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钢琴教师》围绕着权力的控制与抵制、性话语的压抑与争夺等展开,女主人公埃里卡的母亲为其营造了一个男性缺失的世界,以强悍的态度企图代替男性对女儿进行掌控与压制。作者敏锐洞悉了这种隐秘的同性压迫现象,通过埃里卡变态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展现了女性精神心理层面的另一种悲剧生存,表现了对女性生存的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2.
《贵人》的文本是关于生存的叙述,通过讲述一个叫素的女孩的生存故事,揭示了当代“都市边缘人”的生存危机。小说没有建立道德评判的篱墙,不动声色的叙写中蕴含着现实的深度,表现出作家对都市边缘知识分子生命走向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兼具多重身份的美国国际教育起源于殖民地时期,在二战后取得迅速发展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际教育的全球性在世界政治格局的剧变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初现端倪.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报告.预示着美国国际教育正在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一全球教育阶段.  相似文献   

4.
《巴别塔》是墨西哥导演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2006年执导的新片。本文从"巴别"含有的"变乱/通天"的内在悖论、影片的叙事逻辑以及叙事视点三个方面入手,指出影片中存在的无法弥合的裂隙恰在于,建构一个超越差异、心灵相通、彼此相爱、世界大同的神话在"9.11"之后的现实世界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是北美华文文学新近崛起的重要作家,本文以其短篇集《海那边》和长篇小说《人寰》为例讨论其作品复杂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6.
强权与和平一直是国际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现实主义认为,强权即和平,或者说强权是和平的必要保障."9·11"事件以其突然性和毁灭性给全世界以巨大的震撼,反恐成为世界各国的主导意识.此时强权即和平或者"美国治下的和平"还具有现实意义吗?该文将通过对现实主义的这个观点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以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7.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在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历史”的呼声甚嚣尘上的当下,怎样更为有效地把“拒绝遗忘,铭记历史”这一现实诉求建构于当代国人的主体意识中,是时下至关重要的课题。20世纪中国学作为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的“心灵史”,在其发展流变中为“抗战”这段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对这类书写的重新检视与挖掘,将使我们在另一重意义上触摸历史的质感,领略现场的氛围。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具体评价了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分析了以往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提炼出了新形势下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它从学术上厘清了历史理论问题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将区系文化、民族精神纳入到历史理论的考察视野中,拓展了中国历史理论的研究范围,丰富了历史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是苏珊·桑塔格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这个由历史人物改编成的故事中注入了自我意识,她通过玛琳娜的奋斗之路来展示女性适应社会、取得成就的坚毅与失落,"美国梦"背后取舍两难困境,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在消费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保持真我之间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0.
《树·石·云》是美国南方女性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于194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南方工业小镇哥伦布为背景.描述了在一家咖啡馆里一个疯癫状态的流浪汉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小说虽然短小,但是却依然体现了麦式作品独有的生存悖论和对爱之无能的探索,是麦式被人津津乐道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就《树·石·云》中的生存悖论做一解析,以期能更好的了解该篇作品和麦卡勒斯对于生命及人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是罗斯的两部以以色列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尽管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对以色列政治争端的思考、对犹太人生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的关注与立场时,有不少是对犹太人的批判,但结合犹太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分析解读小说中特殊历史文化现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内涵,可以看出《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中所蕴涵的犹太民族的权力观及救赎观等宗教传统思想,这反映了罗斯作为一个犹太裔作家不可避免所受到的犹太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罗斯犹太性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长达40余年文学创作生涯中,菲利普·罗斯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懈地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他从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过渡到现代主义再进入后现代主义作家之列,尝试了各种前卫的写作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他先后发表了28部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有崭新的面目,艺术形式上的新颖独特和标新立异,令读者有目不暇接之感,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说深邃的主题.这是罗斯拥有大量读者,引导大众想像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小说创作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个不同寻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著名犹太小说作家,《人性的污点》是其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罗斯在这部小说中遵循并超越了他称之为"身份情节"的体裁。这部小说通过各种方式将种族身份解释为种类、符号或生物学特征,最终揭示了主人公科尔曼种族身份的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他的隐秘性。对于罗斯来说,秘密不仅是身份的来源,也是欲望和叙述的驱动力。《人性的污点》不仅仅通过种族身份的掩藏与揭露探究了种族问题,也揭示了人性的很多污点,譬如婚外恋、乱伦等。但小说所有的辅助线索都是为了服务、突出种族问题这个大前提,背景的叙述也是为了给科尔曼和弗妮娅的恋情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时间的三个方面,时序、时距和频率对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反美阴谋》进行分析。独特的叙事技巧凸显出隐含的主题意义:反犹主义给美国犹太人民造成的心理恐惧和深刻创伤以及犹太人民在艰难的社会环境里对家庭观价值观的坚守。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科书应该从不同维度凸显"想象"。在历史叙事方面,教科书可以运用形象推演、虚构性的想象和具有史料性的文学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活动设计方面,教科书可以围绕文献资料、故事和历史剧、反事实想象设计活动,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在图像运用方面,教科书可以运用想象画和文物图像等。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6.
1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面临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历史假设与想象类问题是其中的一部分。以笔者带领学生在中学实习时的观感以及自身在大学教学中的体会而言,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常常比较简单:历史是不能假设与想象的。这种“简要”的回答,不但回避了历史想象与假设在历史研究中的实际存在,也堵塞了历史教学中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取材于《后汉书》的《祢衡传》,但作者采用发掘历史事实与发展历史精神相统一;“出之贵实”与“用之贵虚”相结合;“睛节结构”和“情感结构”相交融等艺术手法,对作品的情节进行了重构。作品在折射理想道德的光华,实现人物新的艺术价值,反映民众理想愿望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关于中国地方史的研究,在反思费正清中国整体研究、立足于官方的中国政治运行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将关注重点转向中国地方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立足于省、县乃至乡域等地方视角,对王朝制度在地方的运行与效果、城乡地方性社会组织与跨地方性社会组织、城乡地方、社会生活、城乡妇女社会生活、民众运动与社会阶层、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文化与消费等较广泛的领域,进行了既具有理论色彩、又颇见实证性的研究,出版了一大批代表性著作,显示出美国中国学紧随时代潮流、不断自我超越及壮大发展的景象,这些均激活了研究者的思维,彰显了历史学的学科魅力.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美间学术联系渠道的畅通、美国中国地方史研究者能深入中国社会实际、实地观察、查阅官民档案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几代移居美国的中国学人或由美国学成归来的学人们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美国中国地方史研究具有主流话语色彩,对中国本土地方史研究影响明显,我们仍需对其生成背景、脉络演进及得失加以厘清,避免跟风式的注脚性研究、视野和范围狭窄的碎化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