新时代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
人口作为影响生态演变的重要力量,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人口行为的压力.湖州在建设生态滨湖型城市进程中需要对相关的人口因素和人口战略予以足够的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生态文明与和谐理念的视角确立湖州发展的生态支撑点,通过积极的人口政策促进反生态人口向亲生态人口的角色转型,提升人口的生态素养,营建"生态湖州"的人口推力.  相似文献   

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是湖州畜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湖州建设绿色环保经济强市、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湖州畜牧业要抢抓机遇,适度加快湖羊等草食畜禽发展,合理规划生猪存栏数目,防治环境污染,把生态环境保护同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促进农牧民增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湖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乡村更加美丽宜居的重要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陆续开放的各种生态公园,是湖州"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对于展现一个现代化的公园和城市形象,导视系统设计的作用不可小觑。本文通过对湖州城区各大公园的实地调研,提出了一套以"鱼文化"和"水文化"为视觉基础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案,以符合这座南太湖城市的生态和历史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5.
湖州的新农村建设,被专家学者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以实际调研为基础,以问卷内容为论述主线,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展开.指标评估体系采用5个一级指标,50个二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州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可行性,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不足,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方洁 《文教资料》2020,(6):64-67
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的内涵关系看,生态意识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提供"原动力".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一个重要问题,表现为:公民生态意识水平存在差距、意识和行为难以一致、自主性不足、配套服务不健全等.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湖州公民生态意识培养,培育公民生态价值自觉,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湖州开放大学,是区域远程教育创新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建设湖州开放大学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湖州电大)多年的发展也为建设湖州开放大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建设湖州开放大学必须依托优质的电大资源,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并采取明确思路、主要任务等措施,努力使之成为一所立足湖州本地、辐射周边、服务长三角的新型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8.
结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网络信息整合,对江苏江阴市、湖州长兴市及澳洲悉尼市、墨尔本市、加拿大温哥华等5个中外典型休闲养老宜居城市开展对比调研,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休闲养老宜居城市建设理论,比较研究国内外养老宜居城市建设现状,归纳出这些城市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因素中"生态环境硬资源"和"人文环境软资源"两大主要主导因素。指出我国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应重视公共安全状况、重视生态保护、重视发展旅游经济、重视城市公共服务环境建设、重视文化养老。  相似文献   

9.
品质农业是指在确保生态友好、质量合格、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基础上形成竞争优势的各种农业经营模式的总和,是对精品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化。只有充分利用湖州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积极引导资本下乡,继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努力培育知识型新农民,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才能为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湖州要实现"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新理想、新目标,不仅要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要建设和谐的人文社会环境,提高公民公共场所文明道德修养。就目前而言,湖州公民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个方面仍需提高和完善。文章从观念认识、经济保障、管理手段、制度设计四个方面,分析了湖州公民公共道德问题的成因,提出了通过宣传教育、强化投入、奖励与处罚、典型示范、文明出行的方式,提高湖州公民公共场所文明道德修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教育的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要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职业教育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播生态文化,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开展生态技术研究,发展生态产业;设置生态专业,培养生态技术人才。职业学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化校园建设和生态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技术,培养生态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其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2.
毕节试验区自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先行先试”思想理念,努力践行“生态建设”主题,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生态脆弱、修复难度大仍然是当前的生态现实。要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趋势、新常态,就必然要研究生态文明理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战略决策和现实路径,推进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探索有效的生态建设奖惩机制是当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而生态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大背景下,生态校园建设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等院校生态校园建设在各地蓬勃兴起,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农林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成为生态校园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福建农林大学生态校园建设的成功案例,无疑给我国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渝东北作为生态涵养发展核心区,对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离不开生态主体的支持,优秀的生态主体人格有助于消解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失衡,使生态发展体现出涵养特征。大力培育生态人格,践行渝东北涵养生态,为推动美丽库区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和特性来看,当前对生态建设人才有迫切的需求。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人才存在非匹配性、非生态性、非本土性,难以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在生态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师资、课程教材和实训基地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合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从其目标出发,构建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程度进行测评,最终提出各个类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策略。本文以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灞桥区为例,进行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程度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灞桥区属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先进阶段,还需要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建设四方面进行加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优化消费模式;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研究:问题、成因、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是事关草原生态建设持续有效性、缓解"三牧"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谐新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研究命题。目前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有: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资金不足、补偿标准单一、补偿期限短、短期内增加牧户生产成本、农牧民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等。应当完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法律机制,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和期限,建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长期投融资机制,完善创新草原产权制度,健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组织管理体系,实施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型战略,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作为河南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河南地方高校是除了政府、企业、环保NGO之外最具有影响力的生态责任主体。其责任主要是培养“生态人”、弘扬传统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批评的繁荣。为了更好地承担责任,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河南地方高校要从科学构建生态知识文化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生态人才、营造共建生态文明的优良环境、引领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河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从生态文明观念和建设路径两个向度上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认知与定位,有助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而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把握与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省域的视角分析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构建,并据此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