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尤金·奥尼尔在《送冰的人来了》一剧中描写了一群无家可归、不合时宜的可怜虫。他们整日纵酒迷梦、彼此安慰,以此逃避冰凉而令人绝望的现实世界,并企图以此赋予生活以意义。本文从代表具有激情生活的酒神精神在剧中复兴与升华入手,指出正是酒神式的梦想赋予现代人生存的意义和勇气以战胜现实世界中的冷酷与荒谬,同时它还给现代人以生活的信念,使人相信有某种更好的东西把生命引向美好。  相似文献   

2.
涂沙丽 《文教资料》2006,(32):58-59
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的角度,以基督教神话为着眼点,从人物原型和主题原型两方面出发来解读奥尼尔的悲剧作品《送冰的人来了》。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该剧主要人物的原型为基督教神话中的亚当和夏娃;而该剧的主题则围绕着基督教神话中堕落与探寻这一主题原型展开。  相似文献   

3.
《送冰的人来了》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戏剧家奥尼尔后期代表作之一,这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诗化的诠释,隐喻20世纪西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剧中独特的象征意象、接近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的交互运用,使该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4.
奥尼尔承认他对道家思想比任何其他东方思想更感兴趣,因此,道家思想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在细读原作的基础上剖析奥尼尔的代表作《送冰的人来了》中的道家思想,从而论证奥尼尔的道家情结。  相似文献   

5.
张金玲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1):67-70,80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晚期剧本中寓意最深刻、内涵最丰富的戏剧之一。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有关美利坚民族生存的寓言,剧中人物正是一代美国人民的普遍反映,他们经历了"美国梦"的追逐——信仰失落——等待重生——自我救赎的精神历程与生存状态。奥尼尔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作品超越了自身早中期悲剧的深度和力度,从而具有持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创作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将圣经原型与相对应的现代生活题材进行了移位和置换变形,来挖掘现代人悲剧的根源。在《送冰的人来了》中,奥尼尔植入了圣经叙事结构、人物原型和意象原型,表达了他晚期对宗教救赎的否定和怀疑及对基督救世的悲观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7.
葛晓芳 《考试周刊》2013,(54):24-26
《送冰的人来了》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后期剧作之一。虽然剧本描述的是一群处于人生末路、依靠酒和白日梦度日的边缘人,但充满了插科打诨、嬉笑谐谑的狂欢色彩。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为理论基础,从狂欢化的世界感受、狂欢化的时空体、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和狂欢化的语言四个方面阐释该剧的狂欢化色彩及其深刻蕴意。  相似文献   

8.
尤金·奥尼尔后期作品显示其已经超越时代权力话语所规定的阶级意义。他解构阶级而使用阶层身份叙事:阶层是话语与社会实践的构建,与先在的本质和本体无关。充当文化意义的能动者,奥尼尔具有由社会所决定的行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迭冰的人来了》(1939)描述酒吧里醉生梦死的人曾拥有不同的社会财富、享受不同的社会地位,或者说,他们属于不同的“阶级”;如今,他们失去昔日的辉煌,沦落到贫困、无助、茫然的境地,共有的文化价值观—相信明天会不同—让他们持有新的主体立场,形成新“阶层”。  相似文献   

9.
张瑞 《考试周刊》2010,(31):40-41
《送冰人来了》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他晚年居住的"大道别墅"里创造出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不论是主体的选择、情节的安排还是人物的塑造都体现了老庄思想虽不明显但更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道"、"回归"、"无为"、"齐物"、"阴阳"等几个方面来考察道家思想对这部作品的题材、风格、角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主题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文艺批评领域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其热潮让文学界震惊。该作品聚拢了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即有一定知识教养和赏析能力的人。那么这个群体被吸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品对人性揭示的深刻、主题意蕴的丰富、文化社会背景的真实。基于此,从认知诗学角度入手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从隐喻的角度出发来探析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分析人性的背叛和救赎,以期能挖掘出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价值,从而对作品的文学研究和推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阐述诗歌情感与传统诗学及认识诗学理论,着重从认知诗学角度,就诗歌的音层、形层、义层三个层面,举实例来探讨发散式诗歌与集合式诗歌的情感效果,以揭示诗歌形式与诗歌情感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赏析诗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研究范式,认知诗学的研究目前大多带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缺少审美阐释的关注。通过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和语境的认知构建的探讨,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诗学独特的阐释机制,在坚持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坚持文本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这种对语言形式和读者认知过程的倚重,使认知诗学具有"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在对不确定性的解读中,认知诗学消解了深度美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达到一种平面美学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气质,与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艺术观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一种形象而又生动的修辞方式,英语矛盾修饰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及日常言语中.英语矛盾修饰法由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或词组组合在一起,体现出夸张、幽默等强烈感情色彩.然而,心理语言学家们认为,矛盾修饰法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格,还是一种认知机制.人们对矛盾修饰的理解体现出一定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阅读的认知过程和已有阅读模式的分析,指出产生阅读能力差异的三个内部原因: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不同,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不同以及符号辨认速度和图式整合效率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分析其阅读能力低下原因,进行有目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对现实的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现实-认知-语言"之间存在依次决定的序列关系。原文作者在现实体验的基础上创作了原文本,译者又以自己对现实和两种语言的认知体验为基础对原文进行认知解读和表达,因此,翻译是一种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的认知转换活动。  相似文献   

17.
前指是涉及语篇衔接的一种常见手段。它对于构成完整的语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科从不同侧面对前指进行了探究。笔者试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来分析前指,以期对重构语篇连贯性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由于其植根于语言和认知方式中,隐喻包含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因此,译者在翻译隐喻时,需要将其他方面的诸如文化和历史因素考虑在内,并采用直译、等值翻译和意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独特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给常规读者的文本解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以心理空间理论为根基,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了文本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即物理空间背景化、心理空间层级化和回归越级化等特征,旨在引导读者构建立体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充分领悟文本的深层主题内涵,提高文本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