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鲁迅小说教学中,我们不仅感到作品中那些主要人物神态逼真,个性鲜明,即使是寥寥几笔写的次要人物,也都是跃然纸上,栩栩欲活的。其中奥秘在哪里呢?鲁迅寥寥几笔就能写活一个次要人物,首先是因为他善于给人物“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子。相传我国古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他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阿堵“是“这个”的意思,此处指眼睛)之中。”(《历代名画记》卷五)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  相似文献   

2.
点睛有术     
画画特别讲究点睛之术。相传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往往好几年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画家画人是这样,作家写人也是这样。司马迁写樊哙闯入项王帐中,“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嗔”一“裂”,忠勇尽现,无怪乎项王连声叫道:“壮士!”  相似文献   

3.
张宗林 《教育与职业》1992,(12):41-41,35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晋代大画家顾恺之说过:“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文学家、艺术家都知此中之味,乐于在描绘眼睛上下功夫。表演艺术家十分注意眼睛在台上的运用。教学活动中既有语言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绘画技法中,画眼睛是至关重要的。《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这个。即指眼睛也。中国文学崇尚“逼真”、“传神”,也十分重视眼睛神奇的传神作用。鲁迅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观念:“画人”注重“点睛”。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古人云:“眼为心苗,目传心声。”鲁迅不愧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晋时的著名画家顾恺之谈到画人物时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历代名画记》)。阿堵,晋代俗语,即“这个”,这里指眼睛。顾恺之认为,人体的其他部分,画得好一点坏一点,都不十分紧要,而传达人的精神面貌,栩栩如生,真正画得像,关键全在眼珠上。唐代的张怀瓘评论肖象画时说:“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人很重视炼字,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主要是锤炼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使之句中有“眼”,称之为“诗眼”。诗眼好比人的眼睛,顾恺之画人物时就非常注意画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就是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诗眼也这样,如果句中  相似文献   

7.
画家画马通常先画马头,最后画马尾巴。而日本京都却有一个画家画马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次画马总是空着马头,先画马尾巴。他画出来的马栩栩如生,非常出色。从马尾巴画起,可称得上是“逆画”了。这种画法其实我国也有。一般画家画动物最后才画眼睛,此所谓“画龙点睛”。可我国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画牛却先画牛的眼睛。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巧艺》说:“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美学界一直把这当作“画眼睛”、“以形传神”的美学范例。但是,这时画像上并未画上眼睛.既然“数年不点目睛”,又怎么能“以形传神”呢?难道顾恺之有意不让自己的作品“以形传神”么? 其实,画人不点睛是出于绘画上神秘的原始思维和原始禁忌方面的原因,并不  相似文献   

9.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国画家列宾语)。美国画家伯里曼说:“手被看作是动作的奴隶,但是动作的奴隶却是表达感情的大师”。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  相似文献   

10.
画龙点睛     
提到“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先给大家讲讲它的出处。古代梁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地方名,今江苏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旁边一个人问:“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回答:“点上眼睛,龙会飞走的。”众  相似文献   

11.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日本著名画家冈山应举创作了一幅《马食草图》。一位农夫见画后,问道:“你怎么画了一匹瞎马?”画家颇为惊奇地辩解说:“你怎么知道是瞎马,它的眼睛不是睁着的吗?”农夫说:“马在吃草时,必须把眼睛闭上,这是为了使眼睛不被尖草划伤。画中的马睁着眼睛埋头吃草,准是匹瞎马。”画家愕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细节的失误会导致整幅绘画作品的一失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情绪反应,常常会从眼睛里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句话大意是说人体其他部分的美与丑无关紧要之处,最能表现人物神采的就是眼晴。文画同理,作家也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传神地刻画人物。大诗人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描写了丽人的秋波,写活了贵妃的万种风情。大词人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的词句描写了情人离别时的纷飞泪眼,将缠绵的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确,描写眼睛可以真切地…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说:“被称为心灵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靠它才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鲁迅也曾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可见,人物描写贵在  相似文献   

14.
小画家     
目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准备:黑板上分别画四个娃娃头像(一个没有眼睛,一个没有嘴巴,一个没有鼻子,一个没有耳朵)四块干净的手帕(蒙眼睛用)。玩法:幼儿按原位坐好,请四名幼儿扮小画家,分别站在娃娃画像面前。其他幼儿唱歌曲第一段,四个“小画家”根据歌词内容边表演边观察,记住自己面前的画像该添画上什么及其部位。在其他幼儿唱第二段歌词时,“小画家”蒙上眼  相似文献   

15.
“画龙点睛”与“画蛇添足”是常用的两句成语,也是人们评论教师课堂艺术时常用的“行话”。“画龙点睛”来源于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传说。据传,他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画眼睛。后来他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点上,刚画完,顿时雷电大作,墙壁震破,这龙就飞上天了。“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中  相似文献   

16.
有一则阿拉伯民间故事很耐人寻味:有个国王,一只眼睛是瞎的,一条腿是瘸的。一天。国王召来三个画家给他画像。第一个画家把国王画得两眼炯炯有抻,两条腿粗壮有力,十分威武;第二个画家把国王画成“独眼龙”。形逼真;第三个画家把国王画成打猎架势,那条瘸腿蹲在大石块上,手举猎枪,那只瞎眼闭着瞄准前方。结果呢?国王指责第一个画家是“一个善于阿谀逢迎的家伙”,叫卫兵推出去杀了;  相似文献   

17.
<正>“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杨仲弘),“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赵汸)所谓诗的眼睛,就是一诗或一句中最精辟最关键的一个字(有的并不局限于一个字)。这个字运用得如何,关系到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的好坏。所以古人说:“眼乃神光所聚”,“诗眼贵亮”。 “诗眼”也就是“句眼”。眼有传神的作用。据说,从前顾恺之画人物很有名气,他之所以十分注意描画人物的眼睛,是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诗眼如同人的  相似文献   

18.
眼睛,是人的心灵的窗户。要表现出一个人的“灵魂”,无论画家还是作家,都不会放过对人物眼睛的描绘。鲁迅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画眼睛”。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祝福》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了三次:一次不如一次有神,真切地反映了人物每况愈下的生活历程。《伤逝》对子君眼睛的两次的描写亦是神情毕肖。在鲁迅的创作中,大量的“画眼睛”却不局限于肖像描写,而是指最能显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典型细节。孔乙己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就是孔乙己的“眼睛”。在《故乡》里,二十多年后的闰土见“我”不再喊“迅哥儿”而虔诚地叫“老  相似文献   

19.
王芳 《辅导员》2009,(17):62-62
“阿堵”,梵语,意为眼睛…… 故事要从一个叫徐一凡的小女孩说起,提起这个小女孩,不禁让我想起她临别时赠我的那首诗:“麦苗,长长的,绿绿的,妈妈的围巾,长长的,绿绿的;所以绿色是长长的。妈妈的眼睛在笑,老师的眼睛也在笑,所以眼睛总是会笑的……”  相似文献   

20.
“画眼睛”是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突出特点,他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对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艺术手法,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画人物要善于画眼睛;“画眼睛”不局限于画眼睛;画好眼睛,先要观察眼睛。要学会画“眼睛”先要学会观察,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